香港回忆录

作者 | 格隆汇 江湖豆腐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1840年11月 , 尽管大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败局已定 , 但道光皇帝仍不甘心 。 朝廷一边佯装从主战转向主和 , 劝说英军返回广州等待谈判 , 一边暗地里下令沿海各省督抚加强海防 , 并在浙东集结重兵 , 准备收复定海 。

钦差大臣琦善奉旨到广州谈判 , 但此举实为缓兵之计 , 意在为朝廷调兵争取时间 。

琦善在广州与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反复交涉 , 但谈判进展极其缓慢 。 失去耐心的义律于1841年1月7日 , 突然率军占领穿鼻炮台和大角炮台 , 并将其单方面草拟的一份条约扔在琦善面前 , 要求他必须接受 。

琦善不敢签字 , 将这份草约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 军机处的中堂们打开一看 , 见其开篇写的居然是香港问题 , 义律在这份《穿鼻草约》中称 , 清政府必须将香港本岛及其港口割让给英国 。

军机处的满汉大臣们面面相觑 , 谁也不知道这个叫“香港”的地方到底在哪 。


香港回忆录

香港回忆录// //

?

1

今天 , 中国人都知道 , 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是一处天然良港 , 它与美国的旧金山湾及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港合称“世界三大天然良港” 。 但中国自古重疆土而轻海权 , 因此在漫长的古代史中 , 香港毫无存在感可言 , 直到嘉庆年间 , 香港依然是一块荒无人烟的土地 。

香港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 但晚清政府对此一无所知 , 因此随着鸦片走私的猖獗 , 这里成了海盗和走私犯的栖息之地 。 1833年前后 , 英国大毒枭威廉·渣甸、兰斯洛特·颠地等人都曾拿这里作为鸦片走私的中转站 。

彼时的香港 , 与美剧《黑旗》里的拿骚有几分神似:蓝天碧海之间 , 活跃着一帮立志要做“海贼王”的男女 。 在那里 , 有烈酒 , 有毒品 , 有猛男 , 有美女 , 有刀光剑影 , 有冒险故事 , 但是没有政府 。

那时的香港是法外之地 , 远在京城的皇帝纵然有无上的威仪 , 也无法对其行使有效的管辖 。

1834年 , 没落的苏格兰贵族威廉·约翰·内皮尔勋爵拜托其好友、时任英国外相的巴麦尊帮他谋得一个差事 , 担任驻华商务总监 。 当时 , 威名赫赫的东印度公司即将解体 , 英国政府想以官方指派的方式派专员陆续接手东印度公司所管辖的贸易权 。

内皮尔勋爵曾在英国海军任职 , 他在到达澳门之后 , 偶然听闻了香港的存在 , 专门乘坐军舰去实地考察了一番 。 他与当时护卫他来到远东的副使义律都认为 , 这里会是一个很好的贸易港口 。 他将此事写在报告里 , 寄回伦敦 , 但如泥牛入海 , 全无回音 。

不久之后 , 这位倒霉的使者与清政府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 , 差事办砸了 , 他本人也因感染疟疾 , 客死澳门 。 在临终前 , 他再度口述了一封信给巴麦尊 , 信里再次提到了香港 , 希望能引起重视 , 但是巴麦尊对此根本就没有留意 。

对于香港 , 当时的中英两国政府都是非常漠视的 , 真正重视此地的人其实是那些贩卖鸦片的毒枭 。 日后 , 这些人在香港砸下重金开荒 , 为香港打下了最初的城市雏形 , 而他们也因此摇身一变 , 洗白上岸 , 成了引领一时风骚的大商人、大富豪、绅士、慈善家 。


香港回忆录

香港回忆录// //

?

苏格兰人威廉·渣甸 , 是怡和洋行的创始人之一 。 怡和行本是广州十三行总商 , 家主伍秉鉴家财超过两千六百万两白银 , 为当时的全球首富 , 而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则垄断了对华鸦片贸易的三分之一 , 誓要在贸易财富上压倒怡和行 , 事实上后来他确实做到了 。

兰斯洛特·颠地是宝顺洋行的老板 , 一个生意规模仅次于渣甸的毒枭 。 为了向中国走私毒品 , 这个彪悍的冒险者多次展示了其野蛮的海盗本色 , 他经常亲临一线 , 指挥走私船上的炮手与广东水师的缉私船海上对决 。

这二位毒贩子甚至多次回到伦敦 , 游说英国国会对华开战 , 甚至不惜重金贿赂议员 , 后来他们真的在促成鸦片战争爆发一事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

义律向琦善提交《穿鼻草约》 , 道光皇帝看不懂 , 把琦善锁拿问罪 , 而义律同样没得到好下场 , 1841年5月3日 , 他收到了巴麦尊的信笺 。

在信中 , 巴麦尊对义律表达了极度的失望 , 他在信中写道:“我给过你明确的训令:务必占领舟山群岛 , 而你却提出割取香港 , 一个一无所有的荒岛 。 香港永远不会成为贸易中心 , 它倒是适合用来隐居 。 你将被解职 , 女王已另派全权大臣取代你 , 不日即将到达 。 ”

我们知道 , 后来在《南京条约》中 , 英国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舟山 , 而是香港 。

1841年 , 英国对全香港岛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 , 当时岛上共有居民3650人 , 散居在20多个村落里 。 这些人中有逃犯 , 也有一些失地的游民 , 基本上都是些走投无路的人 , 他们来到这片荒野 , 只是为了逃税、躲债 , 或者摆脱官府的追捕 。

香港开埠时 , 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毒枭们的大手笔投入 。 当时香港最高的楼就是怡和洋行的总部 , 大毒枭威廉·渣甸和他的合伙人詹姆斯·马地臣经常在那里办公 , 直到近代 , 怡和洋行的雇员人数都曾一度超过香港政府 。 现在怡和洋行依然是世界500强企业 , 其业务早已渗透到了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它在香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现在 , 香港依然保留着渣甸街、渣甸坊等地名 , 以纪念那个梦幻般的“东方大航海时代” 。

1851年 , 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 , 两广地区很多人为了躲避战乱 , 就近迁往香港 。 这是香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 。 1851年 , 香港人口在33000人左右 , 但到了1865年 , 香港人口已经超过了12万人 , 短短十四年中 , 人口扩展了近四倍 。

香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原住民 , 移民潮意味着人口的涌入和财富的激增 , 它对于香港的发展至关重要 。 香港之后的每一次移民潮本质上都是如此 。

与此同时 , 香港也迎来了第一轮制度红利周期 。

两次鸦片战争并没有让满清政府走向开放 , 相反 , 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 , 清政府对于本土贸易商的管制反而越来越严苛 , 这种制度逆反直接导致了“千年商都”广州的衰落 。 而香港此时趁机取代广州 , 成为南中国最大的货物转口港 。

除了货物转口之外 , 香港也逐步成为华南地区的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出发地 。 从1851年至1900年期间 , 有超过200万广东人及福建人经香港移居海外 , 这些人中有的下了南洋 , 有的去了美洲 。

尽管华人是香港人口的主体 , 但当时香港的华人圈和洋人圈泾渭分明 , 洋人聚居于中环 , 华人聚居在上环 。 洋人区灯红酒绿 , 日益繁华 , 而华人区则沦为脏乱差的贫民窟 , 瘟疫肆虐 。

1894年5月 , 上环太平山街爆发鼠疫 。 8月 , 港英殖民政府强行收回太平山区的土地 , 将那里夷为平地 。

当时的港媒称:“由香港回粤有十万人 , 盖已去其一半矣 。 目下港中能工作者约只四千人 , 致各局厂皆停办公事 。 ”

这大概是香港开埠以来遭遇的第一次大萧条 。

2

晚清时期 , 香港虽然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质变 , 但经济状况远谈不上繁华 。 当时引领时代风骚的城市首推天津 , 其次是上海 。

不过 , 由于香港是英属租界 , 政治上有其特殊性 , 因此晚清时期的各路政治网红经常在此避难 。 比如 , 戊戌变法失败时 , 先知先觉的康有为早就提前上了英商的“重庆号”轮船 , 从天津一路狂奔到香港 , 然后远渡重洋而去 。

稍晚一点的孙中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 2009年底 , 《十月围城》在全国上映 , 故事讲述的是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 , 一群出身完全不同的中国人 , 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之下 , 不惜身家性命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


香港回忆录

香港回忆录// //

?

甄子丹、谢霆锋、王学圻、梁家辉、李宇春、范冰冰、黎明、曾志伟、巴特尔等明星 , 分别在这部片里分别饰演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革命党 。 影片高度真实地还原了当时香港的历史风貌 。

那时候的香港 , 就是那样一个鱼龙混杂的江湖 。 内地持续多年的政治动荡 , 迫使一部分人口持续流入香港 , 几十万流民每天在这个弹丸之地上苦苦挣扎 。

民国时期 , 香港的状况也没有太大的好转 , 但是大陆长期陷于战乱 , 香港处于和平状态 , 因此不少条件较好的内地家庭都在想方设法移居香港 。

1937年 , 抗日战争爆发 , 香港正式迎来了第二次移民潮 。

与第一次移民潮稍有不同的是 , 这一次的移民主要来自于江浙沪等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地区 , 这些移民不但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 也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因子 。

1937年11月 , 上海滩大佬杜月笙来香港避难 。

那时候香港即将沦陷 , 老蒋让人给上海滩三位大亨带话 , 让他们去香港避难 , 以免被日本人利用 。 当时杜月笙49岁 , 正当盛年 , 深知其中利害 , 当即表示愿往 , 但黄金荣年事已高 , 不愿舟车劳顿 , 而张啸林又打错了算盘 , 以为杜月笙出走正有利于他独霸上海滩 。 三人一念之差 , 导致了各自不同的结局 。

之后 , 戴笠想除掉投靠日寇的张啸林 , 专门派特使来香港征求杜月笙意见 , 杜月笙默然无语 , 也算是默许了 。 1940年 , 军统策反了张啸林的保镖林怀部 , 在张公馆内将其击毙 。

当时杜月笙没有打算在香港久居 , 因此他在香港只是闭门做寓公而已 , 香港沦陷前 , 他已经去了重庆 。 但是抗战结束后 , 上海局势陡变 , 他的靠山戴笠已亡 , 老蒋和他的关系也急转直下 , 到了晚年 , 他拒绝了国共双方的邀请 , 选择在香港度过了余生 。

然而杜月笙在香港的影响力极小 , 甚至远不及那些几乎和他同批避难来港的少年们 。

1940年 , 潮州沦陷 。 乡村教师李云经带着12岁的儿子到香港投亲 ,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名震香港的李嘉诚 。

1948年 , 顺德青年李兆基揣着1000块钱只身来到香港 , 借着移民潮的东风 , 在中环做起了外汇兑换业务和黄金生意 , 赚到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

商界如此 , 政界也大体如此 。

广东海丰青年吕乐、梅州五华青年曾启荣 , 分别于1940年前后偷渡到香港 , 并于1940年11月进入警队 。 吕乐 , 就是后来的“五亿华人探长” , 刘德华主演的《雷洛传》、《追龙》里 , 雷洛就是以他为原型 。 曾启荣是吕乐的心腹 , 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替吕乐收黑钱 , 他喜欢踢足球 , 最喜欢的球星就是他的五华老乡李惠堂 , 他还有个爱踢球的儿子 , 叫曾志伟 。

1941年12月7日 , 日本偷袭珍珠港 , 对英美宣战 。 17天后 , 日军进攻香港 , 港督杨慕琦直接投降 , 香港进入其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 。

在这段沦陷期里 , 香港和“繁华”二字是完全不相干的 。 除了日本宪兵队的高压恐怖统治之外 , 彼时街头暴力也如家常便饭 , 各路黑帮与日本占领军相互勾结 , 无恶不作 。 在这种环境里 , 甚至不少作风比较老派的传统江湖黑帮都悄悄离开香港 , 北上抗日去了 。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 “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结束 , 香港进入了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 , 经济开始复苏 。 与此同时 , 中国解放战争爆发 , 为香港带来了第三波移民潮 。

1949年 , 新中国成立 。 以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 , 解放香港易如反掌 , 然而最高决策者考虑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 , 最终做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历史性决定 , 没有让军队渡过深圳河 。

这一次 , 香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来临了 。

3

李嘉诚17岁的时候 , 在一家五金店里做推销员 , 推销的商品是一堆滞销的白铁桶 。

那个时候 , 香港的平民老太太们都不爱跳广场舞 , 她们的爱好是种花 , 李嘉诚天天帮老太太们浇花 。

香港自开埠以来 , 就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商业城市 , 和当时中国主流的农耕社会截然不同 。 人们生活忙碌 , 陪老人家的时间很少 , 人老寂寞 , 就很容易对李嘉诚这种热心青年产生好感 。 很快李嘉诚就成了老太太圈里的网红青年 , 大家都以手提一个李嘉诚亲手卖的白铁桶为荣 , 李嘉诚也因此成了公司里的当红炸子鸡 , 升职为经理 。

但是 , 做一个白铁桶销售冠军并不是李嘉诚追求的人生目标 。

1950年 , 22岁的李嘉诚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7000美元创办长江塑胶厂 , 之后成了“塑胶花大王” 。

那时候的香港战乱已平 , 百业待兴 , 是实业家们的好时代 。

五十年代初 , 李兆基的外汇兑换和黄金生意遇到瓶颈 , 转行做起了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郑裕彤把周大福从澳门开到了香港 , 除了金店之外 , 他还计划从南非进口钻石到香港卖 , 他还在跑马地兴建蓝塘别墅 , 在铜锣湾兴建香港大厦 , 开始涉足地产;郭得胜把上环的鸿兴合记杂货店更名为鸿昌百货批发商行 , 随后又设立鸿昌进出口公司 , 成了“洋杂大王” 。

不过 , 这帮香港最精明的商人很快发现 , 做什么都不如地产来钱快 。

1958年 , 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 , 正式介入地产市场;1960年 , 他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 。 初涉地产之后 , 李嘉诚对塑胶花这样的低端制造业很快没了兴趣 , 他的商业重心开始向地产转移 。

1967年 , 香港发生暴动 , 地价暴跌 , 香港四大家族闻风而动 , 以低廉价格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 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 以李嘉诚为例 , 凭借这一轮赚到的巨额收益 , 长江实业得以在1972年成功上市 , 当时这只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

李嘉诚在70年代中期登顶 , 成为香江商界第一人 。 随后 , 在香港房地产起飞的数十年间 , 李嘉诚先后进入地产、港口、零售、能源、通讯、医药等行业 , 组建起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 并用从香港赚到的钱去海外不断购买资产 , 其商业版图遍及全球 。


香港回忆录

香港回忆录// //

?

除了地产之外 ,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股市也是一个财富制造机 。

1972年 , 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四家证券交易所(1986年合并成为联交所)竞相拉拢有实力的公司上市 , 导致上市门槛大幅降低 , 在这种背景下 , 大量华资地产公司挺进股市 。

比如新鸿基地产 , 于1972年正式上市 , 合作了十余年的“三剑客”(郭得胜、李兆基、冯景禧)也于此时分手了 。 分手后 , 李兆基分得约值五千万港元的地盘和物业 , 他又于1972年底和胡宝星合作 , 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 。

当时恰值香港股市牛气冲天之时 , 李兆基趁机将永泰公司上市 , 虽然是个新成立的公司 , 业绩都还没成型 , 但每股一元的股票居然也一下子涨至一元七角 。 李兆基趁机大捞了一把 , 套现走人 。

之后 , 香港股市随世界经济衰退而大崩盘 , 地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谷 , 但李兆基此时手里握着巨额现金 , 他看准机会 , 大肆压价购进土地和旧楼 。

1975年 , 香港股市开始复苏 。 李兆基成立恒基兆业 , 股本1.5亿港元 , 地盘20个 , 随即准备借壳上市 。 此时他以物业换取了永泰公司1900万股的新股 , 成为最大股东 , 取代胡宝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 。


香港回忆录

香港回忆录// //

?

李兆基接手永泰之前 , 其股价还是个仙股 , 但到了1976年初 , 股价已经到了三块多港币 。 一年的时间 , 资产完成了二变四 。

五十年代开始 , 香港的楼市与股市都处于景气度高涨的周期 , 香港的顶级富豪们的发家史与这两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

4

香港自开埠以来 , 阶层分化就非常明显 , 上流社会灯红酒绿 , 底层社会刀光剑影 , 这种局面直到1997年回归才有了实质性改变 。

自晚清开始 , 渐渐势微的洪门(就是“天地会”)在大陆越来越艰难 , 只好移居香港 , 之后又远走美国 。 孙中山早年为推翻清政府 , 特别重视利用江湖会党势力 , 同盟会早期成员里许多都是江湖人物 , 而香港因其底层的江湖习气 , 更是同盟会诸多据点城市中最有武林风气的一个 。

五十年代开始 , 具有国民党军方背景的新义安和14k先后崛起 , 成了香港最有势力的两个黑帮 。

新义安“教父”向前本是军统少将 , 戴笠的得意门生 , 于抗战胜利后奉军统命令赴香港展开间谍活动 , 其创办的义安工商总会、太平山体育会等 , 都是遮掩其间谍活动的幌子 。

1947年 , 港英政府因义安工商总会涉黑 , 取消了它的社团注册 , 于是向前将该组织改名为新安公司 , 以铜锣湾为基地开展活动 , 江湖人称“新义安” 。

几年后 , 老蒋退到台湾 , 国民党军队大势已去 , 新义安进退失据 , 彻底沦为黑帮 。

14K的“教父”葛肇煌也是国民党正规军出身 , 黄埔六期 , 战功赫赫 , 早年还曾暗杀汪伪政府的广东省长陈耀祖 。 1945年 , 他奉命捣毁日本支持的“五洲华侨洪门西南本部”的洪门组织 , 并自称“洪门护法” 。

1949年广州解放 , 走投无路的葛肇煌率领近万残兵逃入香港 , 聚集在西环一带 。 港英政府既无力驱逐 , 也无力为这些人保障生计 , 只好不闻不问 , 任其在摩星岭一带自生自灭 。

与新义安不同的是 , 14k入港时穷途末路 , 生计艰难 。 为了活命 , 这帮人时常与当地居民爆发武力冲突 。

残兵败将毕竟也是受过正轨军事训练的 , 14k战斗力强大 , 很快在港岛打出了名气 。 这种玩法 , 其实和晚清时期江湖人跑码头抢地盘别无二致 。

港英政府早年对这些黑帮毫无办法 , 主要靠华人探员去调和 , 而调和的结果就是划分地盘 , 各自为界 。 看上去似乎相安无事 , 天下太平 , 但实际上暗流涌动 , 底层民众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

但是这种局面让四大探长发家致富 , 也让一众江湖人得以苟延残喘 。

1974年2月 , 廉政公署成立 , 四大探长垮台 , 但是黑帮仍然是黑帮 , 只是从明面上的刀光剑影转入了地下暗战 , 无间道的时代来临 。


香港回忆录

香港回忆录// //

?

八九十年代 , 香港本土黑帮基本消停了 , 那个时代的黑道风云属于吴建东、陈虎矩、叶继欢、张子强们 。

张子强劫持李泽钜 , 一票拿下10亿港币 , 这赚钱能力在黑道上也算是创纪录了 。 但是与李嘉诚相比 , 他的赚钱能力也不过尔尔 , 10亿港币 , 其实也就半个楼盘的利润罢了 。

盛世是黑帮的杀虫剂 , 现在日本山口组都在卖奶茶了 , 香港黑帮还能有什么前途呢?他们的唯一的现实价值 , 或许就是为香港的影视剧提供了一点素材 。

不过 , 这种江湖风气 , 其实也构成了香港社会底层的一种文化底色 。 暴虐、疯狂的背后多少有一点点浪漫主义的寻根色彩 。

5

影视产业是香港文化的一个突出体现 , 港产片比大陆片整体上要强一个档次 。

这其中的原因 , 或许正能体现香港文化与大陆文化的不同 。

这个话题比较宽 , 这里只举武侠类的作品说一下 。

现代武侠作品起于上海 , 民国初期的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和宫白羽都是代表人物 , 但写武侠小说在当时为正统文人所不齿 , 若不是生计艰难 , 几乎无人愿写 。

平江不肖生写《火烧红莲寺》 , 在当时成了大热门 , 但在赚到第一桶金之后 , 他立刻断更 。 世界书局的老板沈知方设宴请他复出 , 他拍拍钱袋说:“今尚得生活 , 不再煮字疗饥了 。 ”

言下之意 , 只要今晚有米下锅 , 这事是万万不再做了 , 简直比卖身还丢人 。

宫白羽早年受鲁迅提携 , 一直心存感激 , 但之后由于生计艰难 , 不得已写了《十二金钱镖》 。 虽然赚了钱 , 但他之后再也不去见鲁迅 , 有人邀他同去 , 宫白羽含泪婉拒 , 自感无颜以对 。

但是 , 武侠作品在香港却落地生根 , 开花结果 , 长成了一棵苍天大树 。

1954年1月17日 , 香港吴式太极传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陈克夫约架 , 双方在万名观众的瞩目下打了一轮王八拳 , 最后比武以不胜、不和、不败告终 。

全港观众摇头 , 大呼“没意思!”

三天后 , 《新晚报》刊发通告:“不日将刊载梁羽生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 , 故事紧张异常 , 敬请读者留意 。 ”

《龙虎斗京华》是梁羽生的即兴之作 , 但《新晚报》的订阅因此猛增 。

梁羽生当时是《新晚报》的编辑 , 他有一位同事 , 叫查良镛 。 次年 , 这位查良镛先生执笔写了平生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

1959年 , 金庸自办《明报》 , 为了拉流量销量 , 亲自执笔连载《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 结果大获成功 , 掀起了香港武侠热 。 这股武侠热还席卷了国外诸多中文报纸 , 每天都有不少人在等香港媒体刊发 , 然后他们再坐飞机把已刊发的文稿带回去转载 。

有些报馆为抢先刊登 , 还直接拍电报传送内容 , 当时电报价格高昂 , 竟然舍得出这血本 , 可见武侠作品当时有多热 。

武侠小说也催生了武侠片 。 1992年 , 《新龙门客栈》大火 , 内地观众看完都大呼“惊艳”!

大陆也有武侠片 , 其中不乏大牌导演的作品 , 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 , 陈凯歌的《无极》 , 但是总感觉这里面差了一点东西 。

香港写武侠小说的人、拍武侠片的人 , 都没有本地人 , 半个多世纪以来 , 做这行的人都是古典文学修养深厚的中国传统文人 。 他们的作品看似迎合潮流 , 走的是蹭热点的路子 , 但本质上都是在表达乡愁 , 是在外漂泊多年的传统中国人的寻根之旅 。

今天我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些香港的历史 , 其中有一点希望大家要明白 , 其实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香港人” 。 这世间自有香港这座城市以来 , 所谓的香港人 , 都是那些因为各种时代悲剧而被历史潮流推涌到香港的中国人 。


香港回忆录

香港回忆录// //

?

当初 , 流亡香港的华人醉心于这些武侠故事 , 倾情于这些江湖往事 , 那是他们在漂泊人生中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 但是大陆文人却在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进程中 , 慢慢遗失了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化传统 , 走向了别的道路 。

今天 , 香港文化与大陆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 并因这种差异而产生了一些矛盾与分歧 , 但这都是彼此之间的长期文化隔阂所致 。 白天不懂夜的黑 , 而黑夜同样也不懂昼的白 。

2017年 , 武侠迷马云出资拍了一部武侠微电影《功守道》 。 文章执导 , 李连杰监制 , 洪金宝、袁和平、程小东担任动作导演 , 甄子丹、吴京、邹市明、托尼·贾、朝青龙、向佐、李连杰在片中演配角 。 主题曲由高晓松作曲 , 由王菲和马云一起合唱 。

在歌词里 , 马云还用那句最经典“沧海一声笑”致敬了一下香港的文人黄霑 。

但是 , 这部微电影同样没有丝毫港产片里的侠义风 。

文化这种东西 , 有时候真的很奇怪 , 它是一种无形的精气神 。 大腕云集又如何?它不是人们使劲砸钱就砸得出来的 。

6

结语

假如你还不知道的话 , 香港是全世界惟一在天空有老鹰盘旋的大都市 。

假如你还不知道的话 , 在中区遮打道富丽华酒店向上仰望 , 有颗巨大的建筑物构成的星星在上空 , 不论昼夜 。

一百七十多年前 , 香港就在被遗弃中成长 , 在东方与西方的夹缝中求存 。 她的历史 , 就是一段咬牙追梦的轨迹 。

奇怪的是 , 任何来到这里的人 , 都也像逐渐的走进了她的梦境般 , 跟着她成长;而且奇迹似的找到了他们的梦 , 不愿离开 。

所有的不可能的困顿 , 都终将化解 , 道路的尽头 , 一定会有鲜花——这就是香港对历史与未来的交待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 至今已经22年了 。 沧海横流 , 岁月如歌 。

“东方之珠 , 整夜未眠 ,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 ”

祝福香港 , 祝福祖国 , 祝福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