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过犹不及” , 出自《论语?先进》 , 简言之 , 即做事超过或不够 , 都是不合适的 。 “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 就在于讲究一个“度”字 , 它不仅渗透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 更在于个人的修养 。 说话做事也好 , 学习享乐也罢 , 如果不能做到进退有度 , 取舍有度 , 就很可能陷入物极必反的桎梏之境 。

说话要适度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有些人觉得 , 做人要真 , 所以说话要直 。 其实不然 。

我们写“真”字 , 是“直”下面两点 。 也就是说 , 一些实话、直话 , 也要保留两点 。 实话实说是真 , 但实话全说就是蠢 。

“君子不失足于人 , 不失色于人 , 不失口于人”了解别人 , 你是智慧;了解自己 , 这是高明 。 当你渐渐克制 , 朴素 , 不怨不问不记 , 就能体会生命盛大 。

做事有气度

处事 , 一张一弛 , 轻重缓急分寸要拿捏的合适 。 太过用心 , 不仅自己劳心费力 , 别人也会怨声载道 。 秦灭六国统一后 , 妄图高度集权专制 , 防止六国叛乱 , 用焚书坑儒等方式统一思想 , 屠杀六国贵族 , 减少叛乱机会 , 然而过犹不及 , 高压之下反而激起人民反抗 , 为六国所灭 。

家庭有温度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按甲骨字形来看 , 家是同处在一个屋檐下 , 是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 “家 , 居也”、“家人内也”、“有夫有妇 , 然后为家” 。

家不是房屋 , 不是彩电 , 不是冰箱 , 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冰冷空间 。 物质的丰富固然可以给我们一点感官的快感 , 但那是转眼即逝的 。 试想 , 在那个空间中 , 如果充满暴力和冷战 , 同床异梦 , 貌合神离 , “家”将不成为其家 。

所以说 , 家永远都是一个温暖的主题 , 一片宁静的港湾 , 岁月之舟会在这里找到停泊的锚位 。

工作有力度

在工作中一定要有力度 , 开拓进取 , 大开大合 。 人都有目标 , 或大或小 , 而实现目标的办法就是工作 , 工作力度加大了 , 业绩提高了 , 也就有了实现目标的可能 。

交往有弧度

不要过份介入朋友的私生活 , 远则疏淡 , 亲则不逊 , 把握好尺度 , 友谊方能地久天长 。

胸怀要大度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有忍 , 其乃有济;有容 , 德乃大 。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 说的就是做人要有有度量 , 心胸要宽广 。

山不言自高 , 水不言自深 。 凡事不必斤斤计较 , 往后一步 , 海阔天空 。 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 , 大度的对待伤害过你的人或事吧 。

读书有厚度

读书有厚度 , 这里的厚度不只是尺量的高度 , 也包括书内容的质量 。

如果你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读书 , 你就要知道 , 你已经堕落了 。 不是说书本有多了不起 , 而是读书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现实 , 你还有追求 , 还在奋斗 , 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

视野有宽度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站得高 , 看得远 。 想得多 , 看不远 。 所谓视野 , 就是在你的视角里应该是广袤的田野 , 不管做事还是做人 , 都应向远处看 , 都不应光看到点 , 而没有看见面 。

人生注定要受许多委屈 。 而一个人越是成功 , 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 。 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 , 要学会放宽视野 , 做智者、仁者 。

理论有深度

理论 , 就是说话 , 有深度 , 才可仗义执言 。

懂点《道德经》、《孙子兵法》、《易经》 , 知道点“取势明道优术”、“变易简易不易” 。 先贤智慧 , 都让你更有深度 。

办事有速度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人生去掉少年和老年期 , 能真正干事业的时间并不长 。 为此人要善抓机遇 , 放大效应 , 做事要讲有速度 , 要效率 。 增加时间观念 , 守时才能守信 , 守信才能做事、交友、成大业 。

事业有高度

人们都希望在人生中有所成就 , 事业有高度 。

生命在前行中顿悟 , 岁月在积累中生香 。 无论何种事业 , 都要日积月累 , 平凡的工作也要努力做 , 每天不断提高 。

吃喝勿过度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朋友们在一起喝酒 , 必是情深之交 。 都是在喝一种意境、一种情趣 。 喝得畅快微醉恰到好处 , 倘若喝得酩酊大醉 , 理智不清 , 思维混乱 。 更有甚者乱了体统 , 失去了朋友相聚的意义 , 即伤身又有失大雅 。 为了健康 , 喝酒不要过度 , 保持不失态才是最佳高度 。

锻炼为常度

“生命在于运动” , 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是极其宝贵的 , 但也是脆弱的 。 珍惜生命 , 首先离不开锻炼 , 从而预防疾病、消除疲劳、争取健康长寿;其次要有知足、豁达、乐观的思维;第三是有适合自己身体的 , 科学合理的饮食;第四还要力争勤于思考 , 学习新知识 , 紧跟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

享受有舍度

“有势不可使尽 , 有福不可享尽 。 ”人生苦短 , 适情怡性 , 愉悦身心固然重要 , 但贪一时之欢 , 逞一时之快 , 奢华糜烂绝不可取 。

寿命有长度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我们选择不了命运 , 但我们可以选择走过生命的方式 。 做人选择宽容厚德 , 几分淡泊 , 清风细雨 , 同样有韵致 , 有诗意 , 做事要有几分从容 , 俯仰之间 , 依然洒脱 。

凡事如果以私心 , 做过了 , 必然会走向反面 , 得到不好的结果 。 古人推崇“中庸”之道 , 以利他之心待人待物 , 不偏不倚 , 就可做到恰到好处 。 若善于将此信念时时运用到生活中 , 便无往而不利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虚心过头就成为虚伪;自信过头就成为傲慢;

原则过头就成为僵化;开放过头就成为放纵;

威严过头就成为架子;谦逊过头就成为懦弱;

随和过头就成为盲从;胆量过头就成为张狂;

精明过头就成为自私;直率过头就成为草率 。

凡事当有度 , 做人要知足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很多人童年喜欢玩过家家 , 捉迷藏 。 孔子喜欢祭拜天地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春秋战国时期的女子---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 , 在一次祈祷结束后,叔梁纥扶颜徵在到尼山东侧山脚下一个山洞里休息 , 在这个山洞里,颜徵在突然临盆生下了孔子 。

孔子的妈妈名字叫颜徵在 , 在颜家排行第三 。

“徵”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的第四音 , “属火 , 事之象” 。 “徵者 , 祉也 , 万物大盛蕃祉也” 。

作为鲁国英雄的叔梁纥有两次传奇战功:一次是鲁襄公十年(前563年)的偪阳之战 , 叔梁纥作为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武士 , 参加了以晋国为首的几个诸侯国攻打一个叫偪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南面)的小国的战斗 , 当诸侯军队攻入偪阳城时 , 守城的人突然把城门上吊起的悬门放下 , 要把队伍拦腰截断 , 消灭入城的军队 , 恰好此时叔梁纥赶到 , 气引丹田用力托起悬门 , 使入城军队很快退出 , 避免了损失(《左传·鲁襄公十年》) , 从此叔梁纥“以勇力闻于诸侯”;二是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齐国侵入鲁国北部 , 齐军高厚带领的队伍围困了防邑 , 被围困在防邑里的有鲁大夫臧纥与其弟臧畴、臧贾和叔梁纥 , 鲁国派援军前去解救 , 因慑于齐军强大 , 援军到了接近防邑的地方就停下来不敢前进 。 叔梁纥带着臧畴、臧贾和甲兵三百人保护臧纥夜间成功突围 , 然后只身一人回马枪冲进防邑固守 。 (《左传·鲁襄公十七年》) 。 叔梁纥虽卓有战功 , 但并没有得到提升 , 终身只不过是一个“武士”(贵族中最低级的身份)和陬邑大夫(管理范围相当于一个乡镇)而已 。

美中不足 , 叔梁纥年纪快70岁了 , 膝下馨花即女儿有九个 , 虽然只有一个善果即儿子 , 名字叫孟皮的 , 但他是残疾人 , 是不当大用的 。 “善果馨花”是程派经典名剧《锁麟囊》的一句戏词 , 姑且拿来作儿子女儿的代名词 , 呵呵 。 闲言少提 , 正值花季的少女颜徵在十分仰慕这位鲁国的大英雄 , 曾经对人说过自已非大英雄不嫁的话 。 当叔梁纥求媒于颜家 , 自已立即慨然允之 , 择吉日而嫁 。   婚后 , 叔梁纥和颜徵在为求子 , 两人一同来到城外的尼山祈祷于神灵 。 东汉郑玄《礼记.檀弓正义》引《论语撰考谶》说:“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 , 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 ”

自那次冬季求子之后不久 , 颜徵在真的怀孕了 , 我觉得这是颜徵在本人心诚意贞的结果 , 其心诚意贞犹如耶稣的母亲未嫁之前感圣灵而孕 。 民间相传 , 颜徵在自怀孕以来一直住在娘家 , 直到快临产的时候才想起叔梁纥来 , 此时正值酷暑时节 , 炎热难耐 。 此时的颜徵在可能还在惦记着叔梁纥衣食起居 , 于是急匆匆准备赶回家 , 谁知在回家的路上意外临产 , 产下了一个相貌极其丑陋的男婴 , 用民间的说法就是“七露即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 , 明代张岱在他的《夜航船》关于孔子相貌是这样说的:“仲尼生而具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牛唇、昌颜、均赜、辅喉、骈齿……”总之 , 孔子一生下来就其丑无比 , 这样一个丑八怪把初为的人母的颜徵在吓坏了 , 于是就把这个怪物扔到了一个山洞里 , 自已一人回家 。 几天以后 , 当颜徵在重新回到这个山洞 , 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住了:原来在这个丑陋男婴的旁边卧着一只斑斓猛虎 , 另外还有一只凶猛的老鹰在为这个丑陋的怪物扇着翅膀 , 为之驱暑——这就是民间“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

另外再补充几句:

关于孔子出生 , 史记上是这样交代的:孔子的爸爸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附注:这里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 , 一个是”野合” , 一个就是“祷”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宗教精神一位女子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题曰“祈祷者”的现代雕塑;二是拉斐尔笔下的圣母 。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 , 他为什么姓孔?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 , 他叫孔丘 , 父子二人的名号显然有着结构性的差异 。 孔子的名号中 , 有名有姓 , 名丘姓孔 。 叔梁纥的名号中 , 却有名无姓;纥是名 , 故叔梁纥又称陬人纥;叔梁不是姓 , 而是字 。 那么 , 孔子为什么姓孔?

从文献记载可知 , 孔子的列祖列宗中 , 没有以孔为姓的 , 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 。 孔子的祖先不姓孔 , 姓什么?姓子 。 孔子自称是殷人 , 其祖先属于殷遗民 。 在先秦 , 商、周两代 , 商是子姓 , 周是姬姓 。 但在当时 , 女子称姓 , 男子不称姓 。 所以 , 孔子的祖先姓子 , 但他们的名号中都不冠以子姓 。

孔子祖先姓子 , 孔子本人自然也姓子 , 这确定无疑 。 孔子怎么又姓孔呢?

原来 , 准确地说 , 孔并不是孔子本人的姓 , 而是他的氏 。 古人的姓与氏是分开的 , 男子不称姓 , 称氏 。 孔子的孔 , 最初是氏 , 后来才变成了姓 。 孔子的孔 , 作为氏号 , 也就是孔氏 , 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古文献中已有明确答案 。 《孔子家语·本姓解》指出:孔子先祖本是宋国公室成员 , 传到孔父嘉时 , 五世亲尽 , 别为公族 , 故后以孔为氏焉 。 《阙里文献考》卷一也说: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 , 五世亲尽 , 当别为公族 , 乃以字为孔氏 。 这是说 , 孔子先祖弗父何让国后 , 其子孙仍然属于宋国公室成员 , 传了五世 , 到了孔父嘉的时候 ,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 , 五世亲尽 , 不能再继续列入公室 , 而是应该别立一族 。 别立一族 , 必须有个族的名号 , 于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 。 孔氏的孔 , 是从孔父嘉那儿来的 , 孔是孔父嘉的字 。

孔氏虽然从孔父嘉开始别立一族 , 但那时男子的名号 , 称氏 , 称名 , 称字 , 似乎并无一定之规 , 所以 , 孔父嘉以后 , 孔子的先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 , 都不称氏 , 其名号中都无孔字 。 孔氏一系 , 名号中称氏的 , 是从孔子开始 , 其后固定下来 , 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 , 孙子叫孔伋 , 曾孙叫孔白 , 玄孙叫孔求 , 等等 。 后来 , 氏变成了姓 , 孔也就由氏变成了姓 。

由于孔子是圣人 , 也由于孔氏是从孔子开始固定下来 , 所以战国中后期孔子的直系子孙皆奉孔子为始祖 。 据《孔丛子·独治》篇记载 , 孔氏后人为祭祀先祖 , 立有两座祖庙 , 一是弗父何之庙 , 一是孔子之庙 。 孔子九世孙孔鲋说:他们 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之庙 , 哭孔氏于夫子之庙 。 孔鲋所说的 孔氏之别姓 , 是指孔氏别立一族以来的其他分支 , 这些分支并不以孔为氏 , 所以称 别姓 ;所有孔氏和孔氏之别姓 , 都奉弗父何为始祖 。 孔鲋所说的 孔氏 , 则是指孔子的直系后裔 , 都以孔为氏 , 都奉孔子为始祖 。 (齐姜红)

古代姓与氏有分别吗?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 , 拆分开来 , 或曰姓 , 或曰氏 , 以及合而言之曰姓氏 , 其意义完全一样 , 如:赵钱孙李 , 周吴郑王 , 都是一家一族的名称 。 然而 , 在古代却并非如此 , 姓与氏是有分别的 。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 三代以前 , 姓氏分而为二 , 男子称氏 , 妇人称姓 三代之后 , 姓氏合而为一 。 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氏族》进一步指出: 姓氏之称 , 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

古代学者显然注意到了姓与氏的分别 , 并且指出 , 姓与氏的合而为一 , 是从汉代才开始的 。 问题在于 , 汉代以前姓与氏有什么分别?

简单地说 , 姓大氏小 , 氏是从姓分化出来的 。 在古代 , 一个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 , 有一个总名;随着人口的繁衍 , 这个宗族不断分裂出一些分支 , 各个分支又都有自己的别名 。 这个宗族的总名就是姓 , 各个分支的别名就是氏 。 以周人为例 , 周人是黄帝之后 , 姬姓;周人灭商后 , 建立了周朝 , 接着封建了许多同姓诸侯 , 如鲁、卫、晋、曹、滕等等 , 这些诸侯都以国为氏;各国诸侯传至几代之后 , 再封立卿大夫 , 卿大夫或以王父字为氏 , 或以官为氏 , 或以封邑为氏 , 如鲁国有展氏、臧氏、东门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等等;以此类推 , 卿大夫再分置 侧室 、 贰宗 , 如 , 从季孙氏分立出公父氏 , 从叔孙氏分立出叔仲氏 , 从孟孙氏分立出子服氏 , 等等 , 这又产生了一些氏 。 在这个大系统中 , 姬姓是始终如一的 , 从天下、诸侯、卿大夫、士一直到庶人 , 都属于姬姓;而各个不同层次的分支 , 则各有各的氏 , 并且 , 不同层次的氏之间 , 还有大宗、小宗的从属关系 。

可见 , 在周代 , 姓与氏截然不同 。 男子称氏 , 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族属 , 让人一看即知从属于哪个宗族哪个分支 。 女子称姓 , 则是为了严守 同姓不婚 的原则 , 避免与同姓谈婚论嫁的尴尬 。 (齐姜红)

关于孔子的出生 , 后世有许多神话传说 , 明清时期所绘的各种版本的《圣迹图》中 , 就收录了 麒麟玉书 、 二龙五老 、 钧天降圣 等几则神话传说 。 孔子故里曲阜及其周围地区 , 也流传着不少有关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 司马迁在作《孔子世家》时 , 只是记载了叔梁纥与颜徵在 祷于尼丘得孔子 。

尼山致祷尼丘 , 山名 , 后来因为避孔子名讳而改称尼山 。 位于今曲阜市东南约25公里处 , 海拔340米 , 五峰并峙 , 中间一峰略低 , 称尼丘山 。 叔梁纥所在的陬邑 , 离尼山不远 。 传说叔梁纥夫妇婚后求子心切 , 按当地习俗 , 经常到附近的尼山祈祷 , 祈求尼山之神能够赐给他们一个儿子 。 颜徵在怀孕以后 , 仍然继续祈祷 。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 , 在一次祈祷结束后 , 叔梁纥扶颜徵在到尼山东侧山脚下一个山洞里休息 , 在这个山洞里 , 颜徵在突然临盆生下了孔子 。 为了纪念孔子的出生 , 后人把这个山洞称作 夫子洞 或 坤灵洞 。

夫子洞在曲阜东南三十公里的尼山东南麓 。 传说为孔子出生处 。

夫子洞 , 原名坤灵洞 , 位于尼山脚下智源溪北岸 , 为一天然石洞 。 据元代杨奂《东游记》记载 , 坤灵洞洞名是刘晔刻的 , 曾经有人手持火把深入夫子洞中 , 走到约三四丈深的时候 , 忽然发现有一石室 , 中间有天然形成的石床石枕 。 元代至正三十年(1370年) , 曾在洞中置孔子石像 , 在洞前立 尼山孔子像记碑 , 今皆不存 。 后来 , 夫子洞渐为智源溪流沙所淹没 , 1979年清除了淤沙 , 才见其全貌 。 现在的夫子洞 , 深、阔仅两米多 , 洞前立 夫子洞 石碑 。

司马迁《孔子世家》在记载叔梁纥夫妇 祷于尼丘得孔子 之后 , 继续写道:孔子 生而首上圩顶 , 故因名曰丘云 。 这是说 , 孔子名丘的来历 , 与尼山有关 。 《白虎通·姓名》篇说得很明白: 孔子首类鲁国尼丘山 , 故名为丘 。 所谓 首上圩顶 , 是指孔子头顶的形状而言 。 什么是 圩顶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说: 圩顶 , 言顶上窳也 。 窳 , 通洼 , 凹低的意思 , 圩顶 即指头顶凹陷 。 由于 圩顶 取象于尼丘山 , 所以又被称作 尼首 。 值得注意的是 , 历史上不止孔子一人拥有这种颇为独特的头部特征 , 《后汉书·高获传》记高获 为人尼首方面 , 唐代李贤注曰: 尼首 , 首象尼丘山 , 中下四方高也 。 看来 , 作为一种独特的相貌特征 , 一个人的头顶中间低、四周高 , 是的确存在的 , 不过 , 不可能是全部头顶都如此 , 很可能是头顶上的某个局部如此 。 (齐姜红)

麒麟送子的传说与孔子有什么关系?

麒麟送子是传统社会盛行的祈子习俗之一 。 古人认为 , 麒麟是 兽之圣者也 , 是仁兽 , 是吉祥的象征 , 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 而且 , 古人还常常把自己的儿子比作麒麟 , 以赞美其聪明俊秀 , 称作 吾家麒麟 ;民间则有 麒麟儿 、 麟儿 一类的美称 。 传统的吉祥图案中 , 多有麒麟送子图 , 麒麟送子的木板画上往往刻着一副对联: 天上麒麟儿 , 地上状元郎 。

中国人自古多有祈子的习俗 , 形式多种多样 , 而且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 如民间多称观音菩萨为送子娘娘 。 可是 , 很少有人知道 , 麒麟送子的传说 , 与孔子有关 , 源于孔子出生的神话传说 。

西狩获麟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 夫子未生时 , 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 , 文云:水精之子 , 系衰周而素王 徵在贤明 , 知为神异 , 乃以绣绂系麟角 , 信宿而麟去 。 这是说 , 孔子出生之前 , 有一头麒麟来到了阙里 , 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书 , 上面写着: 水精之子 , 系衰周而素王 。 颜徵在聪慧 , 知道这是祥瑞 , 就把一条彩绣丝巾系在麒麟的角上 , 第二天麒麟走了 。 接着孔子就诞生了 。 后来 , 人们将这则神话传说演绎成了麒麟送子 , 广为传播 。

此外 , 《春秋》、《左传》、《史记》等还记载了一则孔子与麒麟有关的事 。 鲁哀公十四年(前477年)春天 , 鲁国人在其西郊大野泽狩猎 , 捕获了一只麒麟 。 孔子见到后 , 认为麒麟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是祥瑞 , 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是不祥之兆 , 麒麟这时出现是不祥之兆 , 因此十分伤感地悲叹 吾道穷矣 , 在其所作的《春秋》书中记下 西狩获麟 四字 , 就搁笔不再作了 。 过了两年 , 孔子就去世了 。 如此看来 , 孔子一生还真的与麒麟有关系呢 。

孔子诞辰到底是哪一年、哪一天?虽然古文献有明确记载 , 但由于记载不一 , 也由于古今历法不同而导致推算的结果有差异 , 所以一直存有争议 。

孔子的去世年 , 《左传》、《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一致 , 是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十一日 , 即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一日 , 这很少有争议 。 但孔子出生的年、月、日 , 却有不同的记载:

《公羊传》:鲁襄公二十一年 , 冬 , 十月庚辰朔 , 日有食之 。 十有一月 , 庚子 , 孔子生 。

《谷梁传》:鲁襄公二十一年 , 冬 , 十月庚辰朔 , 日有食之 。 庚子 , 孔子生 。

《史记·孔子世家》: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

以上三种记载 , 关于孔子的出生年 , 《公羊传》和《谷梁传》一致 , 都是鲁襄公二十一年 , 即公元前552年;《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差了一年 , 是鲁襄公二十二年 , 即公元前551年 。 这就产生了问题 。 历史上 , 这两说并存 , 各有一定数量的支持者 , 双方旗鼓相当 , 以致很难达成共识 。 值得注意的是 , 孔氏族人从南宋时就认取《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 ,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为孔子的出生年 。 所以 , 到了民国时期 , 《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的鲁襄公二十二年说 , 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 至今沿袭不改 。

关于孔子出生的月、日 , 《史记·孔子世家》没有记载 , 《公羊传》的记载是十一月、庚子日 , 《谷梁传》的记载是十月、庚子日 。 两者所记 , 日期一致 , 月份有差异 。 对于这个月份差异 , 实际上前人早已解决 。 从宋代起 , 不断有学者指出《公羊传》所记十一月有误 , 认为按当时历法 , 十月有庚子日 , 十一月无庚子日 , 因此 , 应当采用《谷梁传》的记载 。 问题是《谷梁传》所记 十月 , 庚子 , 是周正 , 即周代历法 , 换算成如今仍然通行的农历 , 是哪一月、哪一天呢?

唐代应韶著、明代孔彦绳增修的《孔庭纂要》明确指出: 鲁襄公二十二年 , 冬十月 , 庚子日 , 先圣生 , 即今之八月二十七日 。 即把孔子诞辰日定为农历八月二十七日 。 此外 , 清代崔述《洙泗考信录》指出应定为八月二十一日 。 《孔庭纂要》的说法 , 为此后数种阙里文献包括《孔子世家谱》所采用 , 成为孔氏族人认同的孔子诞辰日 , 也逐渐为国人所接受 。 1914年 , 孔教总会把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定为 孔子大成令节 。 1934年7月 , 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并公布了《先师孔子诞辰纪念办法》 , 明确规定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 。 沿袭至今 , 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孔子生日 。

1999年 , 江晓原教授重新研究了孔子的出生时间问题 。 他考察发现 , 同样记载孔子出生 , 鲁襄公二十一年有日食记载 , 鲁襄公二十二年无日食记载 。 而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推算 , 鲁襄公二十一年 , 在曲阜的确可以见到一次食分达到0 77的大食分日偏食 。 这说明《公羊传》和《谷梁传》的记载是准确的 。 江晓原教授据此考定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 , 即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 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 , 即公元前479年3月9日 。 这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最新研究成果 。 (齐姜红)

民间俗语为什么说 七十三、八十四 , 阎王不请自己去 ?

我国民间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 七十三、八十四 , 阎王不请自己去 。 意思是说 , 一个人活到了73岁或84岁 , 就到了一个不吉利的 坎 , 不大容易过得去 , 要特别小心 。 而过了这道坎 , 就可以放心几年了 。 这句谚语虽然没有丝毫的科学根据 , 但对老年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 连毛泽东晚年都说过呢 。

这句谚语是怎么来的呢?应该说 , 它的来历并不神秘 , 但却相当的不平凡 。 原来 , 73、84这两个年龄 , 正是我国历史上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所享的年龄 。 孔子活了73岁 , 孟子活了84岁 。 孔子的生卒年 , 史有记载;孟子的生卒年 , 却语焉不详 , 一般考证认为 ,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 , 卒于公元前289年 , 周岁是83岁 , 虚岁是84岁 。 由于孔孟是圣人 , 一言一行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 连他们的年龄也是如此 , 久而久之 , 73、84便成了两个象征性的数字 , 是老年人可能 学 又怕 学 的两个年龄 。

须知 , 在孔子、孟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 , 人的平均年龄不过三十多岁 , 孔子活到73岁 , 孟子活到84岁 , 已是十分难得的高寿 。 孔子说 仁者寿 , 那时 , 人们羡慕孔孟享有高寿 , 并不忌讳73或84 , 反而认为能够活到73岁或84岁是人生的奢望和幸运 。 只是到了现代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 我国多数地区人的平均寿命超过了70岁 , 人生七十古来稀 已成为历史陈迹 。 这时 , 许多老年人年龄一到73或84 , 就往往联想到人生的那道坎 , 视73或84为不吉利 , 避之惟恐不及 。

商山四皓图此为东汉彩箧漆画 。

其实 , 据统计 , 老年人死于73或84的 , 并不比其他年龄的多 , 也就是说 , 73或84并非危险年龄 。 老年人与其为此担心忧愁 , 不如学学孔孟的养生之道 。 孔子晚年根据他的切身体会 , 提出养生之道在于 三戒 : 少之时 , 血气未足 ,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 血气方刚 ,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 血气既衰 , 戒之在得 。 指出人到了老年 , 不要患得患失 , 要保持平和心态 。 (齐姜红)

成年男人长胡子 , 换言之 , 长胡子是男子成熟的标志 。 而且 , 胡子具有重要的美容作用 , 所以男人很重视修饰自己的胡子 。 一位留着大胡子的男人 , 如果被称为美髯公 , 往往给人以飘逸、潇洒、俊秀的印象 , 心里不免有几分得意 。

正因为胡须具有重要的美容作用 , 几乎所有的孔子画像都给孔子画出了长长的胡子 , 当然不是美髯公的形象 , 而是稳重、威严、睿智的圣人形象 。

子思画像中的子思长有胡须 , 这和真实的子思可能有距离 。 然而 , 历史的真相是 , 孔子不长胡子!并且 , 孔子的孙子子思也不长胡子 。 据《孔丛子·居卫》篇记载 , 子思到了齐国 , 齐国国君见子思没有胡子 , 便指着身旁一位 美须眉 的嬖臣 , 戏弄子思说:如果相貌可以互换的话 , 我不惜将此须眉让给先生 。 子思正色回答说:一个人是否贤明 , 在德不在貌 , 且吾先君生无须眉 , 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 。 意思是说 , 孔子虽然 生无须眉 , 但天下王侯并不因此而降低对孔子的崇敬 。 孔子祖孙二人都不长胡子 , 大概是遗传的原因吧 。

《孔丛子》是记述孔子及其八世子孙言行的书 , 共21篇 , 过去一向被视为伪书 。 然而 , 现代学者研究认为 , 《孔丛子》并非伪书 , 其成书经数代人之手 , 不免有讹误;书中所记大多有所本 , 其中记述子思言行的六篇 , 很可能杂取《子思子》一书 , 应有可信的资料 。 据此 , 可以认为 , 子思游齐 , 因为不长胡子而受到齐国国君的戏弄这样的细节 , 恐怕很难臆造出来;子思回击齐国国君 , 连带说出孔子也不长胡子 , 更是细节中的细节 , 尤难臆造 。 所以说 , 《孔丛子》关于孔子、子思不长胡子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 明代学者陈继儒、清代学者杭世骏等都曾据此指出 , 孔子本无胡须 , 而所见孔子像多胡须 , 是错误的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2017年 北京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刘先银题写书名《经典沐心》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刘先银题写书名《元亨利贞》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为什么要懂得“功成身退”?看看《道德经》给出的理由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在世界的历史上 , 成功的人并不算少 , 但懂得”功成身退“的人却不多 , 或者说能够做到”功成身退“的人并不多 。

为什么呢?因为成功意味着财富、权力 , 甚至欲望无限的得到满足 , 因此让他们留连不舍 , 难以放弃 。 以至于日复于夜的沉迷其中 , 无法做到”功成身退“ 。 但这些不懂得”退“的人的最终结局往往是非常悲惨的 , 如明代的张居正、近代的胡雪岩、盛宣怀等 。

但也有一些人能够做到“功成身退” , 如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范蠡 , 就是“功成身退”最好最成功的例子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刘先银书法作品《和光同尘》

那么 , 道家为什么要劝人“功成身退”呢?《道德经》给出了4个理由:

持而盈之(执持盈满) , 不如其已(不如自然停止);

揣而锐之(显露锋芒) , 不可长保(锐势难以长久保住);

金玉满堂(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没有人能够永远地守藏);

富贵而娇(富贵骄奢) , 自遗其咎(自取灾殃) 。

经中的这4条理由 , 其本质上就是“道”的运行规则以及“道”在现实当中的运用 。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 说的是装满水的碗 , 如果再加水的话 , 是不可能再装得下 , 不如停止 。 因为你坚持继续再装的话 , 它就要溢出去了 , 反而什么都没有了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捶打金属使它锐利 , 不可能长久保存 。 因为越是锋利的东西越容易折断 , 这是自然的规律 , 不可逆反 。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 “金玉满堂” , 指的是钱财很多 , 这种钱财很多的人或者家庭 , 其子孙很少有人能守得住 。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 一个富贵骄傲的人 , 往往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道家经典

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 , 因此一旦成功 , 往往会表现得自负无比 , 当家财万贯的时候 , 往往舍弃 , 因为成功确实不易 。 于是一旦拥有 , 就会想着永远拥有 。 为自己曾经的付出索取回报 。

于是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满盈则亏损的道理 , 月满则亏 , 日中则昃 , 水盈则溢 。 金玉满堂 , 同样不可长久 , 富贵骄做一定会招来灾祸 。

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说“功成身退 , 天之道也”这句话的原因 , 这个“退”不是指隐退逃避和消极避世 , 而是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内敛和反思 , 要懂得后退 。 只有懂得后退才能走得更 远 。 就像弹簧一样 , 缩(退)得越彻底反弹力度就会越大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道观

因此 , 在老子看来 , 只有后退舍弃才能积蓄力量 , 获得更大的成功 。 这种成功不一定就是原有基础上财富上的增多、权力的加大 , 这种成功更关注的是心态 , 是一种心灵放松状态 、也是一种更加自在的存在 。

这也正是老子所说的”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的道理 。

学黄帝内经 , 做上古天真

中医与道家讲三宝 , 精气神 , 中医治病则主要是理气调阴阳 。 所以上古天真论作为黄帝内经第一篇就主要说如何理气 ,

本篇中首先阐述了理气的原理 , 要生活规律 , 保证气血流动符合一天十二时辰的子午流注 , 气血运行才能正常 。

气血正常 , 那么体魄就会强健 , 体魄强健 , 自然免疫力就强了 , 也就是中医讲的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中医治病主要是靠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帮助身体自我恢复 , 而不是一味地用药 , 导致身体残留下诸多“丹毒” 。

黄帝在《上古天真论》中就问了广成子:“我听说上古有真人呼吸提携天地把握阴阳 。 ”这就点明了中医和道家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观点 , 把握阴阳即把握四季规律 , 调节自己的生活作息 , 呼吸提携天地就是身心平静来吞吐天地的清气 , 替换体内的浊气 。 就是中国的一种天人感应观念 。

阴阳指的就是阴阳二气 , 道生一 , 一为无极 , 一生二 , 二就是天地和阴阳 , 来造化万物 , 生生不息 。 让自己的身体处在精力充沛的状态 。

《新丝绸之路》 第4集 一个人的龟兹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第4集 一个人的龟兹

现在 , 没有人知道 , 第一个来到这里的佛教徒是谁 , 具体是来自哪儿 , 具体什么时间……

当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到龟兹的时候 , 龟兹的王室成员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信仰 , 开始大规模地开凿石窟 。 数以吨计的颜料被运送进来了 , 画师们在石窟中忘我地绘制佛教壁画 , 龟兹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遥远国度的僧侣 。

一个来自古印度的婆罗门贵族厌倦了世代做官 , 竟辞去了国相职位长驱跋涉来到龟兹 , 龟兹王把自己的妹妹罗什嫁给了这个叫鸠摩炎的人 。 他们按照西域的习惯 , 为出世的儿子取名叫鸠摩罗什 。 这个信奉佛教的母亲 , 像先知一般规划了儿子的未来 。 在日后的岁月里 , 她将带着骄傲与忧愁看着儿子怎样改变了这个王国以及自己的命运 。

龟兹 , 它的发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 这个地方在中国汉代的典籍中就有记载 , 那时 , 龟兹是西域36个国家中的一个王国 , 其中心位置是现在新疆的库车市 , 位于天山南麓的中部 , 塔里木盆地北缘 , 是北方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 。

汉代前 , 这个小国处在两个强大的势力之间 , 由于被漠北的匈奴人控制 , 龟兹国惧怕与汉帝国往来 , 尽管汉朝的使节多次前来示好 , 却经常遭到拒绝、冷遇或血腥的杀戮 。 汉帝国为了打通这个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 , 用了很长时间进行军事准备 ,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 , 两个强大的势力倾尽军力 , 决心在西域一决高下 。

汉帝国的军事胜利迫使匈奴人的势力退出西域 , 龟兹成为西域36国中第一个接受汉文化的地区 。

至少在西汉以前 , 龟兹还没有流行的书面文字 , 魏晋南北朝以后 , 一种被称作吐火罗语的语言突然流行起来 。 这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 , 被现在的学术界改称为吐火罗B种语言或直接称之为龟兹语 。

龟兹上层社会的孩子们要学习的却不仅仅是这一种语言 , 因为常年往来于此的人群里面既有撒马儿干的粟特商人、叙利亚的画家 , 也有中原的使节和印度的僧侣 。

在那时 , 龟兹仿造印度寺庙建造的雀离大寺已经竣工 , 越来越旺的香火正昭示着又一个佛教的中心在西域的兴起 。 古代文献曾记载龟兹有大型寺院共17所之多 。 在不同时期的文献记载中 , 由于翻译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差异 , 雀离大寺又被称作昭祜厘大寺 , 也就是现在的苏巴什寺院遗址 。 那时候 , 许多西域人翻越葱岭来到这里修行 , 这些人中间还包括各国的王室成员 。 而龟兹并不是西域唯一的佛教中心 , 于阗国的佛教寺院建立更早 , 其规模比龟兹更大 。 那些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 翻越高原、跋涉流沙远道来到这里修行呢?

鸠摩罗什可能不曾想过自己的未来会和这里联系在一起 , 他和王室的孩子们正尽情享受着一段快乐的孩提时光 , 他们无忧无虑 , 因为龟兹正处在和平而富足的阶段 , 王室成员正醉心于开凿石窟、传播佛法 。

像连环画一般 , 龟兹的画家们在许多石窟里描绘了佛陀转世以前的本生故事 。 但同时 , 也强调克制情欲、严守清规的戒律 。 经常出现的画面是 , 年轻的出家人是如何抵御各种诱惑 。

龟兹佛教的戒律以严明闻名西域 , 许多出家人甘愿舍近求远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越茫茫流沙到这里修行 。 集体的寝食作息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个人的行为 , 孤苦的环境和肃穆的气氛可以磨炼出家人的定力 。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鸠摩罗什从幼年便被送到这里苦修一个的原因吧 。

佛经说 , 远离人间的欢乐 , 为接近智慧 , 愿独处于寂寞深山……对这个人来说 , 艰苦的磨炼从童年时就开始了 。

送别的队伍已经远离龟兹的宫城 , 而年幼的鸠摩罗什将告别尘世更多的欢乐 。 那时 , 他只有7岁 。

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 , 它位于渭干河北岸 。 克孜尔 , 在今天维吾尔语中是红色的意思 , 这也许和山体的颜色有关系 。 当古代龟兹绘画形成本地风格的时候 , 蓝色的颜料被大量地运送进来 。

石窟的穹顶上绘制着蓝色的宇宙星空 , 太阳和月亮各出现在天空的一端 。 蓝色的颜料是由青金石研磨制成的 , 这是一种稀有的蓝宝石 , 来自1500公里以外的阿富汗 。 在罗马语中 , 这种颜料被称作“来自海洋那一边的蓝色” , 证明青金石是亚洲地区的特产 。 那时 , 画家们已经发现了这种蓝颜料最杰出的地方在于它永不褪色 , 因此被大量使用 。 但是这种颜料很昂贵 , 其价格甚至高于黄金 。 在丝绸之路上 , 一定有许多商人从事着引进这种宝石和护送它的生意 , 以至于一些学者给这样一条商道专门起名叫“青金石之路” 。

提供这种贵重的青金石的是当时龟兹国的善男信女 , 他们是慷慨的施主 , 被称作供养人 。 而这些龟兹人最初可能是来自哪里?

1906年1月 , 德国的“普鲁士皇家吐鲁番探险队”到达库车 。 探险队由三个人组成 , 他们是佛教艺术史学家、柏林民俗博物馆印度部主任阿尔伯特·科伦维德尔、柏林民俗博物馆的馆员阿尔伯特·冯·勒柯克和博物馆的勤杂工瑟奥多·巴图斯 。 他们这次来库车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揭取被认为是古代龟兹最有价值的壁画 。

探险队的勒柯克在日记中写道: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当我借着微弱的光第一次进入这些石窟时的情景 。

在昏暗的石窟墙壁上 , 古代龟兹人的形象与探险者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却相隔着1600多年 , 尽管壁画已经残破 , 但是人物的外观特征依然是清楚的 。

壁画中的男人们两腿分开站立在那里 , 用他们的脚尖保持着平衡 , 衣服是大翻领的款式 。 腰上系着表明贵族身份的带子 , 上面挂着长长的宝剑 , 把手与剑刃之间有横档 , 呈十字形 。 这种服饰以及男人武器上表现出的与欧洲的相似性让人感到既兴奋又震惊 。

龟兹 , 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汇聚了不同的人群 , 在公元前1世纪以前活动有雅利安人 , 以后相继活动的有乌孙人、匈奴人、汉人、突厥人和公元8世纪以后的回鹘人以及混血的土著居民 。

正是由于龟兹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种族流动或更迭 , 壁画出自不同的画家群体 , 其风格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

在阿羯田的半山上 , 雀离大寺由众多寺院、禅房、佛塔组成 , 俗称西大寺和东大寺 , 加在一起 , 仿佛是一片绵延几十公里的城市 。 在龟兹佛教鼎盛时期 , 这里同时容纳了1万名僧侣 。

在西大寺北侧 , 有一个洞窟 , 内部幽暗 , 一条长形通道两边开凿出小型的洞龛 , 面积很小 , 仅能容纳一个人盘腿坐在里面 。 这是僧侣们修行打坐的地方 。 有一天 , 雀离大寺又来了一位出家人 , 由于他的出现 , 竟改变了龟兹日后的命运 。

在雀离大寺 , 年幼的鸠摩罗什很快地引起了僧人们的注意:他对老师讲授的经义 , 能迅速理解和掌握 , 一天能诵读1000偈 , 相当于32000字 。

光影在连绵的山冈上流淌 , 峡谷寂静 , 轻烟袅袅 , 男孩的心声沉着:母亲 , 我不再埋怨您了 , 心开始如水平静 。 从前那些快乐的回忆已经不再时时诱惑着我 , 一个新的世界像海一样辽阔 , 等待我去遨游……

鸠摩罗什9岁时曾跟随母亲长途跋涉去尼泊尔拜著名法师槃头达多为老师 , 在这位名师指点下 , 鸠摩罗什学问进步很快 , 3年后他随母亲返回龟兹 。

在以后的日子里 , 鸠摩罗什研究佛经的同时 , 还研习了声韵学、语文学、工艺、技术、历算之学、医药学、逻辑学、星象、律历等学问 , 特别精于文辞和讲说 。 那时 , 龟兹的国王已经对他钦佩不已了 。

在鸠摩罗什20岁的时候 , 龟兹国王准备了一场法会 , 要他与西域的一位高僧进行辩法 。 龟兹王的目的是要给鸠摩罗什一个彰显功利的机会 , 一旦他取得胜利 , 龟兹在西域的宗教地位将不可动摇 。 对鸠摩罗什而言 , 这是一场决定名声的关键时刻 , 但是对手却是自己曾经的老师 。

老师和学生的辩论持续了一个月 。

鸠摩罗什被龟兹王誉为国师 , 每逢大型法事 , 各国前来聆听佛法的国王为了表达无限的敬意 , 都亲自跪在地上让鸠摩罗什踩着膝盖登上法座 。 一个神奇的名声从西域传到了中原 。

也就在这一年 , 鸠摩罗什的母亲离开龟兹前往印度 。 临行前 , 鸠摩罗什向母亲表达了要去东方的决心 。

在空寂的山岭上 , 他遥望着无限的天际:东方 , 它意味着什么呢?那个辽阔的神奇而深邃的国度 , 对于未来的我是宽容还是苛刻呢?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从印度传到西域 。 以后 , 随着商旅们在丝绸之路的往来 , 这一信仰逐渐扩大到西域的其他地方并开始向中原渗透 。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原开凿的佛教石窟已经具有庞大的规模了 。 但在当时 , 僧人们学习的佛教经典还是相当有限的 。

于是 , 鸠摩罗什要将印度佛教的梵文同时翻译成龟兹文 , 还要翻译成汉文 , 精确并且富于韵律 , 如同音乐一般 。 显然 , 借助音乐的做法很符合当地的实际特点 , 对宗教而言 , 它易于人们接受与记忆 , 进而也便于传播 。 这些汉字的佛教典籍通过丝绸之路的商队或东去僧侣传至中原地区 , 200多年以后的一天 , 唐代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路过龟兹 , 这里的音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他在《大唐西域记》里写道:龟兹国在演奏管弦伎乐方面的水平是最高的 。

一件从苏巴什寺院遗址出土的舍利盒上面绘制了25个半人半神的形象 。 盒子是用来盛放一位高僧的骨灰的 , 围绕圆形的盒子画着一支天国管弦乐队 。 乐手们手持的乐器种类在当时的龟兹乐舞中可能是最常见的 , 因为有这些动听的音乐 , 天国才一定更美妙吧 。

在龟兹 , 无论绘画的风格如何改变 , 音乐和舞蹈总是不可缺少的 。 许多种乐器和舞姿从龟兹壁画创作的一开始就出现在石窟里面 。 音乐和舞蹈为人们描绘了天宫美妙的情景 , 画师们借助世俗间的乐器和演奏的形态为膜拜的信徒营造出另一个听觉的世界 。 琵琶、箜篌、阮、排箫、横笛、鼓在壁画上大量出现 。 排箫和阮这样的乐器来自中原 , 横笛来自羌人地区 , 竖箜篌、琵琶这样的乐器来自波斯 , 弓形箜篌来自印度 , 而里拉这样的乐器又来自古代希腊 。 鸠摩罗什在翻译的佛教经典中曾多次提到这些乐器 , 也经常用音乐来解释佛经中难以领悟的问题 。

龟兹的歌舞不仅风行于西域 , 在遥远的中原也非常著名 。 能歌善舞的艺人们跟随商队进入中原 , 那些充满了异域色彩的舞姿和曲调弥漫在京都的舞台上 , 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 。

在石窟的壁画中 , 舞蹈者身着世俗的装束 , 半裸或全裸 。 在借用道具时 , 一般多是旋转的舞姿 , 手中飞动的长巾与急速旋转的动作给人一种风驰电掣般的感受 。 这些壁画内容大多与佛祖涅槃的题材有关 。 画家们在绘制壁画时所参照的是来自西方的摹本 , 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乐舞成分 。 一种新的宗教要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传播 , 并取得当地人的信任 , 是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才能流传的 。

在今天的库车 , 民间音乐和舞蹈已经渗透到每一户家庭和每一个成员之中了 , 用手工艺制作乐器的人家已经经过了许多代 。 一块木头在这位老汉手中将很快变成一件乐器 , 并加入一个家庭乐队的行列 。 当他将一件吐塔尔制作成型的时候 , 院子外面的杨树便鼓起掌来 。

维吾尔人有音乐的天分 , 每个家庭即兴地开一个音乐会是经常的事情 , 音乐会也并不局限在节日 , 农闲的时候 , 邻家的老汉聚在一起唱几首歌就像串门一样平常 。

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说: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 黄金为地 。 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在他的描述中 , 来自西方天国的音乐是美轮美奂的 。

在那时 , 中原人所熟知的龟兹国已经不仅仅只有美妙的音乐了 , 鸠摩罗什的名声正越来越远、越来越强地向东传去 。 就在他功成名就的时候 , 一场劫难突然发生了 。

公元379年 , 车师的前任首领和龟兹王的弟弟出使朝见前秦的皇帝 , 他们出于权力之争请求皇帝发兵进攻龟兹 。 一场战争在西域爆发 。 前秦将军吕光带领军队攻克了龟兹 , 一件重要的战利品便是鸠摩罗什 。 前秦君王对鸠摩罗什仰慕已久 , 按照他的嘱托 , 吕光将军凯旋时必须将鸠摩罗什完好地送至京都 。 令鸠摩罗什始料不及的是 , 他的东方传教之旅竟骤然变为一场隆重的押解 。 而另一事件对他来说如同晴天霹雳——那位将军竟然强迫他结婚 。 破戒 , 这对已经是一代高僧的鸠摩罗什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那位龟兹王的女儿 , 他并不陌生 , 童年的时候他们就在一起玩耍 。 但是自从出家之后 , 鸠摩罗什已经以不动之心将这份熟悉隔离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之外了 。

鸠摩罗什并没有忘记 , 母亲离开龟兹的时候对他说的那些话:你将是去东方传播佛教的僧人 , 但你到东方去将历经磨难……母亲的先知在今天果然应验了么?

17年后 , 鸠摩罗什由凉州辗转前往中原长安 。 公元407年 , 长安城为迎接他的到来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 从此鸠摩罗什专注翻译佛教经典 , 300卷浩繁的经文在他的笔下化作精湛的汉语传向辽阔的中原 。 在长安 , 仅跟随鸠摩罗什从事翻译的助手就有5000人 。

公元413年 , 70岁的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 。 这位僧人在7岁出家的时候 , 是否曾经神游于此?

佛教文化以越来越多的文字为载体自西向东传播着 , 在中原与强大的汉文化相遇、交融和碰撞 , 赋予了佛教更丰富的生命意义 , 它开始以另一种新的姿态影响着更远的地方 。

从唐代开始 , 中原的大乘佛教渐渐向西域反传 , 许多汉人僧侣来到龟兹 , 具有中原风格的壁画和汉字出现在龟兹的石窟中 , 人们称之为汉风 。

在库目图拉石窟寺中 , 有一个特别的石窟 , 它们是由汉人开凿的 , 由五个彼此相连的洞窟构成 , 被称作五连洞 。 五连洞窗外是明亮的渭干河 , 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把天光送进石窟里 。

即使在克孜丽亚幽深的峡谷中 , 也能发现汉人开凿的石窟寺 。 公元1995年 , 一个牧羊人在山崖绝壁上偶然发现了一个洞穴 。 随后考古者揭开洞口证实那是一个具有汉人风格的千佛洞 。 从地面到石窟洞口有30多米高 。 当时的人在如此陡峭的山体上开凿石窟 , 在今天看来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问题 。 现在 , 它被称作阿艾石窟 。

在阿艾石窟里 , 大量的汉字用毛笔书写在壁画上 。 画面人物是单线平描的 , 西方的净土世界中出现了亭台楼阁 。 在审美情趣上 , 佛教思想同中原固有的神仙观念、人间富贵结合在一起 , 并不生长于龟兹本地的团花、茶花、卷草出现在壁画中 , 取代了原来盛行的几何形图饰 。 更为重要的是 , 佛像的面目日益远离高鼻、深目、卷发的西方人种的类型 , 而逐渐转换成汉人的面容了 。

公元6世纪 , 信奉摩尼教的回秾人从贝加尔湖地区迁至蒙古额尔浑河流域 , 又在公元8世纪从那里迁徙到西域 , 改信佛教 。

回秾人的到来使壁画的风格再一次改变 , 崭新的色彩被注入进来 。 带有大量的红色以及多种明快的颜色与龟兹本地时期的蓝绿色调并存于石窟中的壁画上 , 带有中原风格的绘画笔触与回秾人的审美结合在一起了 , 龟兹文、汉字和回秾文的题记并存于同一个石窟中 。

在同一个叙事主题的洞窟中 , 随着风格时期的不同 , 壁画被先后覆盖过三次:第一次是龟兹本地人风格的壁画 , 第二次是中原汉人风格的壁画 , 第三次是回秾人风格的壁画 , 第三次被称作回秾风 。 作为出资资助佛事的施主——供养人的形象变成回秾人了 , 男女信徒跪坐一行 , 男人合指 , 女人手执长茎莲花 , 表情肃穆虔诚 , 石窟外的嘈杂世界全然不能使他们分神 。

龟兹 , 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感召着四面的众生 , 这是否应该归功于那个缔造了龟兹奇迹的人呢?为了表达自己的敬佩之心 , 虔诚的龟兹国王曾经长跪在地上让鸠摩罗什踩着他的膝盖登上讲坛 , 那时 , 龟兹王有没有想到这位年轻的僧侣思索着的是辽阔的东方呢?当鸠摩罗什起身走向东方的时候 , 他一定想到过母亲的预言 , 巨大的名和巨大的苦将是自己注定的缘 。

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之前曾对弟子们说:“我自知愚昧 , 只是滥充传译 , 但愿所译出的经典都能传之后世、到处流传 。 我所译出的经典如果都不失佛意 , 在我的肉身焚化后 , 舌头不会焦烂 。 ”

据《高僧传》记载 , 当鸠摩罗什圆寂以后 , 弟子们依照佛礼予以火葬 。 鸠摩罗什整个肉身尽化 , 唯有舌头不烂 , 完好无损 。

现在 , 龟兹的遗址都有护理人员日夜看护着 , 他们的家就安置在遗址边 。 热合曼在克孜尔尕哈遗址已经工作11年了 。

生活是孤独寂寞的 。 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 , 没有游客来这里参观 。 亚森在库木吐拉遗址做护理员已经20年了 。

在森木塞姆遗址 , 艾姆来到这里适应环境准备接替他父亲 。 他父亲艾姆都拉在这里当护理员已经有29年 , 即将退休 。 由于没有电线通到这里 , 所以一台自制的发电机显得尤为珍贵 。 尽管电视信号差 , 收看节目比较困难 , 但是听听声音也是一份乐趣 。

在苏巴什 , 所有的佛教建筑在700多年的阳光下纷纷瓦解着 , 直至化成大片的碎石和泥土 。

守护遗址的护理员老王在巡视的时候喜欢捡石头 , 但他并不收藏 , 其实那些都是很平常的石头 , 从前可能也被别人捡起过 。 石头没有家 , 它的位置经常是偶然的 。

山谷中 , 鸠摩罗什捡起一粒石头端详着 。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 , 误在失度 , 坏在过度 。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 // //

第一集《生与死的楼兰》

第二集《吐鲁番的记忆》

第三集《草原石头祭》

第四集 一个人的龟兹

第五集《和田寻宝》

第六集《敦煌生命》

第七集《青海之路》

第八集《探访黑水城》

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

第十集《永远的长安》

龟(qiu秋)兹

龟兹国(拼音qiū‘cí , 梵语Kucina)又称丘慈、邱兹、丘兹 , 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 , 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 , 唐代安西四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