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只是有违孔明初衷,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公元226年五月 , 曹丕身染重疾 , 自感大限将至 , 于是将曹真、陈群、司马懿以及15岁的曹睿叫到跟前 , 显然这是要安排身后之事了 。 司马懿虽然身为三大托孤之臣之一 , 但曹丕死后司马懿这个托孤之臣却处处受到排挤 , 甚至还被贬到雍凉之地守边 。 魏国朝堂的动荡让远在成都的诸葛亮亦喜亦忧 , 喜的是曹魏新丧、新君不稳 , 正是蜀军北伐之好时机 , 忧的是司马懿被弄巧成拙派到了蜀魏边境 , 诸葛亮要北伐首先就得搬掉这块绊脚石 。 《三国演义》有云:早有细作飞报入川 。 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 , 孺子曹睿即位 , 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 有谋略 , 今督雍、凉兵马 , 倘训练成时 , 必为蜀中之大患 。 不如先起兵伐之 。 ”演义中诸葛亮智多而近妖 , 拔掉司马懿这个钉子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 孔明略施离间计 , 司马懿便被曹叡罢官回乡了 。 司马懿一走 , 孔明的对手就变成了草包大将军曹休(至少演义中的确是个草包) , 孔明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 , 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 。 今既中计 遭贬 , 吾有何忧!”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只是有违孔明初衷,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 , 只是有违孔明初衷 , 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帷幕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 诸葛亮的计划是兵出斜谷 , 稳扎稳打、徐徐而进 , 而当蜀军路过沔阳时 , 蜀军探子来报:“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楙 , 调关中诸路军马 , 前来拒敌 。 ”没想到魏军的先锋竟然是驸马爷夏侯楙 , 而夏侯楙除了是驸马爷以外 , 还有一个敏感的身份 , 他是长安的守将 , 他来迎战意味着长安空虚 。 魏延听到夏侯楙的名字 , 好似鲨鱼闻到了血腥味 , 他立马向诸葛亮献策:“夏侯楙乃膏粱子弟 , 懦弱无谋 。 延愿得精兵五干 , 取路出褒中 , 循秦岭以东 , 当子午谷而投北 , 不过十日 , 可到安长 。 夏侯楙若闻某骤至 , 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 。 某却从东方而来 , 丞相可大驱士马 , 自斜谷而进 。 如此行之 , 则咸阳以西 , 一举可定也 。 ”魏延的计策是率小股骑兵兵出子午谷 , 闪击长安 , 直取潼关 , 如此一来咸阳以西之地尽归蜀军所有 。 此计不可谓不秒 , 然孔明却给魏延泼了盆凉水 , 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 。 汝欺中原无好人物 , 倘有人进言 , 于山僻中以兵 截杀 , 非惟五千人受害 , 亦大伤锐气 。 决不可用 。 ”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只是有违孔明初衷,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 , 只是有违孔明初衷 , 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

以上内容皆出于《三国演义》 , 虽说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是三分虚七分实 , 然关于魏延子午谷奇谋这一段却在大体上接近史实 。 据《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 , 镇长安 。 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 , 延曰:‘闻夏侯茂少 , 主婿也 , 怯而无谋 。 今假延精兵五千 , 负粮五千 , 直从褒中出 , 循秦岭而东 , 当子午而北 , 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 茂闻延奄至 。 比东方腥聚合 。 ’亮以为此县危 , 不如安从坦道 , 可以平取陇右 , 十全必克而无虞 , 故不用延计 。 ”《三国志魏延传》也有相关记载:延每随亮出 , 辄欲请兵万人 , 与亮异道会于潼关 , 如韩信故事 , 亮制而不许 。 延常谓亮为怯 , 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 关于魏延子午谷奇谋的真实性 , 大概是毋庸置疑的 , 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可行 。 在小编看来 , 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绝对算得上一条妙计 。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只是有违孔明初衷,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 , 只是有违孔明初衷 , 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

子午谷全长三百来公里 , 大部分在蜀国境内 , 山谷的另一头直通关中地区 , 由蜀境这一头出发 , 大军轻装简行 , 只消数日便能兵临长安 。 子午谷两边皆是悬崖峭壁 , 大军难以驻扎 , 故而魏军即便设伏也形不成规模 , 再者魏军既然敢调夏侯楙来迎战蜀军 , 就说明魏军根本没有防备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 曹魏定都洛阳后 , 对关中地区的防备就有所松懈 , 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 , 关中守军加一块连两万都不到 , 长安城中更是只有五六千士兵 。 此时夏侯楙支援雍凉防线 , 长安守军就更加少了 。 诸葛亮要是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 没准还真能成功 。 然而让人费解的是 , 诸葛亮却以“非万全之策”给拒绝了 。 关键是孔明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 蜀军有十万之众 , 而魏延只需要五千精兵 , 即便魏延铩羽而归 , 甚至全军覆没 , 蜀军还是能够承受这番损失的 。 再比较子午谷奇谋带来的收益 , 这笔买卖是绝对值得冒险一试 。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只是有违孔明初衷,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 , 只是有违孔明初衷 , 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

笔者自认为 , 以鄙人的智商 , 在三国是活不过三天的 , 所以笔者能想到的 , 智多而近妖的诸葛亮必然能想的更透彻 , 故而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策 , 大概不是因为此计不可行 , 究其原因可能还要想的更细一些 。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 魏延和诸葛亮虽然身在同一阵营 , 然而两人的位置却大不相同 , 魏延作为蜀中大将 , 他可能更在乎一场战争的输赢 , 或者说魏延在乎的是一城一地的得失 , 而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 他的着眼点必然不是某一场战事的胜负 , 就比如子午谷奇谋 , 即便真如魏延所料 , 蜀军成功拿下长安 , 并将咸阳以西的关中之地收入囊中 , 然而守得住吗?魏延靠奇袭能逞一时之强 , 然而蜀汉的国力却无法支援蜀军长期守备长安 , 若是不打通蜀中到关中的通道 , 蜀军的粮草难道也靠子午谷这条天堑运输吗 , 这显然不现实 。 最终的结果是 , 长安成了一座孤城 , 早晚还是要被曹魏夺回去的 。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只是有违孔明初衷,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 , 只是有违孔明初衷 , 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

另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 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灭曹魏 , 不是诸葛亮不想 , 而是他深知以蜀汉的国力 , 他办不到!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就说过: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 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 ”诸葛亮定下的计策是两路出兵 , 北出秦川 , 东出荆州 , 现在荆州丢了 , 只有北伐一条路 , 而且蜀汉北伐还得顺应天时 , 可曹魏政权稳如泰山 , 哪来的“天下有变” , 而诸葛亮却频繁北伐 , 这显然违背他的战略计划 。 究其原因 , 不过是诸葛亮的目的变了 。 诸葛亮隆中定策 , 目的是剑指天下 , 而后来的北伐 , 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自保!蜀汉的国力远弱于曹魏 , 若是龟缩不出 , 迟早要被曹魏吞并 , 诸葛亮频繁北伐 , 看似激进 , 实则是以攻代守 , 试图让蜀汉撑的更长一点 。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只是有违孔明初衷,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子午谷奇谋并非不可行 , 只是有违孔明初衷 , 而这个初衷孔明不能说// //

外部环境是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之一 , 然而却不唯一 , 更重要的还有内部原因 。 蜀汉政权内部并不太平 , 刘备集团作为入侵者 , 并没有消化掉巴蜀两地的内部势力 , 蜀汉高层跟本地势力离心离德 , 稍有不慎便会被颠覆 。 而转移内部矛盾 , 战争是最好的办法 。 诸葛亮通过战争手段 , 一方面可以集中蜀汉的资源 , 另一方面也可以打压蜀地的豪强 。 然而 , 诸葛亮深知曹魏并非速亡之国 , 蜀军想要通过闪电战灭掉曹魏 , 几乎是不可能的 。 闪电战行不通 , 胜负就只能拼国力 , 可惜这正是蜀汉的劣势 。 所以诸葛亮北伐 , 名义上是剑指曹魏 , 实则是稳定蜀汉政权 。 这大概是诸葛亮北伐的初衷 , 然而却不能跟外人道 , 只能烂在诸葛亮肚子里 。 从这个角度看 , 诸葛亮是孤独的 , 他独自肩负着蜀汉的未来 , 身边连一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 像北伐这种名义上对外战争 , 实际上是缓和内部矛盾的国家大事 , 却没人能理解诸葛亮 。 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 , 诸葛亮大概是心动的 , 然而想到蜀汉的现实状况 , 他有不得不拒绝魏延 , 而且编出来的理由都很敷衍 , 真正的原因他没法跟魏延说 , 魏延也不见得能理解 。 这大概就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悲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