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每次南巡都给他行“三跪九叩”大礼,谁这么牛能让皇上下跪?


康熙每次南巡都给他行“三跪九叩”大礼,谁这么牛能让皇上下跪?

康熙每次南巡都给他行“三跪九叩”大礼 , 谁这么牛能让皇上下跪?// //

康熙6次南巡 , 每次经过南京 , 明孝陵是必到的地方 。 清朝的皇帝 , 到明朝皇帝的陵园里 , 已经有点匪夷所思 。 更令人惊讶的是 , 康熙每次到明孝陵 , 必定会祭扫明孝陵 , 并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 , 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康熙六次祭明孝陵(即朱元璋墓)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年二月、三十八年四月、四十二年二月、四十四年四月、四十六年三月 。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烨下江南拜谒孝陵 , 题“治隆唐宋”碑于碑亭 。 “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说 , 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 , 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 。 这是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称颂 , 也是对明朝的称颂 。 有人说 , 康熙皇帝写这几个字是故意给别人看的 。 其实如果单纯要给别人看 , 完全不必写这样称颂的字 。 英雄惜英雄 , 惺惺惜惺惺 , 做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 , 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 。 对于朱元璋的称颂不仅见于这座石碑 , 还见于一些史籍中 , 也不仅出于康熙皇帝之口 , 还出于其他清代皇帝之口 。


康熙每次南巡都给他行“三跪九叩”大礼,谁这么牛能让皇上下跪?

康熙每次南巡都给他行“三跪九叩”大礼 , 谁这么牛能让皇上下跪?// //

康熙皇帝拜谒明孝陵的时候行三跪九叩之礼 , 从山门磕头一直要到陵墓下 , 无比虔诚和崇敬 。 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 一个头脑清楚的皇帝 , 他很少题字 , 但是 , 对于明孝陵却写了“治隆唐宋”这四个字 , 并且御旨当地官员修葺明孝陵 。 在清帝历次谒陵的祭文中 , 不厌其烦的阐述其“继统”而非夺位的身份 。 顺治元年 , 摄政王多尔衮遣大学士冯铨祭告孝陵的祭文中 , 就说道“流寇李自成颠覆明室 , 明朝灭亡是因为气数已尽;其次 , 申明清军入关击败李白成的农民军 , 是“驱除逆寇” , 既为明代报了深仇大恨 , 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由此推之 , 则明清易代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的了 。 康熙帝在其谒陵后所作《过金陵论》中说:“闯贼以乌合之众 , 唾手燕京 , 宗社不守 。 马阮以嚣伪之徒 , 托名恢复 , 仅快私仇 , 使有明艰难创造之基业 , 未三百年而为丘墟 。 ”不仅再次强调农民军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 而且强调南明政权的无能与非法 。 因此清代才会“受天眷命 , 绍缵丕基” 。


康熙每次南巡都给他行“三跪九叩”大礼,谁这么牛能让皇上下跪?

康熙每次南巡都给他行“三跪九叩”大礼 , 谁这么牛能让皇上下跪?// //

对于清初那批数量庞大的明代遗民来说 , 明孝陵确实有着异乎寻常的象征意义 。 对孝陵的拜祭 , 其实就代表了对故国的追思 。 所以 , 在清初 , 自然会有那么的人前去“哭陵” 。 谒陵时心境之悲凉 , 是后人难以真正体会的 , 他代表了那一整代的明遗民 。 孝陵已经成为那一代人寄托哀思和发泄情感的场所 , 也是已经灭亡的大明王朝的最后象征 。 清帝的谒陵 , 尤其是前期康熙帝的祭拜 , 据说上至“垂白之叟” , 下至“含哺之氓” , “乡亲父老前去的有好几万人” , 观看的人流拥堵声势浩大;而其恭敬谦卑的做法 , 更被誉为“足超轶百代” 。 由此 , 不难想象清帝谒陵在江南社会起到的轰动效果 。 于是在热闹喧嚣的背后 , 一些事情似乎已经无声无息地发生了转变 。 那些明遗民会发现 , 他们那片最后的“精神家园”似乎也不复存在了 , 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新朝君主礼贤前代的场所 。 谒陵的主角也不再是他们这些“歌哭陵上”的“孤忠遗老” , 而变成了前呼后拥、风光无限的新朝君主 。 不经意间 , 人们似乎已将自己的注意力由孝陵本身转移到了谒陵的人身上 。 而对孝陵的拜谒 , 似乎也没有了那种“长歌当哭”的悲情氛围 。 “涕泗遗民在 , 悲歌隔世同” , 明遗民的心境 ,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似乎已经很遥远了 。 康熙六扫朱元璋之墓 , 一方面说明 , 朱元璋确实对明朝两百多年的江山 , 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 对历史有重要的贡献 , 另一方面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也显示了康熙不凡的胸怀、过人的气度以及谋略 。 康熙时 , 满汉的矛盾依旧突出 。 通过为汉人皇帝扫墓 , 表示满汉一家 , 拉拢汉人 , 这也是康熙稳定统治的一个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