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悠悠远行客 , 去家千余里 。

出亦无所之 , 入亦无所止 。

浮云翳日光 , 悲风动地起 。

——杂诗《杂诗》

说完了事业 , 该聊聊曹操的家庭了 。

据说曹操一生有14个老婆 , 生了25个儿子

但是宿命论的人认为:曹操为了筹措军费 , 在军中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 组织专门的人盗墓 , 用盗墓得来的金银财宝养活庞大的部队 。

在《曹操别传》就有这样的文字:“操别入砀 , 发梁孝王冢 , 破棺 , 收金宝数万斤 , 天子闻之哀泣 。 ”

有人考证 , 曹操盗墓有损阴德 , 所以儿孙短寿 。

二十五个儿子活了不多 。 活下来的儿子之中 , 比较有名的五六岁能“称大象”的曹冲夭折了 , 除了在宛城曹操泡妞——张绣的婶娘 , 被投降的张绣二次叛乱 , 曹操和刘氏的大儿子曹昂死于乱军 , 剩下就数老大曹丕和老三曹植了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

好吧 , 说完曹操 , 我们再来看看“建安文学”的脊梁——曹家二兄弟 。

老子英雄儿好汉 , 我们不是迷信“基因”和“血统” 。

事实上 , 除了遇难的曹昂 , 夭折的曹冲 , 这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与曹操的气质高度相似——渴望建功立业 , 酷爱美人 , 沉湎美酒 , 交游广阔 。

曹丕、曹植是守业者 , 面临的环境与挑战与创业者的父辈有很大的不同 。

曹丕的才华不如曹植 , 但是也不会很弱 , 至少不比“建安七子”差多少 。 比如这一首《燕歌行》里面的开头几句 , 就成为千古名句 , 为后人学习 。

秋风萧瑟天气凉 , 草木摇落露为霜 。

群燕辞归鹄南翔 , 念君客游思断肠 。

慊慊思归恋故乡 , 君何淹留寄他方 。

贱妾茕茕守空房 , 忧来思君不敢忘 , 不觉泪下沾衣裳 。

援琴鸣弦发清商 , 短歌微吟不能长 。

明月皎皎照我床 , 星汉西流夜未央 。

牵牛织女遥相望 , 尔独何辜限河梁 。

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 , 草木摇落露为霜”成为千古名句 , 据说后来唐代诗人刘长卿就特别喜欢用“摇落”一词 , 在他的很多首诗里都有出现 。

曹植和甄宓的偶遇 , 常见宫剧的剧情一般是这样的:

甄氏本是袁绍的次子袁熙之妻 ,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 曹操攻破冀州邺城 , 长子曹丕先进袁府 , 看到有个少妇披头散发 , 脸上脏兮兮的 , 曹丕帮她挽起发髻 , 用手巾擦拭后 , 才发现是绝色美人 , 便抢先让曹操许可嫁给自己 。

有才华的曹植这才匆匆登场 , 据说和甄宓一见钟情 , 可惜迟来一步 。

甄宓虽然是二婚 , 依然非常抢手 , 让曹氏父子都动心 。

当然汉代二婚并不受歧视 , 像《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妻子刘兰芝 , 被退回娘家后连郡守家的公子都上杆子去提亲 , 可见两汉三国 , 甚至唐代 , 女子二婚并不低人一等——直到宋代程朱理学“三从四德”才让女子不如男 。

英国作家哈代说过:呼唤的和被呼唤的 , 很少能够互相应答 。

曹植和甄宓可能就是很多作家和编剧眼里的这么一对 。 但是甄宓嫁给曹丕之后 , 还是颇有贤名 , 就连和曹丕的原配关系都处理的非常和谐 。

后来甄宓生下一个儿子曹叡和一个女儿曹氏 , 就是后来的东乡公主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

俗话说得好 , 权利是最好的春药 。

在东汉末年的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 , 曹丕登上了王位 , 没过几天 , 曹丕的老爸曹操驾鹤西游 , 享年66岁 , 比刘备早死三年 , 可比刘备活得长 。

到了十月 , 曹丕一不做二不休 , 干脆让汉献帝把皇帝的宝座禅让给了自己 , 头上的冕旒冠也从九串珠子换成了十二串 。

这还不算 , 汉献帝刘协还把他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了曹丕为妃嫔 , 这下好了 , 让了皇帝位置还倒赔上两个如花似玉的公主闺女 , 这老丈人风格真是高 。

俗话还说 , 人无千日好 , 花无百日红 。

有人春风得意 , 就有人落寞失意——这个人就是曹丕的老婆甄宓 , 有人可能会说 , 曹丕都当上皇上了 , 甄宓难道不是应该称呼“皇后”吗?

说实话 , 甄宓还真不是皇后 , 只是甄夫人而已 , 曹丕的皇后立的是郭女王 , 很显然取代曹丕的原配成为正妻的甄宓 , 在皇后之争中败给了年轻的郭女王 。

郭女王是何许人也?

这个郭女王不知道真名 , 女王是她的字 。 郭女王是东汉南郡太守郭永的二女儿 , 小时候就很秀丽聪慧 , 郭永也觉得很惊奇 , 说:“这可是我闺女中的女王啊 。 ”于是干脆就叫郭女王了 。

曹丕当了皇帝 , 没有立甄宓 , 而是立了小一岁的郭女王为皇后 , 于是 , 以前的郭贵嫔 , 摇身一变成了郭皇后 。 曹丕的后宫 , 还有什么李贵人 , 阴贵人 , 都成为了曹丕的新宠 , 谁还记得以前的美人甄宓啊 。

难怪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说:“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 ”

甄宓的地位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自然会有巨大的落差 。

曹丕带着和甄宓的孩子(比如曹叡)和美人们住在洛阳宫 , 甄宓则一个人独居邺城 , 不免流露出一些怨妇常有的抱怨 。 比如《塘上行》有这么几句:

蒲生我池中 , 其叶何离离 。

傍能行仁义 , 莫若妾自知 。

众口铄黄金 , 使君生别离 。

念君去我时 , 独愁常苦悲 。

诗中大胆的表达了对曹丕的不满、埋怨、绝望 , 甚至在这首诗的末尾 , 还冲动地发出了诅咒 , 盼着自己的老公曹丕早点死掉 , 让儿子曹叡继位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

有人考证 , 因为曹操生前的庇护 , 甄宓有强大的靠山 。

有一个案例可以佐证: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的一天 , 曹丕和一群文友们吃饭 , 基本就是“建安七子”和一些文人墨客 , 一高兴就喝得有点高 , 醉酒的曹丕让自己的夫人甄宓出来拜见各位宾客 , 除了显摆甄宓的美貌动人 , 似乎还要显摆一下“七年之痒”在我曹丕这里可不灵验 , 结婚七年还是非常的郎情妾意、你侬我侬 。

一听说世子的夫人出场 , 酒宴在场的文人们都按照汉末的礼节 , 低头趴在地上 , 唯独“建安七子”的最强大脑刘桢坐在位子上 , 平视甄宓十分无礼 。

要知道汉代官吏选拔没有科举高考 , 只有“察举制” , 这个狂妄的刘祯 , 在上司面前 , 尤其是上司的美丽家属跟前 , 不懂礼节那可是大不敬的行为 。

曹丕本人虽然没有什么不满的表示 , 倒是公公曹操听说后不依不饶 , 把刘桢发配去做一段时间的苦工 , 等刘祯知道悔过了 , 才借坡下驴把他赦免 。

曹操对儿媳妇的偏爱和庇护 , 在这里可以得到侧面的印证 。

有时候 , 靠山也会变成冰山 , 这冰山一旦融化 , 靠山就倒了 。

曹操一死 , 甄宓的结局就不那么美好了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曹丕与甄宓即使没有七年之痒 , 可是两个七年就不好说了 。

曹丕登基 , 结婚十六年的甄宓已经是昨日黄花 , 所以徐娘半老的落寞立马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 加上贵妃郭女王天生就有后宫宫斗的天赋 , 甄宓败了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

在曹丕登基一年以后 , 甄宓的抱怨已经让曹丕不能忍受 。

那首《塘上行》和诅咒不会不传到曹丕耳朵里 , 又或者已经是魏文王的曹丕 , 早已不是世子时候的曹丕了 。

当然 , 结婚十七年的甄宓 , 也早已经不是袁绍儿媳妇时的甄宓 。

管理上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 , 也许两个人的感情也是如此 。

公元211年 , 曹丕派遣使者赐死了甄氏 , 就葬在了邺城——甄宓当年下嫁袁绍儿子袁熙的地方 。 生 , 曾是袁家的人 , 死 , 已是曹家的鬼 。

与大哥曹丕相比 , 曹植虽然政治头脑差很多 , 但是在辞赋、写诗方面 , 从汉末到初唐400多年里 , 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 , 不知道陶渊明服不服?

曹植的才华 , 南朝刘宋的谢灵运评价说:“天下才有一石 , 曹子建独占八斗 , 我得一斗 , 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 ”顺带着把自己也吹嘘了一下 。

清代的文人王士祯则如此评价:汉魏以来二千年间 , 诗家堪称“仙才”者 , 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老王把曹植比作“诗仙之才” , 三人组而已 。

曹植不但是有才 , 而且是很有才 。

甄宓死后第二年 , 曹植被曹丕召回洛阳 。

曹植的谋士杨修恃才放旷 , 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的时候 , 因为私传“鸡肋”的口令“撤军” , 被曹操斩首示众 。 而曹植在山东临淄的左膀右臂 , 也是两个密友和酒友——丁仪、丁廙兄弟 , 也被曹丕登基后马上杀掉了 。

失去了谋士和密友 , 曹植内心的孤独和凄凉不言而喻 。

曹植在赶回洛阳的途中 , 已经感受到了悬在头上凛凛的杀气 。

果不其然 , 曹丕给曹植的是一道考题 , 即兴赋诗 , 七步成诗 , 也就是传说中的“七步诗”的段子 , 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 , 否则处死 。

曹植看了一眼 , 曹丕召见自己的地方 , 居然也在大锅里煮着豆子 , 烧火的材料就是豆萁 , 噼里啪啦在锅底作响 , 大锅里的豆子有的已经炸开了口 。 桌子上还煮着酒——这一幕多么像当年曹操和刘备 , 在许昌煮酒论英雄 。

曹植以前思如泉涌 , 才华横溢 , 如今嗜酒如命 , 一醉方休 , 千杯不醒 。

玩儿政治 , 曹植不如曹丕;可是玩做诗和辞赋 , 曹子建当仁不让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

根本不需要七步 , 只走了五步 , 六句诗就脱口而出:

煮豆持作羹 , 漉菽以为汁 。

萁在釜下燃 , 豆在釜中泣 。

本自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后人简化 , 变成了容易记忆的四句《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 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曹植从洛阳回封地淄博路过洛水 , 写下了《感甄赋》:“翩若惊鸿 , 婉若游龙 , 荣曜秋菊 , 华茂春松 。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

这不是明摆着祭奠嫂子的文字吗?

后来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避母名讳 , 改为《洛神赋》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

七步诗后不久 , 有人及时举报曹植“醉酒悖慢 , 劫胁使者” , 要知道喝酒误事可是大过 , 而曹操和曹丕为了节省粮食 , 也曾多次发布过戒酒令 。

曹丕马上下令 , 贬曹植为安乡侯 , 后改封鄄城侯 , 再立为鄄城王 。 皇位面前无兄弟——曹丕对自己的弟弟还是始终不能放心 。

公元226年 , 曹丕去世 , 曹丕和甄宓的儿子曹叡继位 。

曹植希望在自己的侄子能重用自己 , 一展平生英雄抱负 , 帮助治理国家 。

除了对曹植的才华表示叹服和尊重 , 曹叡并不想重用自己的叔叔 。

曹植郁闷地比曹丕多活了六年 , 曹叡除了口头嘉许 , 对曹植的政策 , 还是延续了自己老爸曹丕的做法 , 仍是严加防范和限制 , 不让曹植有自己的党羽 , 被迁封多次 , 曹植除了潜心研究儒家经典 , 也没有什么事业可做 。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 , 曹植被改封陈王 , 在忧郁中病逝 , 年仅41岁 , 遵照曹植的遗愿 , 葬于东阿县的鱼山 , 所以被后人称为“陈王”或“陈思王” 。

唐代“诗仙”和“酒仙”李白 , 在《将进酒》中有“自古英雄皆寂寞 , 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感慨 , 既是说自己 , 也是对曹植一生最好的注解 。

其实少年时代的曹植 , 也和李白一样有过“报效朝廷 , 视死如归”的豪侠之气 , 可惜淹没在岁月里 。 曹植留下的代表作 , 就是有名的《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 , 连翩西北驰 。

借问谁家子 , 幽并游侠儿 。

少小去乡邑 , 扬声沙漠垂 。

宿昔秉良弓 , 楛矢何参差 。

控弦破左的 , 右发摧月支 。

仰手接飞猱 , 俯身散马蹄 。

狡捷过猴猿 , 勇剽若豹螭 。

边城多警急 , 虏骑数迁移 。

羽檄从北来 , 厉马登高堤 。

长驱蹈匈奴 , 左顾凌鲜卑 。

弃身锋刃端 ,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 不得中顾私 。

捐躯赴国难 , 视死忽如归!

有人说 , 人的一生 , 逃不过四个字:酒 , 色 , 财 , 气 。

曹操如是 , 曹丕如是 , 曹植也如是 。

实际上 , 真正害了曹植的不是曹丕父子 , 也不是他的才华 , 而是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嗜酒成性的坏习惯 , 当然 , 还有猪队友——同样恃才放旷的杨修们 。

曹丕和曹植在竞争开始的时候 , 曹植无疑占了上风 。

曹操老早就在测试儿子们的素质 , 尤其是曹植的《铜雀台赋》技高一筹 , 压过诸位世子很多 。 紧接着 , 曹操让曹丕和曹植出城调查一处地方 ,

曹丕老老实实北城门官挡驾没出去;曹植在谋士杨修点拨下 , 拔剑斩杀了城门官闯出城去 , 按时调查完了情况 , 交给曹操一份完美的《调查报告》 。

在考察中曹植暂时占了上风 , 开局非常好 , 加之每逢曹操出征 , 曹植都能作辞赋迎来送往 , 而曹丕除了挤眼泪没有什么好的表现 , 似乎曹植就要赢了 。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 , 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

相比曹植的谋士杨修 , 曹丕的谋士贾诩 , 就老练和世故了许多 。 在诗词写作上 , 性情和才华更重要;可是在政治仕途上 , 老练和世故更有用 。

杨修是太尉杨彪的儿子 , 母亲袁氏是司徒袁安的曾孙女 , 可以说是有背景的官二代;而杨修为人恭敬 , 学问渊博 , 先是举孝廉 , 不久改任郎中 , 后来担任丞相府的主簿 , 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秘书 , 军国多事 , 总知外内 , 做得很好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

贾诩比杨修年长28岁 , 比曹操还大八岁 , 原来是董卓的部将 , 董卓死后 , 给李傕、郭汜献计反攻长安 , 失败后成为张绣的谋士 , 给张绣献计两次打败曹操 。 官渡之战之前 , 被好友刘晔说服 , 一起劝张绣归降了曹操 。

官渡之战时 , 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 。 赤壁之战前 , 贾诩又劝曹操攘外必先安内 , 不应劳师动众讨伐江东 , 曹操不听结果大败 。 当曹操在关中陷入拉锯战时 , 又是贾诩献离间计 , 瓦解了马超、韩遂 , 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

在对待曹操继承人的态度上 , 杨修和贾诩表现截然不同 。

曹操多次咨询贾诩继承人的问题 , 贾诩从不表态插手曹操的家事 , 选择了不回答、不参与、不掺和的“三不”方针 , 让奸诈的曹操也拿他没辙 。 实在摆脱不了 , 才委婉地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说事 , 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 。 但是在曹丕需要时 , 又及时给曹丕支招 , 用父子之情感化曹操 , 从而暗助成为世子 。

杨修则不同 , 不但与曹植走得很近 , 还公开给曹操建议立曹植为世子 。

曹操对曹丕、曹植态度的逆转 , 与其说是曹丕表现的好 , 还不如说是曹植团队的营销工作、危机公关做的太差 , 尤其是六次乌龙助攻 , 关键时刻不但扯了曹植的后腿 , 反倒是帮了曹丕一党的大忙 。

先来看看曹植的第一谋士杨修的四次乌龙助攻 。

第一次是曹操在新修的花园大门里写了一个“活”字 , 花匠们不解 。 杨修告诉建园子的工人们 , 门里添“活”是“阔”字 , 曹操是嫌门有点儿大了 。 花匠们赶忙拆了大门 , 换成一个小的 , 曹操便面不说心里不悦 。

第二次是曹操给自己的下人们出了一个小谜语 , 算是智力测验题吧 。 在点心盒上写了“一盒酥”几个字 , 放在桌子上 。 下人们都不敢动 , 只有杨修看到之后拆开点心和大家吃了 , 因为写的是“一人一口酥” , 曹操更加气恼 。

第三次是多疑的曹操为了防范别人加害自己 , 有一次半夜里装作夜游症发作 , 把给自己盖被子的一个仆人给杀了 , 众人对曹操夜游症信以为真 。 只有杨修说了句“丞相非在梦中 , 君乃在梦中耳!”你想曹操听到这句话 , 简直是戳了自己的肺管子 , 表面上强颜欢笑 , 心底里更加厌恶这个自作聪明的杨修 。

第四次是曹丕为了商议立世子问题 , 用大框把吴质抬到家里商议 , 按照当时的法律这可是严重违规 , 所以杨修立马告诉了曹操 , 曹操马上派人彻查 。 而吴质将计就计用抬框把一些真的绢布往家里抬 , 曹操查获的自然不是人了 。 曹操对杨修插手自己的家事 , 尤其是暗地里给曹植出点子对付曹丕 , 非常不满 。

后来曹操和刘备汉中之战 , 杨修把曹操口令“鸡肋”私自解释 , “食之无味 , 弃之可惜” , 自己和夏侯惇等人开始准备撤军 , 曹操早上醒来大怒 , 可算抓住杨修把柄砍头示众 。 失去了杨修的谋划 , 曹植的羽翼折去大半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

除了杨修的四次乌龙助攻 , 曹植的贪杯误事也让曹操印象分极差 。

公元217年 , 曹操立曹丕为接班人 , 可是对曹植还没忘记培养 。

公元219年 , 关羽从荆州出发北伐曹魏 , 在襄樊水淹七军围困曹操的大将曹仁 , 曹操打算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 , 带兵解救曹仁 。

命令发布以后 , 传令官找到的曹植却酩酊大醉不能领命 , 曹操从此不再对这个最有才华的儿子寄予重望 。 而到了自己的封地 , 曹植和两个密友丁仪、丁廙两兄弟 , 整日整夜歌舞笙箫 , 不醉不归 , 很多军务政务都耽误了 。

有庞统庞士元的狂放不羁 , 却没有庞统庞士元的日理万机 , 加上贪恋杯中之物 , “才高八斗”的曹植 , 因为杨修和美酒 , 葬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 嫁得好不如生的好?

在历史上 , 全家总动员的诗词大家并不多见 , 除了曹家父子三人 , 稍后南北朝的梁代有“四萧” , 三操以后九百多年 , 是北宋时期的“三苏” 。

曹丕的文采不如曹植 , 但是政治上的成就则远远强于曹植 , 比如隋炀帝的高考制度“科举制”实行之前 , 曹丕就推出了很有名的“九品中正制” 。

两汉时期 , 选拔官吏是“举孝廉”和“察举制” , 用现代话说就是“推荐做官制度” 。 公元220年 , 也就是魏文帝曹丕登基的那一年 , 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 , 制定出选拔官吏的制度 , 就是“九品中正制” , 又称九品官人法 。

所谓的“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

下面 , 我们一起简要梳理一下“九品中正制”的流程:

第一步 , 推选中正 。 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 , 要求资格是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 在大中正里再产生小中正 , 相当于二次选拔推荐;

第二步 , 中央分发人才调查表 ,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 各地中正们把各地的流亡人士登记年藉 , 进行点评;

第三步 , 小中正协助大中正审核考评表 , 然后呈交吏部 , 吏部以这个九等考评表为依据 , 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相当于现代人力资源绩效考核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家的烦恼// //

在隋唐科举制度诞生之前的400年里 , 九品中正制代替了察举制 , 成为选拔官吏的依据 , 但是随着门阀士族的出现 , “马太效应”的官官相护 , 让普通的文人墨客的上升通道遇到了天花板 , 也就是后来的“出生决定人生” 。

“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初期是蛮好使的 , 只是后来 , 就没有后来了 。 因为门阀士族垄断了下层的上升通道和空间 , 社会就变得黑暗而且混乱 。

那时候 , 诗人们的灵感自然被压抑光光了 , 那还有什么佳作问世?

曹操父子在汉末三国 , 无疑是诗词才华最好的一个家庭团队组合 。 而“九品中正制”的推出 , 使得汉代单纯的“推荐上大学”、“举孝廉当官”有了进步 , 最起码绩效考核的机制有了嘛 , 以后隋炀帝改成科举制 , 高考就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