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在陆丰碣石镇城北(今新酉望海楼村)古墙垣上 , 耸立着一块巨石 , 上面刻着“万世太平”四字 , 记载着一段碣石名将俞大猷的不朽奇功 , 也留下明代碣石卫一段风云激烈的历史传奇 。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 , 吴桂芳受命为两广提督 , 莅任才两旬 , 即亲自督师东向驻守惠州 , 任命伸威营总兵官署都督佥事俞大猷为统帅 , 按察佥事徐甫宰为监军 , 统率广西狼兵及本土劲旅45000人 , 福建兵15000人 , 准备围剿海丰北部起义的矿工武装集团 。 俞大猷接到朝廷谕令后 , 从福建省匆匆地赶到粤东 , 与副总兵汤克宽、参将王诏、门崇文等副将统率六万大军进屯于碣石卫城 , 将总兵署临时设于城中的指挥使司 。 接着展开对后方山贼的清剿行动 。


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

俞大猷(1504~1580) , 字志辅 , 号虚江 。 福建泉州人 。 明嘉靖中年进驻碣石卫的广东总兵官 。 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 , 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 。 俞大猷生于明弘治十六年 , 自幼家贫 , 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 。 十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 , 与汤克宽、邓城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 。 十五岁进文秀才 , 犹勤学不辍 , 先后拜王宣、林福、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 , 以《易经》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法 , 皆得三家所长 。 后又从师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 , 不仅“剑术天下第一” , 且骑射功夫达到百发百中之境界 , 这为他以后在抗击倭寇入侵的军事生涯中 ,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20岁时 , 父死家贫 , 被迫弃儒就武 。 嘉靖十四年(1535) , 他参加全国武举会试 , 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赏识 , 获第5名武进士 , 承袭百户世职 。 随即升署正千户 , 守御福建金门所 。 时金门驻军嚣张跋扈 , 好勇斗狠 , 难以管教 , 大猷教化他们学会守礼谦让 , 使武斗生乱之事逐渐平息 。 二十一年 , 被毛伯温任为汀漳守备 。 他莅任武平 , 建“读易轩” , 与诸生为文会 , 而日教武士击剑 。 嘉靖二十六年(1547) , 俞大猷在汀州府击溃海贼康老等 , 俘获300人 , 因功擢广东总督署都指挥佥事 。 因新兴恩平峒贼谭元清等屡叛 , 总督欧阳必进以嘱大猷进剿 。 他令良民自为守 , 而亲率数人遍诣贼峒 , 晓以祸福 , 且教之击剑 , 贼骇服 。 有苏青蛇者 , 力格猛虎 , 恃仗其武力不从 , 大猷与之格斗斩之 , 贼益惊 。 至此 , 恩平峒、何老猫峒周边民生才趋稳定 。 时倭寇猖狂进攻浙、闽、粤沿海各地 , 抢掠烧杀 , 肆虐当地老百姓 。 二十八年(1549) , 朱纨巡视福建沿海 , 举荐俞大猷为备倭都指挥 。 嘉靖三十一年(1552) , 倭寇大肆侵扰浙东沿海 。 诏令他从广东带兵到浙东苏南平倭 , 受命为宁(波)台(州)参将 。 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 , 俞大猷和汤克宽分兵夹击烈表山 , 但在海寇王直的坚守之下屡攻不破 , 最后 , 他令明军两名士卒潜入烈表山 , 点燃了寨中的火药库 , 他指挥将士趁着剧烈的爆炸声发起总攻 。 王直慌乱之中率部突围 , 欲收集残部渡海至日本平户定居 。 明军在夹击王直时 , 飓风忽然逆发 , 兵舟被巨浪冲坏 。 汤克宽急招他叩祈海神庇佑 , 要以数十牛羊豕为祷 。 他神色自若 , 祷以牛羊猪各一头而已 。 汤克宽问道:“你为什么不多以性畜祭祀?”他说:“吾贫无以为答 。 ”片刻之间风势益猛 , 船上诸军号泣震天 。 俞大猷笑道:“暴风为何来得这么迅速!”汤克宽责备他说:“你竟然以此为快乐 , 却不顾官兵死活?”他脸不变色地说:“大家一样啊 , 今日即与君同投大海 , 齐了业缘 , 岂不快哉?”顷之风息 。 汤问道:“你为何能够镇定如此?”公曰:“某平生心肠快活 , 不识有愁苦事 。 故凡诗章柬牍 , 无吁愁蹙叹之声” 。 嘉靖三十四年(1555) , 俞大猷和汤克宽等率军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歼灭倭寇900余人 。 并乘胜追击至苏州平望等地又歼逃倭千人 , 使倭寇闻其名而丧胆 。 在苏浙惨败后 , 倭寇侵略重心转移到闽粤 。 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 , 他奉命带兵南征至江西南部 , 会合福建和广东官军 , 镇压了饶平张琏的武装暴动 , 斩首1200余级 , 解散其余党2万人 。 由此升擢为副总兵 , 协守惠、潮、汀、漳、南赣诸郡 。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 , 倭寇集兵力1万多人 , 卷土重犯福建 , 并纠合自南澳北犯的倭寇 , 攻陷兴化府城 , 掳掠3000名居民 , 惊动了朝廷 。 翌年 , 他从赣南调回福建升迁为总兵官 , 戚继光也从浙东调回福建任副总兵官 , 两位名将在闽浙总督谭纶指挥节制下 , 配合福建都督刘显会同围攻倭寇 。 经过5小时的战斗 , 倭寇纷纷落进俞大猷预设的壕坑之中 , 被明军斩杀2200余人 , 溺死无数 。 从而收复了平海卫和兴化府城 , 解救了3000名被虏的百姓 。 基本荡平了入侵福建的倭寇 。


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

嘉靖四十二年(1563) , 由潮州海贼张琏部所引入的倭寇屡犯潮州各县 , 倏来倏去 , 岁被其患 。 久之倭寇野心更大 , 号称拥众1万多人 , 长期盘踞于揭阳邹堂 。 十二月底 , 又有新倭万余继至 , 与粤东海盗吴平联合 。 新旧合伙 , 屠戮焚掠之惨 , 远近震骇 。 《国朝献徵录》载:“时潮州倭寇二万与吴平相犄角 , 久横界中 , 积五六岁 , 而闽中新倭绎错南下” 。 因此倭寇势力日益扩大 , 焚掠更加厉害 。 “倭之来也 , 巨寇吴平等为之向导 , 所过屠戮 , 惨不忍睹”(乾隆《潮州府志·征抚》) 。 新倭与旧倭会合成2万多人的抢掠集团 , 从潮州一路入侵海丰沿海地面 , 所到之处掳掠居民财产 , 远近震骇 。 以此同时 , 在海丰西北部大安峒至北部永安山区活动的伍端、温七、叶丹楼等武装暴动队伍 , 侵掠于惠潮之间 , 形成山海交逼的局面 , 地方烽火连年不断 。 当倭寇和海贼猖獗流窜海陆丰之际 , 碣石卫指挥使因旗军兵力有限 , 守城尚且无暇 , 更不敢出城征剿追击 。

是年(1563)九月 , 吴桂芳受命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 , 开始集中兵力征剿盘踞在碣石卫北部长乐、龙川一带的山寇 。 时督府百川张公泉 , 正召集兵力入山征讨海丰北部山区的矿工暴乱 , 惠州参将谢敕与伍端、温七数战均告失利 , 乃以“俞家军”将至而恐吓之 。 “俞家军”威名素著 , 伍端(绰号花腰蜂)闻之乃驱诸酋归巢 。 不久 , 俞大猷果然受命进剿 , 领兵至赤石大安峒碗窑进剿伍端和温七 , 但一时未能奏效 。 俞大猷知贼寇不能久守 , 于是断其物资交通出路 。 这时明军兵力亦严重不足 , 潮州倭警又告急 。 他遂按照事前筹谋的招抚策略 , 派遣麾下王鸾、俞尚志前往大安峒招抚 , 以大义陈说利害 。 伍端素服俞大猷将军威名 , 知已无力顽抗 , 遂接受招抚条件 , 愿意上阵杀倭赎罪 , 派出手下解除温七部众的武装 , 将温七等6名贼首以及5名交通接济者押解至明军大营一齐斩之 。 并自缚到俞大猷帐前投降 , 乞杀倭以自效 。 随后从其万余部众中 , 挑选出2000名精锐勇士充入俞家军 , 并由王鸾、俞尚志负责带领这支矿工部队 。 俞大猷以此成功地招降了碣石卫北部山区的群盗之后 , 瓦解和切割了倭寇与中国内地山寇的联系 , 为战胜强悍而野蛮的倭寇奠定了战略基础 。


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

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 , 倭寇2万多人与潮州大盗吴平相勾结 , 在其引导下 , 入侵潮州到达海丰县抢掠 , 所到之处一片箫条 , 倭寇气焰极其嚣张 。 吴桂芳受命为两广提督 , 亲自督师东向驻守惠州 , 先后调动广西狼兵及本土劲旅共6万人 , 任命伸威营总兵官俞大猷为统帅 , 副总兵汤克宽、参将王诏、门崇文为副将 , 按察佥事徐甫宰为监军 。 大军从东西两地汇集于海丰县东南部沿海 , 屯扎于碣石卫城东北玄武山下 , 并召集新组建的福建水师80多艘大小战船进驻石桥场港 。 他和汤克宽将总兵署设于城中 , 调集士兵在玄武山下训练 。 晚上宿在军帐中 , 他运筹帷幄 , 对倭寇、海寇、山寇交相起事 , 官军应此失彼的混乱局面 , 作了认真的思考 , 并分析了倭寇、海寇、山寇三者关系 , 认为其势相倚而祸相叠 。 倭寇从海上来 , 实赖海寇为之向导;倭寇屯聚而野掠 , 山寇则为其爪牙 。 为彻底解决目前复杂多变的局面 , 他确定了整体战略方针:对山寇多用招抚 , 对海寇招抚、征剿相结合 , 对倭寇则坚决剿除 。 故此 , 他在征剿海丰赤石花腰蜂的战斗中 , 采用剿抚结合的策略 , 收复了花腰蜂的矿工队伍 , 为征剿倭寇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

是年三月 , 俞大猷檄令花腰蜂带领部众2000人 , 到碣石卫城集中训练 , 以便使惯于山区游击战的矿工队伍适应正规化的阵地战 。 到了碣石卫北门外的玄武山校场时 , 伍端从其2000名精锐部众中 , 又挑选出英勇善战的500人为前锋 , 其余1500名充入俞大猷各营队伍中 , 直接听从俞大猷差遣 , 督往潮州会剿倭宼 。 五月中旬 , 俞大猷在玄武山阅兵誓师东征 , 命新收抚的伍端领五百勇士为先锋 , 官军随后继至 , 将倭寇团团围于邹堂(今属揭东县地都镇) , 四面举火 , 一日一夜连克三巢 , 焚斩四百多人 。 史称“邹堂之捷” , 这是他在粤东指挥抗倭的第一场大捷 。 邹堂倭巢被攻毁后 , 倭寇便沿揭阳逃往戎水(今属普宁市军埠镇) , 与乌石和芦清的倭垒互为犄角 , 筑剿固守 。 他带领大军追随而至 , 包围戎水倭寇的大本营 。 考虑在进攻之前 , 芦清和乌石的倭寇必将出兵相救 , 形成夹击明军的不利局面 。 因此他令麾下在半路上埋伏兵力作疑兵 , 以迷惑芦清来援之敌 , 然后集中兵力进攻戎水 。 此时倭寇闭门不出 , 俞大猷命伍端佯装收兵退却 , 引诱倭寇出巢来追 , 便回头掩杀 。 倭寇慌乱之间败走回营 , 遭到明军伏兵从四方潮水般的追杀 , 共歼灭倭寇主力军大部1400多人 。 史称“戎水神仙沟之捷” , 这是他在粤东指挥抗倭的第二场大捷 。 事后他在呈巡抚吴桂芳《议再添兵一万》信中回忆说:“猷兵方集 , 即扎后屿(即普宁厚屿 , 今洪阳) , 前有乌石之贼 , 后有芦清之贼 , 欲专向乌石 , 又恐芦清之贼出兵之后 。 故与徐佥事(即徐甫宰)商议 , 移营与芦清之贼对垒 , 兵贼相去只二箭地 , 唯中隔一水 , 深四尺许 , 可以徒涉 , 逐日挑战打铳 , 贼亦有一二损伤 , 此皆未足以收大功;欲收大功 , 决当再调万兵来当一面 , 则以迫芦清之围而攻之 。 亦不过二十余日事耳 。 贼见兵盛 , 迫近其巢 , 欲寻乌石之贼合伙流突 , 则大兵已当其前 , 欲由山路遁走 , 又恐大兵冲其后 , 或只且住芦清不敢动移 。 然兵气已振 , 贼气已缩 , 已有七分工夫 , 再得一枝大兵合攻 , 乃收十分全功也 。 ”戎水战后残存的倭寇胆战心惊 , 沿着闽粤驿道日夜狂奔二百多里路 , 俞大猷率领军队紧追不放 。 倭寇逃到海丰县城东九龙山时 , 俞大猷已事先布置狼兵在此堵截 。 这支狼兵队伍住在当地畲族村寨中多日 , 早就憋足了力气和精神 , 每天守候在潮惠驿道旁的山林中 , 望见倭寇陷入俞大猷设计的陷阱 , 狼兵争先恐后挥戈而起 , 打得倭寇鬼哭狼嚎 , 昏头转向 , 不知南北 。 残寇折向东南甲子、崎沙等岛澳 , 抢夺渔船入海逃窜 。 也是这群倭寇作恶太多 , 途中遭遇海上暴风雨 , 渔船大都翻没 。 残部2000余人流窜至海丰金锡都高螺乡 , 在东海湾狮地山上筑垒而守 。 寨墙依山临海 , 地势险要 , 易守难攻 。 俞家军追至大德港 , 堵截出海口 , 将倭寇围困在高螺湾内 。 俞大猷率汤克宽、王诏将士昼夜进攻 , 倭寇据险顽抗 , 俞家军久攻不下 。 在海丰知县张济时的配合下 , 长期围困封锁倭寇的粮食供应 , 相持将近二个月 , 逼使倭寇食粮匮乏 。 六月辛卯半夜 , 倭寇不得不冲围而出 。 副总兵汤克宽早料到倭寇举动 , 设伏兵于大埔察滘口 , 以逸待劳 。 倭寇发现中伏后大惊四奔 , 汤克宽横刀要道力斩三个酋首 , 参将王诏等率兵随后追杀 , 倭寇大溃 , 擒斩1200余人 。 各哨军前后所得零贼又1000余人 。 于是余倭无几 , 从大德港奔溃下海 , 不复能军 , 遂散遯入山薮 。 各兵乃分道搜之 , 路上陆续被官军擒斩662名 。 余倭抢夺渔船往外洋逃窜 , 途中遇到暴风雨 , 三日内沉没俱尽 。 这是俞大猷在粤东抗倭的第三场大捷 。 史称“海丰大捷” 。 俞大猷凯旋回到碣石卫城后 , 非常兴奋地题下“万世太平”四个大字 , 令工匠镌刻在卫城墙垣一处锥形巨石上 , 以纪念在潮州、大德港等地歼灭倭寇的胜利 。 越年另一支倭寇攻陷甲子所城 , 俞大猷麾师驱逐之 , 在待渡山举行誓师大会 , 将所俘的倭寇全部砍头祭旗 。 誓师后 , 倭寇尸首全部埋葬在待渡山东麓的三座坟墓中 , 俗称“番仔坟”(至1945年3月 , 日本步兵第161联队士兵在甲子构筑阵地时 , 发现了这三座坟墓 。 其中“何兵卫”等名字是用日文刻写的 , 大吃一惊 , 将古墓碑取走) 。


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

俞大猷驻碣石卫期间 , 还麾师海丰北部山区 , 相继降伏蓝松三、叶丹楼等山寇 。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 , 他带领俞家军从碣石卫移师潮州 , 以钦差镇守南赣汀漳惠潮等处地方伸威营总兵官署都督佥事身份 , 撰写《潮州祭韩文公文》祭拜韩文公祠 。 闻说俞家军抵达潮州城 , 吴平深感恐惧要求投降 。 俞大猷遂派特使招降吴平 , 居之梅岭 。 秋八月 , 吴平担忧俞大猷终久必杀他 , 再次叛乱 , 造战舰数百 , 聚众万余 , 筑三城守之 , 挟残倭流劫海丰 , 转入惠来境 , 行劫滨海诸郡县 。 部将汤克宽、李超等蹑贼后追击 , 却连战不利 。 福建总兵官戚继光闻讯出兵袭击 , 吴平逃遁渡海退保南澳岛 。 于是俞大猷率领水兵 , 戚继光率领陆兵 , 夹击剿南澳 , 大破之 。 吴平遂掠民舟出海 , 远遁以免 。 南澳大捷 , 是明军歼灭广东倭寇的最后一场大捷 。 战后 , 因他招抚的吴平武装集团降而复叛之事 , 闽广巡按御史交章论劾 , 俞大猷不仅平南澳无功 , 反而坐罪夺职 。 他不无悲愤地作《望阙台》诗曰:“十年驱驰海色寒 , 孤臣于此望宸銮 。 繁霜尽是心头血 , 洒向淡峰秋叶丹” 。 麾下副将汤克宽赴任江南狼山副总兵之前 , 到监狱去探望他 , 两位战友在狱中见面抱头痛哭 。 为送别老友汤克宽 , 俞大猷特地赋《短歌行赠武河汤将军擢镇狼山》诗曰:“蛟川见君蛩然喜 , 虎须猿臂一男子 。 三尺雕弓丈八矛 , 目底倭奴若蚍蚁 。 一笑遂为莫逆交 , 剖心相示寄生死 。 君战蛟川北 , 我战东海东 。 君骑五龙马 , 我控连钱骢 。 时时戈艇载左馘 , 岁岁献俘满千百 。 功高身危古则然 , 谗口真能变白黑 。 赭衣关木为君冤 , 君自从容如宿昔 。 顾我无几亦对簿 , 狱中悲喜见颜色……与君相期瀚海间 , 回看北斗在南关 。 功成拂袖谢明主 , 不然带砺侯王亦等闲 。 ”诗中抒发了两人在剿灭倭寇战场上的战斗情谊 。 经过几年的围剿 , 俞大猷和戚继光终于扫除了潮州至惠州的倭患 。 凯旋归来 , 俞大猷情不自禁的写下《舟师》诗曰:“倚剑东溟势独雄 , 扶桑今在指挥中 。 岛头云雾须臾尽 , 天外旌旗上下翀 。 队火光摇河汉影 , 歌声气压虬龙宫 。 夕阳景里归蓬近 , 背水阵奇将士功” 。 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 , 连平忠信人李亚元聚众数万 , 攻掠河源、和平、翁源等地 , 掳掠当地百姓男女八万余人 , 震惊朝廷 。 四月 , 他重新被两广总督吴桂芳起用 , 命令他督领参政郭应聘、李佑 , 刘稳、王化 , 副使张子弘、参议许公高、游击魏宗瀚等带十万大兵 , 分成五路征讨河源李亚元的暴乱 。 俞大猷使用反间计亲捣其巢穴 , 生擒李亚元 , 俘斩一万四百人 , 夺还被掳男女 。 班师之际 , 在河源连平县田源镇和源城区望郎回山腰上留下两处纪功的摩崖石刻云:“明嘉靖丙寅岁二月初七日 , 总兵都督俞大猷、副使张子弘、参议许公高、游击魏宗瀚 , 总督八万官兵 , 剿灭叛贼李亚元等二万余众 , 四月竣事班师 , 谨识” 。 于是朝廷恢复俞大猷原职 , 任命他为广西总兵官 。


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海陆丰历史文化-碣石卫抗倭名将俞大猷// //

嘉靖四十七年七月 , 广东饶平县张琏数次攻陷城垣 , 长年不能平息 。 朝廷下诏调俞大猷赴南赣 , 合闽广官军共同讨贼 。 当时胡宗宪兼管江西军务 , 获悉张琏远出 , 檄令大猷速尾随于路斩击 。 他回复胡宗宪道:“应令部队秘密潜入直捣其巢 , 怎么能以数万军队跟随一匹夫无目的地乱走呢?”于是他即速领五千将士登上柏嵩岭 , 俯瞰贼巢 。 张琏果然回兵救急 , 大猷接连将其击破 , 斩首一千二百余级 , 巢内贼匪惧不敢出 。 大猷使用反间计诱使张琏出战 , 由阵后将其捕获 , 连同贼首萧雪峰一并俘获 。 战后遣散张琏余党二万人 。 隆庆二年(1568) , 海贼曾一本原是吴平余党 , 既降复叛 , 执澄海知县 , 败官军 , 守备李茂才中炮战死 。 于是气焰益炽进犯广州 , 寻犯福建 。 俞大猷合郭成、李锡军擒灭之 , 录功进右都督 , 还镇广西 。 嘉靖末年 , 广西古田僮族黄朝猛、韦银豹等发生暴动 , 尝再劫会城库 , 杀死参政黎民表 。 巡抚殷正茂征兵十四万 , 檄令俞大猷分七路大军佂讨黄朝猛、韦银豹 , 连破其数十巢 。 其中潮水巢位于高山巅 , 是贼首黄朝猛的大本营 , 易守难攻 , 俞家军仰攻十余日未能攻下 。 于是 , 他佯作分兵击马浪贼而撤兵 , 密令参将王世科乘雨夜登山设伏 。 贼以为俞军已走 , 遂放松警惕安卧于巢中 。 黎明 , 王世科令伏军攀援而上 , 对着贼巢发射火炮 。 贼在梦中被炮声惊醒 , 遂惊慌乱窜尽被歼灭 。 接着马浪诸巢亦相继被俞大猷分别攻破 , 斩获8400多人 。 贼首黄朝猛、韦银豹亦被擒获 , 遗害广西百年的积寇尽除 。 俞大猷在百寿镇寿字岩 , 亦留下纪功石刻铭文 。 战后 , 俞大猷被朝廷进世荫为指挥佥事 。 然而 , 他一生命运坎坷 , 屡被诬陷弹劾 。 万历元年(1573)秋 , 俞大猷已七十高龄 , 因计议进攻澎湖倭寇失利 , 又被夺职 。 复以署都督佥事起右府佥书 , 领车营训练 。 至是三疏辞官乞归 。 万历八年病死于家中 , 年七十八 。 赐祭葬 , 赠左都督 , 谥武襄 。 子俞咨皋 , 官至福建总兵官 。

俞大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 , 四为参将 , 六为总兵 , 累官都督 。 率部转战于东南沿海 , 战功显赫;他善用兵 , 为将廉 , 驭下有恩 。 “俞家军”威名赫赫 , 与戚家军齐名 。 著有《正气堂集》以及《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安国全军之道》、《兵略对》、《大同镇兵车操法》、《广西选锋兵操法》等军事著作 , 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叶良方

参考文献:

一、叶良方《海防名城碣石卫》、《碣石卫名将传》、《碣石卫战事风云录》;

二、俞大猷《正气堂集》、《明史·俞大猷传》、《明实录》;

三、周修东《邹堂、戎水和海丰抗倭三大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