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史话“灵渠”水利成就秦帝国一统百越

泽被千年的灵渠

灵渠是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征岭南时留下的著名水利工程,迄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 。 秦汉时,中央政府对灵渠的开凿和维护主要用于向岭南、交趾用兵的战时临时性运输 。 唐代以后用于保障水道防洪安全和改善水道航行条件的水工建筑陆续兴建,灵渠的工程体系逐渐完善,常规管理组织也相应形成 。

灵渠连接长江二级支流湘江和珠江,三级支流漓江,也是中国古代运河中少有的穿越大江大河上游分水岭的运河 。 在20世纪20年代前,灵渠一直是中原与岭南的重要交通通道,清代日过船量甚至超过200只 。 直到1941年湘桂铁路通车后,灵渠的水运功能退出,逐渐演化成以灌溉为主的输水干渠 。


"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史话“灵渠”水利成就秦帝国一统百越

"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史话“灵渠”水利成就秦帝国一统百越// //

一 , 灵渠的始建与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将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进击岭南,开始了征服岭南百越的战争 。 由于南越人抵抗,秦军三年不得解甲弛弩 。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为解决秦军给养,史禄受命凿渠以通粮道,此粮道即沟通湘江和始安水的灵渠 。

秦开灵渠被认为是中央政权统一中国以及岭南开发的标志性事件 。 早期的灵渠应有开凿的人工渠和简单的分水或引水工程,将湘江和始安水连接起来 。 唐以前有关灵渠的记载很少,但是要连通湘漓二水,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开凿渠道,兴建分水工程,形成湘漓二水的连接;其二是渠道比降具备通水和行船的起码条件 。 分水工程和渠道是灵渠始建时必须的基本建设 。 正是这一早期具有战略眼光的规划,使得灵渠有条件在秦以后逐渐完善 。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桂林、象、南海三郡,是为岭南设置行政区之始 。 唐代设岭南道,为全国十道之ー 。 宋代岭南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 元代设广东、广西行省,即今广东、广西两省 。 秦汉时岭南人口最多时约50万,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唐贞观时64万,超过全国总人口5%;唐贞观时64万,超过全国总人口5%;19世纪50年代达到36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 。 珠江和长江水系历来是内河运输的重要水道,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个流域水系,使水运的辐射范围大为增加,唐宋以来灵渠成为内河与外海水路连通的重要组带,在全国水路交通中的地位也日渐重要 。

唐以来,灵渠一直都是作为国家工程,由县及以上政府行使管理职责 。 秦开灵渠后,汉代有过两次岭南用兵都经由灵渠入漓江 。 汉武帝时征伐南越,由水路入湘江,逆流而上至灵渠,转入漓江,再顺江而下抵苍梧(治广信,今广西梧州) 。 东汉初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治赢娄,今越南河内市)徴侧夫人的丈夫被交趾郡守苏定处死,徴侧与其妹徴贰起兵反汉,土著蛮越纷纷响应,先后攻取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65城 。 苏定逃南海都,二徴自立为王,史称徴朝 。


"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史话“灵渠”水利成就秦帝国一统百越

"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史话“灵渠”水利成就秦帝国一统百越// //

建武十八年(42年)春,东汉王朝命伏波将军马援、伏乐侯刘隆和楼船将军段志率汉兵与交趾兵共两万人,驾两干车船,水陆并进,出零陵关南征交趾′ 。 次年五月,二徴败,交趾诸郡平定 。

建武二十年(44年)马援返回中原,封新息侯 。 东汉平定交趾期间,对灵渠的修治影响深远,后人将一些关键工程的创建归功于马援 。

秦汉以来,灵渠是中原通往岭南的水上驿道,这段水道亦称陡河,意指比降大,航行条件不好,船只过往艰辛 。 唐宝历年间(825-827年)对灵渠水道有过生动的记载:凡船只逆水上行,篙工、楫师仰索挽肩,以图寸进,遇上紧急公务,或军运物资,便得拉丁拉夫,"每转饷,役数十户济一艘" 。

始安郡的百姓随时可能被抓官差,一些人为逃役远走他乡 。 这种状况直到唐中期控制性工程陡河上的斗门设置后才有所改善 。

二、越岭运河的规划成就

秦开灵渠,打通了中原与岭南的交通,技术层面的成就首先归功于创造力的规划 。 广西兴安界内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的湘桂走廊,既是连通中原与岭南的陆路通道,也是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的分界 。 在这里湘江北去,漓江南流 。 (最新的考证湘江的源头发源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境内)称湘江 。 漓江上游发源于猫儿山南麓的大溶江,沿着向南倾的地势自北而南流入漓江 。 汇入大溶江的诸多小河中,始安水是距离湘江最近的一支 。 灵渠就是开凿于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分水岭之间的运河 。

虽然灵渠的人工河段和部分人工河段总长只有36公里,但是,却因此连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流域,构成了长江一湘江一灵渠漓江一珠江水路通道,在中国运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20世纪90年代灵渠被列入国际运河古迹名录 。


"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史话“灵渠”水利成就秦帝国一统百越

"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史话“灵渠”水利成就秦帝国一统百越// //

长江和珠江流域之间分水岭越城岭高二十多米,南北长三百多米 。 岭东的湘江自南而北,再折而东北流去;岭西始安水(漓江支流)自北而西南流,两水相距最近小,但是水源只能依靠始安水 。 地形6米的高差,实现水面平顺衔接,起码需要两座以上的间坝过船建筑,在技术上难度大,而且运行管理成本高,在当时难以做到 。 灵渠的建设者针对水源和通航水道坡降两个关键问题,规划渠道线路和设置关键工程 。 始安水是山溪性河流,水量不足且年季変化大,但是具有地形的优势,可以自流引水;湘江水量丰沛且比较稳定,灵渠的水源倚重湘江,可以获得水源的保障 。

秦朝的工程师在湘江的上游寻找越岭运河的最高点,即湘江分流南北的分水点 。 这个点距兴安县域以上2.3里,湘江的上游海阳河上 , 由此向南向北分别开渠,于是以最少的工程设施,实现了海洋河向运河南北的自流供水,再通过蜿蜒的人工渠,使人工渠与天然河流平顺衔接 。 灵渠分水工程的位置和渠线布置,显示出两干多年前水利工程师充分利用区域地理环境和水资源条件的智慧 。

秦以后,灵渠不断扩建,通航条件逐渐改善,这切都是在秦灵渠的大格局下实施的,也就是秦卓越的规划成就,为此后灵渠的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 。

南宋人范成记载并准确地分析了灵渠工程体系及其运行机理:

"灵渠在桂州兴安县,湘水北下湖南 。 又融江,牂牁下流也,南下广西,二水远不相谋 。 史禄于砂磕中,磊石作铧嘴,派湘之流而注之融,激行六十里,舟入一斗,则复闸一斗 。 俟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 。 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 。 "

即通过分水工程铧嘴而沟通湘江和漓江,陡门则是人工水道改善通航条件的关键工程 。 相邻陡门的启闭,船只得以"循崖而上,建瓴而下",陡门的运行方式和功能基本具备了现代运河工程的技术要素 。 密集的陡门组成连续船闸,使得灵渠成为世界上最早穿越分水岭的运河 。


"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史话“灵渠”水利成就秦帝国一统百越

"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史话“灵渠”水利成就秦帝国一统百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