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高三文科生必看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汉—元) 第二部分

(本专题分为两个部分)

二、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1.削弱相权 , 加强皇权一一中央行政体制

(1)“相”的概念与起源:一般指中国古代的丞相、宰相或职务相当的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 早在商周时代 , 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 , 但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 , 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的性质 。 到战国时期 , “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普遍建立起来 。 秦始皇时 , 建立了正规的丞相制度 。

(2)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既相辅相成 , 又相克相制 。 宰相既可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 决策机要 , 提高行政效率;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 , 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 君主需要宰相来处理政务 , 但又担心宰相权力过重而危及皇权 , 于是宰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

(3)调整相权的原因:①防止宰相专权 。 ②弥补个人才干不足 。 ③提高行政效率 。 ④减少决策失误 。


准高三文科生必看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汉—元) 第二部分

准高三文科生必看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汉—元) 第二部分// //

汉武帝时期宰相——田蚡

(4)相权的演变

①秦至汉初:三公九卿 , 位高权重 。 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 地位极其尊崇 。 汉初 , 虽仍采尊君卑臣政策 , 但丞相大都由功臣列侯出任 , 备受礼遇 , 被赋予选任臣僚、执行赏罚、先斩后奏、政策决行等大权 。 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 。

西汉武帝刘彻时期:

频繁更换宰相 , 并设“内朝”牵制“外朝” 。 “外朝”指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官僚体系 。 “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的亲信、侍从、秘书等宫廷机构组成 , 长官为尚书令、侍中 。 以大将军、尚书为首的“内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 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了单纯的执行机构 , 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形成两个系统 。

东汉:东汉光武帝刘秀正式设置尚书台 , 由尚书执掌朝政 , 下分六曹办事 , 连九卿的职权也被侵夺 , 三公逐渐成了虚衔

③隋唐:三省六部 , 相权被一分为三 。 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 。 唐初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 审议和政务执行 ,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 三省合作 , 分工明确 , 减少决策失误 , 提高了办事效率;相互牵制和监督 , 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 是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的重要表现 。 唐朝三省六部制

④宋朝:二府三司 , 继续分解宰相权力 。 宋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习称“政事堂”) ,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的正式官名 , 简称‘同平章事” 。 同时 ,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 , 分割宰相军权(枢密使有调兵权但无领兵权);设三司使(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割宰相财权(称“计相”) 。 行政、军事、财政相互平行 , 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 。 宋朝二府三司制

⑤元朝:一省二院 , 相权反弹 。 (忽必烈改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 六部归入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里);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 元朝后期 , 宰相权力越来越大 , 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

⑥明朝:废丞相 , 设内阁

⑦清朝:设军机处

2.健全选官制度

(1)世官制( 先秦) :①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 , 也叫世卿世禄制 。 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 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 , 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 。 ②战国时期 , 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由宗法分封制→专制官僚制度) 。 军功爵制促进了诸侯的国力发展和军事战斗力发展 , 促进了贵族政治的衰落和“士”’阶层的崛起 。 但是 , 军功爵制适应不了和平年代的需要 。

(2)察举制(两汉):①创立(西汉):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察访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 经考核 , 量才授官 ,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 ②汉高祖开察举制度之先河 , 汉武帝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①以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 , 实际上是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 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 , 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 区分高下九等 , 成为授官依据 。 ②九品中正制之初 , 有选贤任能的用意 , 但不久就被世家大族左右 , 门第家世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 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 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 , 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 , 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 民意无从体现;而且容易任人唯亲 , 形成小集团 。 ③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 , 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 到南朝时已经走向末路 , 隋文帝时被废除 。

(4)科举制(下期专门开设专题讲解)


准高三文科生必看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汉—元) 第二部分

准高三文科生必看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汉—元) 第二部分// //

科举考试

4.完善监察制度

(1)监察制度的演变:①秦: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 郡设监御史 。 ②汉:中央设御史大夫 , 隶属于丞相 。 汉武帝时 , 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 , 作为监察区 。 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 刺史官阶低于郡守 , 但其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高官 , 权力很大:无固定治所 。 ⑧宋朝:宋沿唐制 ,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称御史中丞) 。 宋太宗时 , 又任命专职的监察御史 , 考课官员得失 。 在地方上设立通判(与知州平列 , 号称监州) , 负责监督知州 , 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 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 , 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 ④元代:中央设御史台 , 为最高监察机关 。 全国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 , 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 , 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 ⑤明朝:在中央 , 既设都察院 , 设立监察御史 , 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业务监督:又设六科给事中 , 与六部相对应 , 进行业务监督 , 合成“科道” 。 在地方 , 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 (人民)明朝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 厂、卫特务机构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 , 受皇帝直接领导 , 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加强 。 ⑥雍正帝还在通常的奏折之外 , 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 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

(2)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①组织独立 , 自成系统 。 ②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 , 实行重奖重罚 。 ③以轻制重 , 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 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 , 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 , 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 , 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

(3)评价:①加强了皇权 , 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 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 ②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 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 , 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 , 能否发挥正常作用 , 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 , 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 , 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


准高三文科生必看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汉—元) 第二部分

准高三文科生必看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汉—元) 第二部分// //

唐朝柬官——魏征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专制集权时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 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2.从中央看 , 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 , 特别是削弱相权 , 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

3.从地方看 ,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

(1)中央对地方多层次、多渠道进行管理 , 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 。

(2)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 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

(3) 下级服从上级 , 地方服从中央 , 最后听命于皇帝 。

(4)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

(5)由分封到郡县再到行省制度 ,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 。

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和监察制度的建设 , 选官、监察等权力日益控制在皇帝手中 , 官吏日益奴化 。

5.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 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 。

6.各朝代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 。

本专题完 , 谢谢观看!

(部分资料引自柳合青老师历史教程 。 每天一更 ,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谢谢大家的支持!今后会有更有用的资料不断放送给大家 , 提高一分 , 干掉千人!与君共勉

文章旨在传播优秀文化知识 , 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请与我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