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红军在这里开始反攻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乌江:红军在这里开始反攻

新华社贵阳7月10日电题:乌江:红军在这里开始反攻

新华社采访人员齐健、张瑞杰、朱超

“横走天下路 , 难过乌江渡 。 ”乌江又名黔江 , 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 , 全长千余公里 , 天然落差2000余米 , 两岸绝壁高耸入云 。

1935年1月1日 , 猴场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 , 决定迅速渡过乌江 , 这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称作红军长征“反攻第一仗” 。 1月1日至1月6日 , 中央红军在江界河、回龙场、茶山关等渡口强渡乌江 , 随即占领遵义城 。

近日 , 采访人员重走长征路来到乌江江界河渡口 。

现在的乌江是这般模样:

绿——它山水连绵 , 山绿 , 水也绿;

静——它静静流淌 , 温柔而静谧;

通——刻有杨成武将军书写“乌江天险”四个字的北岸火金山 , 依然直刺青天 , 让人望而生畏 。 山侧有一座大桥通联南北 , 水面上船只往来自如 。

84年前 , 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时 , 这里堪称天险 。

瓮安县党史专家聂其康介绍 , 当时乌江以岸陡流急著名 , 水不深 , 江水清澈见底 , 但明暗礁石多、江水流速快 , 一般的竹筏放下去转眼就冲走了 , 想渡江非常困难 。

红军到达乌江时 , 国民党把船只都毁了 , 周围连一块像样的木板都难找到 。 红军只能就地取材扎竹筏渡江 。

1月1日 , 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8名勇士组成突击队 , 在回龙场渡口乘竹筏偷渡 , 被巨浪吞没 。 1月2日上午 , 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突破乌江的战斗开始 , 由第三连连长毛振华率7名水性好的战士泅渡 。 晚上部队又组织18名勇士乘竹筏在江界河新渡口偷渡 。

1月3日9时 , 强渡重新开始 , 红军战士在密集火力掩护下乘竹筏从新渡口冲向对岸 。 头天晚上偷渡成功的毛振华突然在岸上发起攻击 , 敌军顿时乱成一团 。 接着 , 后面的竹筏陆续跟了过去 。 当日上午 , 乌江浮桥架成 。

与此同时 , 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分别在茶山关、洛旺渡、水口渡、回龙场等渡口强渡乌江成功 , 一举突破敌人的乌江防线 , 至6日 , 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天险 。 强渡乌江战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

1935年1月15日《红星》报的第三版上 , 刊登一篇文章《伟大的开始——一九三五年的第一个战斗》 , 写作时间是1月6日 。

“强渡乌江用的竹筏后来被当地人称作红军水马 。 ”猴场会议会址管理所所长王维飞介绍说 , 这种竹筏是将数根竹子的一头用火烤 , 用力弯成一个钝角 , 每根竹子的两头和中间都用凿子打一个孔 , 然后用小竹子穿在每根竹子中间 , 并用竹绳捆紧 。

瓮安县江界河镇渡江村村民田景翔说 , 他爱人的三伯伯犹泽洪当年19岁 , 非常有力气 , 他用扁担做桨渡了五六个红军 。 “我们经常讲红军的故事 ,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红军用生命换来的 。 ”

如今 , 随着贵州“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乌江构皮滩水库的建成 , 现在的江界河渡口已是库区 , 水位升高了100多米 。 这一带成为有名的风景名胜区 , 有的游船上写着“长征”的字样 。 岸上的宣传栏显示 , 当地正为打赢另一场“战斗”而努力:保护好乌江流域的青山绿水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