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记者,一篇报道保全了国家主权

采访人员是在媒体中从事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的人员 。 1872年 , 《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 , 专门采访本地新闻 。 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采访人员一词 。

光绪29年(1903年) , 北京刑部大堂上 , 八名狱卒手持特制的大木棍 。 将一名罪犯按到在堂上 , 轮番捶打他的四肢和背部 , 时间长达四个小时 , 见其未死 , 最后又用绳子给活活勒死了 。

死的这个人是谁?他又犯了什么罪?死还要受到这般折磨 。 这个人叫沈荩是一名“报馆访事(即采访人员)” 。 之所以被折磨致死 , 原因是他泄露了朝廷的机密 , 让清政府颜面扫地 , 而他又是革命组织“自立会”的干事 , 所以才遭此迫害 。

沈荩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 , 原名克诚 , 字愚溪 , 湖南长沙人 。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的危亡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 , 光绪皇帝于1898年决定变法维新 , 史称“戊戌变法” 。

变法期间沈荩积极主张变法 , 他与维新人士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多次接触 , 交往密切 。 变法失败后沈荩留学日本 , 其政治态度由原来的改良派变成了革命派 , 成了一名坚定的革命主义者 。


他是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记者,一篇报道保全了国家主权

他是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采访人员 , 一篇报道保全了国家主权// //

1900年春天沈荩从日本回国 , 在上海和唐才常等人共同组织了革命组织“正气会” , 后来又更名为“自立会” 。 自立会以汉口为中心进行革命活动 , 建立了以会党群众和清朝下层士兵为骨干的“自立军” 。

自立军共有七军 , 湖北新堤为右军 , 沈荩为右军统领 , 下辖六个营 。 在1900年7月24日以“中国国会自立军右军统领”的名义 , 研究部署了在新堤举行武装起义的具体事宜 , 并把起义时间定在了当年的8月15日 。

当时唐才常在汉口也准备举事 , 不料7月27日晚 , 张之洞就下令清军包围了自立军设立在汉口英租界内李慎德堂的总部 , 唐才常等三十多人被捕 , 7月29日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残酷杀害 。

在新堤的沈荩得知了消息后 , 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 为了表示“完成已死者之志愿”的决心 , 会议决定提前起义 。 新堤的卫队营偷袭清军水师营 , 最终由于寡不敌众新堤的起义也惨遭失败 。

起义失败后沈荩没有泄气 , 他很快又潜入北京、天津等地 , 在天津沈荩受聘为“报馆访事” , 同时兼任一家日本报纸的通讯员 。

沈荩利用采访人员的身份为掩护 , 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 他擅长交际又懂外语 , 很快与一些洋人的官员混的相当熟悉 。 北京的一些达官贵族听说沈荩认识很多外国人 , 纷纷前去巴结 。 为了从这些贵族口中打听到有用的信息 , 沈荩与他们是把酒言欢 , 把各方面关系都处理得很好 。

1903年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沙皇俄国背信弃义 , 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 , 反而提出要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和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 , 强迫清政府答应 。

当时刚刚从八国联军进京 , 狼狈西逃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慈禧太后 , 不敢抗争 , 打算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来处理这个问题 。


他是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记者,一篇报道保全了国家主权

他是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采访人员 , 一篇报道保全了国家主权// //

沈荩从一个满清贵族口中得知中俄要签订密约的消息后 , 是忧心如焚 , 他决定在签约之前把签约内容昭示天下 , 他四处打探最终在政务大臣王文韶之子手中搞到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 。

沈荩迅速将草稿寄给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 。 《新闻西报》收到后当即原文刊登 , 随后国内外各大报纸纷纷转载 , 日本新闻界还专门出了一期号外 , 这个爆炸性的新闻一经公开报到 , 国内外舆论是一片哗然 。

在报纸上获悉《中俄密约》里丧权辱国的条款后 , 全国人民气愤异常 , 对腐败无能、一味讨好帝国主义的满清政府更加失望 。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 , 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 。 沈荩一纸新闻保全了国家的主权 , 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

《中俄密约》的泄密使得清政府颜面扫地 , 他们立即派人彻查密约被泄露的原因 。 此时沈荩非但没有躲避清政府的追查 , 反而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要联络李莲英 , 致慈禧于死地 。

沈荩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两个最要好的朋友旗人庆宽和前翰林吴士钊 , 不想这是两块软骨头 , 他们怕受到牵连 , 决定出卖沈荩以求自保 。 1903年7月19日晚上 , 沈荩在北京寓所被捕 , 落入清廷之手 。

沈荩被捕后毫不畏惧 , 在狱中写下了《绝命诗》四首 , 其中有一首是“狱中铁锁出郎当 , 宣武门前感北堂 。 菜市故人流血地 , 五忠六士共翱翔 。 ”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到底慷慨赴死的豪迈之气 。

清政府在审讯期间 , 沈荩毫不讳言自己的言行 , 慈禧太后下令将沈荩“斩立决” , 但是当时清廷正在操办慈禧的生辰庆典 , 怕行刑会影响“庆典” , 慈禧又颁布谕旨“着即日立毙杖” 。

沈荩被杖刑打的是血肉横飞 , “骨已如粉” , 其状惨不忍睹 。 但沈荩自始至终都未出一声 。 后来《大公报》在1903年8月4日至9月16日报道了此事 , 让读者是触目惊心 。


他是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记者,一篇报道保全了国家主权

他是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采访人员 , 一篇报道保全了国家主权// //

沈荩赴死一个多月后 , 章太炎先生以义愤填膺的心情在报纸《浙江潮》上写了一首沉痛悼念沈荩的诗《狱中沈禹希(愚溪)见杀》:“不见沈生久 , 江湖知隐沦 。 萧萧悲壮士 , 今在易京门 。 魑魅羞争焰 , 文章总断魂 。 中阴当待我 , 南北几新坟” 。

沈荩遇害时年仅三十一岁 , 他被称为“中国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人”、“近代第一个以身殉职的采访人员”沈荩事件震动国内外 , 进一步暴露清廷对外软弱妥协 , 对内反动凶残的本来面目 。 激励着更多的革命志士为推翻清王朝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 加速了清王朝的垮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