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中庸”思想,是主张让人做老好人吗

旧时儿童刚刚上学时 , 总是要先读《三字经》 , 因为这教材通篇都是三字一句的韵语 , 内容又简单易懂 , 用它教儿童识字和了解基础知识 , 再好不过 。 就在这部《三字经》中 , 有几句话是:“作《中庸》 , 乃孔假(ji) 。 中不偏 , 庸不易 。 ”这几句话讲的就是我国儒学经典之一的《中庸》 。


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中庸”思想,是主张让人做老好人吗

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中庸”思想 , 是主张让人做老好人吗// //

《中庸》是如此有名的一本书 , 以至于这个书名己经变了我们常用的一个词 。 在生活中 , 我们如果说一个人为人“中庸” , 通常是在说这人是个老好人 , 不仅如此 , “中庸之道”往往也用来指那种不过分激烈不得罪人的处世之道那么 , “中”是否意是“不得罪人”“没有明确观点”的代名词呢?


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中庸”思想,是主张让人做老好人吗

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中庸”思想 , 是主张让人做老好人吗// //

“中庸”很早就被当作“不得罪人”的代名词 。 东汉大臣胡广在处理政事方面非常有才能 , 又从来不得罪权臣 , 所以当时人说“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伯始) , 天下中庸有胡公”可见在那个时候 , “中庸”已经有了“不激烈、不触犯人”的含义 。 但是 , “中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里时 , 可不是这个意思 。 在孔子眼中 , “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又久已湮没的美德 。 他所主张的“中庸” , 不是不得罪人 , 而是一种不偏激的为人处世态度 。 孔子提出 , 做事应该去掉“两端”(两个极端) , 而取其“中" , 以这种态度去待人接物 。 这种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 就被称为“中庸之道” 。


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中庸”思想,是主张让人做老好人吗

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中庸”思想 , 是主张让人做老好人吗// //

其实 , “中庸”还有另一层含义 , 就像开篇说的那样:“中不偏 , 庸不易 。 ”“不偏”就是中正平和 , “不易”则是指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目标 。 一个人能坚持原则 , 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 已经足以称为君子 。 这一层含义出自《礼记》的《中庸》一篇 , 与孔子所说的“中庸"略有不同 , 但对儒家君子之道的解释则更为完善 。

通过上文的解释 , 我们可以看出 , “中庸”不等于“老好人”、更不是没有原则:现在用“中庸”来形容那种不明确表达观点、不得罪人的做法 , 实际是曲解了这一儒家的重要理念 。 遵循中庸之道的人 , 应该保持平和、不偏不倚的态度 , 但是遇到问题时也不能一味退让 , 特别是关乎原则的时候 , 更要敢于坚持立场 , 这才是儒家先贤所主张的“中庸”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