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矢之的,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就在武则天改元称制,雄心勃勃地要大展宏图、放手一搏时,江南又传来一个紧急的消息,一场由关陇大臣的后代发动的叛乱在扬州爆发 。 这也在武则天的意料之中,即使这一部分人不发生叛乱,迟早也会有另一拨人来生变 。 只是她没有想到发生在皇位交替的时机,一切来得这样突然 。

这个时候,李显下台、武则天临轩执政才不过半年,更换旗帜和改元、改官名只不过十几天 。

至于为什么这一场叛乱来得如此之快,后世有不同的说法 。 有人说是因为武氏家族的势力日益强大,唐宗室里人人自危,因为害怕武氏力量太盛以武代李,才发动的叛乱 。

怕武氏家族的力量有一天会变得太盛,取李唐而代之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后来确实也验证了这一担心 。 就在武则天顺风顺水地指点天下、把玩祥瑞的时候,她的侄子武承嗣又提出一个建议,希望武则天可以为先人建立武氏七庙,追封祖宗 。

知道,古人的光鰥门楣的心理要比现代人更加强烈,武则天当然欣然答应,她并不是一个甘心衣锦夜行的人 。


众矢之的,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众矢之的 , 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

虽然追封祖宗这件事武则天一人可以完全定下来,但是,她还想趁机进一步试探一下朝堂上群臣对这件事的反应 。 因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给自己的祖宗建立宗庙,武则天现在要给先人追封,肯定又要掀起一阵波澜了 。

果然,一向沉稳的老臣裴炎这个时候也站出来反对武则天的这一提议,他上谏太后道:“太后您现在母仪天下,应一切以大局为重,怎么能偏向自己的私事,当年吕后失去人心,就因为这样的事情,请太后定要引以为戒 。 ”

武则天没有想到裴炎会出来反对自己,但是已经打定的主意是不能变的,她双眼看着裴炎,神色颇为严厉地说道:“吕后是给活着的人封官赐权,我现在要追封的是死去的人,和她并不是一回事你不要再说了 。 ”

裴炎也上来了倔劲儿,他以为武则天还是会听自己的建议的,天真地力争道:“太后您现在是追封死去的人,但是说不定以后就会赐权于活着的人,这样的风气绝对不可以任凭它滋长!”武则天充满了不屑,只是淡淡地应付他一句:“你下殿去吧,此事我自有主张 。

没想到要听听大臣们的态度,竟然把一直以来颇为信任的裴炎给试了出来 。 既然要反对我、那就不是我的人了 。 从此裴炎在武则天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 裴炎说话都被当作了耳旁风,旁人谁还敢再出来反对武则天的追封计划 。

很快,武则天便下诏,追封武氏五代祖先全部为王,其妻全部追封为王妃,又把父亲武士追封为太常、魏定王,母亲杨氏追封为定王妃 。 不但如此,还在老家山西文水,建造了武氏五代祠堂 。


众矢之的,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众矢之的 , 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

司马光对于这一次事情的起因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记载:“武承嗣请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太后从之 。 裴炎谏口,‘太后母临天下,当时其公,不可私于所亲 。 独不见吕氏之败乎!对曰,‘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太后不从 。

对于武则天稳固自己的势力来说,当然武氏家族活着的人对她更重要 。 于是,她又把武氏子弟封以重要的官职,以示武家在朝中的显赫地位 。 而另一方面,武则大又打击了一些李氏子孙和一些个性很强的官员.并把废掉的皇帝李显幽禁在均州.后又幽禁到房州这一来,这些人当然不满,以至产生叛逆之心也 。 而且,这并不是朝一夕产生的情绪,武则天的专权让他们心里愤愤已久,尤其是一个女人这样的强势更让他们觉得有违常理 。 而这次叛乱,只是叛逆心理大暴发的一个导火索罢了 。

英国公李敬业.打起匡复李唐的旗号在扬州起兵,半个月的时间里就聚集了十余万人马,在当时轰动一时 。


众矢之的,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众矢之的 , 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

说起李敬业,其实还是名门之后 。 他的祖父就是高祖兴唐建国后的三代功臣李勣 。 说起李勣,他可以说是当年关陇集团中极少数支持武则天“废王立武”的一名老臣了,李勣很圆滑,他知道怎样明哲保身 。

所以在长孙无忌等人兴师动众地去反对武则天时,他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风口浪尖,所以后来武则天对他颇为善待 。 高宗封禅泰山时,他曾任封禅大使,据说后来途经他的故乡时,武则天还特意去看望了他寡居的姐姐,赐给衣裙若干 。 武则天和高宗都极为尊重这位国家功勋元老,他死

后下葬时,武则天曾亲自登上未央城楼,望着百官护送下的李勣灵枢大声恸哭 。 由此可见武则天对李勣的重视与尊敬 。

但是他的这个孙子李敬业和祖父完全不是一样的人 。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病逝,李敬业便继承了祖父的英国公之位 。 李敬业从小就被祖父看着习武,据说射艺过人 。 稍微长大一些后,就跟着李勣南征北战,见识了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场面 。 待李敬业成年之后,曾经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袭爵英国公 。 但是嗣圣元年(684年)初他却因为收受贿赂而被人告发,武则天听说后,将他从三品刺史贬做五品的柳州司马 。 他的弟弟李敬猷也受了牵连,连个六温品的小县令也没得做了,彻底成了一个平头百姓 。

身为功臣李勣的后代,如今却落得这步田地,兄弟两人很是不服气 。 同样在这个时候仕途不顺的还有几个人,那便是唐之奇、骆宾王和魏思温 。

魏思温本来是监察御史,因为犯法曾被一贬再贬,他本是一介文人,文人有的时候难免就心思重一些,他因为自己的境遇不如意颇为愤愤不平 。

骆宾王在小的时候就有神童之称,据说那首流传到现在的《咏鹅》诗是他七岁所作 。 后来与卢照邻、王勃、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在当时也是名噪一时的大才子,这时的他被贬为了临海丞 。

唐之奇原来是给事中,这时被降职做了括苍令,另外,还有“一门出过三秀才”的杜正伦的侄子—杜求仁被降职为黟县令 。

在扬州,这几个落餽的人就这样很巧合地聚集到了一起,所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几个空有一身才华而无处施展抱负的文土相见恨晚,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说着说着就激动了起来,都自认为不是平庸之辈,而眼下却落得如此地步,他们也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去赴任 。 去吧,不甘;不去吧,恐怕又有更大的祸事在后面等着 。

左右是一个不如意,不如放手一搏 。 大家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造反 。

但是不能就这样名不正言不顺地行动,历史上每一次造反之前,人们都会为自己找个名号 。 李敬业他们知道,现在武则天主揽朝政,对李氏皇族成员大加打压,一时闹得人心惶惶 。 如果这个时候打出匡复唐室的名号,振臂一呼,一定会应者云集 。

但是发兵的话只靠这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拉拢更多的人一起来参加 。 这时魏思温想起了他在京城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就是当朝监察御史薛仲璋,于是魏思温拉来他一起入伙 。 薛仲璋平日里乜对武则天很是不满,只是一直隐忍作罢,这一次的行动正合他的心意 。

薛仲璋并不出名,出名的是他的舅—一裴炎 。

之前因为武则天追封武氏先人的事情,裴炎在太后那里的印象已经大打折扣了 。 不巧,就在这个时候,洛阳城里又流传起一首童谣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 如果把这首童谣拆开看,很是惊人一片火,两片火,这明明就是一个“炎”字,而“绯衣小儿”则是一个“裴字”,还当殿坐,这明明是皇帝的象征 。 一传十,十传白,这首童谣就传开了 。 当然了,一定是有人在后面

操纵 。 李敬业想拉拢裴炎一起行动,但是裴炎毕竟不是一个意气用事的热血青年了,他也明白双方的力量如何,如果起兵成功便罢,若不成功,这是必死无疑的一条路,所以裴炎并没有答应入伙 。

因为起兵打着匡复唐室的口号,似乎还少了些什么,李敬业知道李贤已经死了,但是他觉得这正是一个做文章的好机会,于是找来一个长得和李贤很像的人,对外称李贤并没有死,武则天应该还政于李贤 。


众矢之的,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众矢之的 , 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

一切进行得很顺利现在只差一篇檄文了 。 这时轮到骆宾王一展文采的时候了,他挥手而出一篇洋洋洒洒的《讨武氏檄》 。 这一篇文章写出来实在不得了,连后来的武则天看了都对骆宾王的文采赞不绝口 。 她曾问身边的大臣这是谁写的,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武则天颇为感慨直叹如此才子不被朝廷重用实在是宰相的失职!


众矢之的,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众矢之的 , 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

这篇檄文骈四俪六,义正词严,字如珠玑,慷慨有声,一时间人们争相传看奔走相告 。

这起兵的火势已经燃烧了起来 。 看着这突然到来的叛乱,武则天不能不说也是有一些担心的,毕竟这是她第一次独自面对这种乱局 。


众矢之的,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众矢之的 , 明枪暗箭四面楚歌// //

但内心强大的武则天还是很快地让自己镇定了下来,她要彻底打败这些叛军 。 她首先做的,是收回了李敬业的李姓,改回姓徐 。

其实徐姓才是李敬业的本姓,因为太宗皇帝当年褒奖李勣的战功,才赐姓李 。 现在武则天见李敬业起兵谋反,那就是明摆着和朝廷作对,不再配姓李

有人会间,只是一个姓氏的问题,有这么严重么 。 但是如果再一想就会发现,一个姓徐的人打着匡复李唐的名号,似乎就有点不大名正言顺了 。 这正是武则天的厉害之处 。

开始,徐敬业的兵马颇有一鼓作气的架势,一路朝关中挺进,到了润州的时候,正赶上那里的太守是他的叔父李思文,徐敬业曾经想拉他一起加入进来的,但是被李思文拒绝过 。 这时两个人狭路相逢,李思文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 。 徐做业虽然因为他是自己的叔父而没有杀他,但是却把李思文嘲笑了一番,骂他是武则天的走狗,而把他改名为武思文 。

武则天这时也做出了应对的措施,她命李孝逸为左玉钤卫大将军、扬州道行军大总管,左金吾卫大将军李知十为副手,带大军前去讨伐徐敬业 。 但是武则天也知道李孝逸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带兵打仗的将领,之所以让他做主帅,也是出于名正言顺的考虑,因为李孝逸是大唐宗室远亲,现在派他来讨伐徐敬业,当然徐敬业匡复李唐的旗号就又一次被驳了 。

但是武则天也知道靠着李孝逸是不可能胜利的,她很清楚这个人不是打仗的料.所以又特意派了御史魏元忠负责监军 。 而现在徐敬业这一方其实也不怎么样 。 虽然是将门之子,自己也有一些本领,但是带兵打仗却并不是徐敬业的强项 。 他曾把大家召集到起商量对策,魏思温向他建议说,应该以匡复唐宰为口号,带兵一鼓作气直捣洛阳,那么天下人都知道你的目的是帮助李贤夺回江山,肯定会四处响应你的 。 但是薛仲璋不同意魏思温的看法,他认为应先退守金

陵,然后再慢慢地向北发展 。 他说:“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是以为固,不如先取常、润,为定霸之基 。 然后北向以图中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 。

这无疑是一个温温吞吞的战略,魏思温听了很不以为然,对他们说:“山东豪杰麦饭为粮,伸锄为兵,以俟南军之至 。 不乘此势而立大功,乃更蓄缩自谋巢穴,远近闻之,其谁不解体!”

本来魏思温的建议非常有道理,如果先取金陵,那天下人都知道你并不是真想匡复大唐,是另有图谋了,可是徐敬业并没有采纳魏思温的意见,而是听了薛仲璋的建议于是,徐敬业下令让唐之奇守江都,徐敬猷在淮阴驻军,韦超屯兵都梁山,自己则率领人马取润州(今江苏镇江) 。

魏思温失望透顶,他知道如果按这样进行下去,起兵必败尢疑,可是徐敬业又听不进自己的建议 。 只能独自叹息:“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准,收山东之众而取洛阳,败在眼中矣!

果然如魏思温所料.徐敬业兵败的日期不远了 。 临近冬天,武则天派左鹰杨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统领大军增援李孝逸 。 李孝逸听取了魏元忠的意见,先引兵进攻韦超,韦超被打得措手不及,乘夜逃去 。 接下来,唐军又进攻淮阴的徐敬猷,徐敬猷也大败 。 接下来,到了进攻徐敬业的时侯了 。

徐敬业凭借护城河的优势抵抗唐军 。 唐军的将领苏孝祥有一大趁黑夜,率领着五千人马对徐敬业突然发起袭击,战势甚为惨烈,不但叛军死战,而且苏孝祥也战死,兵士死者过半 。

战争进行得很是紧张,双方有胜有败,李孝逸这个时候犹豫起来,想退守石梁 。 魏元忠等对他劝道:“现在正是顺风,芦苇干枯,用火攻有利,这个时侯决不能退却!

徐敬业这一边的官兵更是疲惫不堪,眼看着唐军越来越多,自己也渐渐地失了底气和斗志 。

李孝逸最后还是听从了魏元忠用火攻的计划,趁着风向有利于自已放火烧敌,徐敬业果然败得一塌糊涂,被唐军杀死七千多人,掉进水里淹死的史是不计其数 。

很明显,如今天时地利已经离自己远去了,徐敬业不得已,只得带着手下进入江都城,把一家老小接出来奔去润州,打算在那里从海上逃走 。

人倒霉起来真是喝凉水都塞牙,就在徐敬业逃到海陵界时,刮起了一阵大风,这样,渡海也渡不成了 。 他手下有一个叫王那相的见大势已去,便杀死徐敬业、徐敬猷兄弟,把他们的首级献绐了唐军 。 紧接着,唐之奇、魏思温等人也被一一活捉 。

就这样,徐敬业的叛乱轰轰烈烈地开始,最后凄凄惨惨地结束,这前前后后加一起竟然还不到四个月 。

接下来,武则天便要清算余账了,徐敬业的叛乱毁了他祖父一生的积累.徐氏宗族惨遭清洗,连李勣自己死了都未能幸免,被武则天追削了封号,甚至还掘墓砍棺 。 这宗族当中唯一幸免的就是那个被徐敬业改了姓氏的徐思文.他不仅没有受到牵连,而且还被武则天提升为司仆少卿 。 武则天对他说:“徐敬业把你改姓武,今天就赐你姓武了!

李勣作为大唐开国功臣,三朝元老,功勋赫赫,最后却因为孙子徐敬业的叛乱而殃及全族,一世的家业毁于一日,只有儿子李思文一脉余存,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

之前反对武则天追封武氏先人的裴炎,这一次又成了叛军统领的舅舅,很快武则天便找了个理由把他杀了,家财没收,亲戚也都被流放远方 。

但是推究起徐敬业反唐的原因,却并不是裴炎所说的武则天的行为近似吕后而导致的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有过简洁的概括:“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憝厔(音 zhou zhi,县名,在陕西省)令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县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括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 。 求仁,正伦之侄也 。 整厔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 。 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恕望,仍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 。

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并没有讲徐敬业的起兵是正义之师,而是ˉ群犯有过错的朝廷命官兴起的报复行动,是因为个人原因而对朝廷不满.假公济私地打着匡复唐室的名号作乱 。

历史的孰是孰非,还真的让人难以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