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决定国共生死命运的大决战 。 上次说到杜聿明“收复山东”计划胎死腹中 , 白崇禧拒绝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部国军 。 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说 。 南京国防部第三厅负责制定作战方案 , 厅长郭汝瑰主张集结重兵防御徐州及其附近地区;副厅长许朗轩提出放弃徐州 , 直接退到淮河防守 。 “徐蚌会战”后来实际上是按照郭汝瑰的设想打的 , 那么问题来了 , 许朗轩的退守淮河方案为什么没有通过呢?

许朗轩:“不如退守淮河 , 先求稳住阵脚”

白崇禧一走了之 , 国防部只好集思广议 , 重新拟定“徐蚌会战计划” , 当时普遍赞同“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方针 , 但对“守淮”形成两种不同方案:第一案 , 徐州“剿总”除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据点外 , 将所有陇海铁路上的城市放弃 , 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间津浦铁路两侧地区 , 作攻势防御 , 与解放军决战;第二案 , 退守淮河南岸 , 凭河川防御 , 待解放军攻击顿挫时 , 机动转移攻势 , 击破解放军 。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 ,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示意图

国防部第三厅主管作战业务 , 厅长郭汝瑰极力主张第一案 , “目前共军刘伯承部由豫西东窜 , 而共军陈毅部 , 亦将由兖州、临沂南下 , 经判断 , 这两股共军企图分进合击 , 一举攻占我徐州战略要地 , 进而威胁京畿 , 直逼江南 。 徐州剿总原来部署在陇海路沿线之各兵团 , 因为战线过长 , 首尾不易呼应 , 态势殊为不利 。 应该迅速缩短战线 , 主动放弃若干据点 , 立即命令各兵团向徐州及其附近地区集中 , 加强原有既设阵地工事 , 采取攻势防御 , 并准备与共军进行决战 。 若能击灭共军主力 , 守得住徐州 , 即可保卫首都南京安全 , 振奋全国民心士气” 。

副厅长许朗轩的见解与郭汝瑰完全相反 , 建议实行第二案 , “立即放弃徐蚌 , 将主力兵团撤守淮河 , 巩固首都安全 , 并相机出击 , 歼灭敌人” 。 许朗轩的立案同样有理有据:“东北战事失利 , 华北渐趋紧张 , 中原地区亦动荡不安 , 国军连年征战 , 兵员损耗甚多 , 战力大为削弱 , 亟待整补充实 。 此时此地 , 我们要主动寻求与共军决战 , 并不适宜 。 不如退守淮河 , 先求稳住阵脚 , 加以整顿补充 , 逐渐增强战力 , 激励民心士气 , 再兴攻势不迟 。 ”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 ,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

1953年 , 蒋介石与许朗轩合影

许朗轩还从地形、补给角度指出厉害关系 , “徐州乃四战之地 , 易攻难收 , 虽有既设阵地工事 , 但要四面防守 , 备多力分 。 退守淮河 , 地形易守难攻 , 前有河道天险 , 后有山峦重叠 , 右边是湖沼地带 , 可以节约防守兵力 , 左边则与华中剿总联成一气 , 易于相互支援 。 再说徐州距离南京甚远 , 补给线太长 , 虽有铁路、公路可通 , 但证诸共军破坏交通之惯技 , 如一旦战事爆发 , 我方铁路、公路 , 极有可能被共军截断” 。

“依你之见 , 假如刘伯承部急速东窜 , 向我军发动攻击 , 你怎么处置?”郭汝瑰马上起立反驳 。 许朗轩不慌不忙 , “国防部可速令华中剿总 , 使用其所属黄维兵团 , 对刘部进行有效阻击牵制 , 必可使其无法东进” 。 郭汝瑰再问:“陈毅如果南下攻击我军 , 你又怎么对付?”许朗轩显然有备而来 , “那正是我所期待的!我们可以实行钓鱼战法 , 即在我军主力兵团撤守淮河时 , 先留置一个坚强的军 , 选择一个最适宜坚守的据点 , 诱惑陈毅来攻 , 俟其攻势告一顿挫时 , 我即以强大的机动兵力 , 从外线包围击灭之” 。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 ,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

许朗轩 , 1909年出生于湖北沔阳

厅长、副厅长针锋相对 , 何应钦、顾祝同都不表示任何意见 , 蒋介石很谨慎 , “我暂时不作裁决 , 散会后 , 你们马上将这两个方案送到徐州剿总 , 与战地各兵团司令官商量研究后 , 再作决定” 。

收拾行装 , 准备出发机场之际 , 郭汝瑰突然走到许朗轩跟前:“你去徐州干什么?把你的方案给我带去 , 你在厅里留守 。 ”许朗轩后来回忆说:“我这时只有服从 , 不过我在交出方案之前 , 特地在其重要部分 , 打了一个折叠的记号 。 徐州研讨作战方案的经过情形 , 我不得而知 , 结果是我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 郭汝瑰回到厅里 , 将原方案还给我 , 我打开一看 , 那个折叠的记号 , 仍然完好如初 。 ”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 ,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

晚年郭汝瑰

许朗轩若有所指 , 其实属于后见之明 , 结合史实 , “记号”只能说明图上作业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 而非不加讨论 。 彼时 , 许朗轩怎么也不会想到 , 深受蒋介石、顾祝同信任的郭汝瑰 , 早年曾是中共党员 , 抗战期间已与中共高层恢复、建立联系 , 他机警潜伏 , 多谋善算 , 将大量最高机密转交中共 , 正在暗中加速国民党的军事失败 。

顾祝同:“你讲得好!时间来不及啊”

蒋介石难下决心 , 又想起了杜聿明 , 指派许朗轩带着第二方案和亲笔信前往辽西葫芦岛 , “如果吾弟同意这一案 , 请即到蚌埠指挥” 。

杜聿明基本上同意主力集中蚌埠附近与解放军决战 , 但觉得计划过于笼统 , 即对许朗轩说:“各兵团任务行动必须明确规定 , 分路同时撤退 , 行动必须迅速 , 否则有被共军发现 , 各个击破的危险 。 ”至于个人何去何从 , 杜聿明复信蒋介石 , “须待葫芦岛部队撤退完毕后再去蚌埠 , 徐蚌会战部署 , 请刘峙总司令指挥” 。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 ,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

蒋介石与杜聿明

以情况紧急程度来说 , 徐蚌会战的准备工作远重于葫芦岛撤退 , 杜聿明为什么推卸呢?“我怕背放弃徐州之罪名 , 受到国民党舆论的指责 , 预计葫芦岛撤退完毕 , 徐州附近的国军亦可以撤到淮海附近 , 然后我再到蚌埠去指挥” 。

徐州作为战略要地 , 成败得失牵动全局 , 徐州“剿总”那些兵团司令官们又何尝不是意见纷纷 。 11月5日 , 顾祝同、郭汝瑰与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等商讨究竟是“守徐”还是“守淮” , 孙元良、李弥倾向许朗轩的第二案 , “开封、洛阳、济南均为共军所有 , 徐州是一个突出孤点 , 不如退守淮、蚌 , 补给线短” 。 邱清泉、黄百韬的看法则不然 , 邱说:“徐州既设阵地 , 又有储备粮弹 , 乃兵家必争之地 。 既为我所有 , 又何必撤退呢?我们有铁道、公路 , 并有空运 , 补给方面何难之有 。 徐州我们不仅要守 , 而且要以此为基点夺回失地 。 ”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 ,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

电影《淮海战役》中的邱清泉形象

顾、郭连夜返回南京 , 蒋介石权衡再三 , 终于还是选择第一案 。 郭汝瑰晚年回忆前尘往事 , 有些刻意回避自己在中间发挥的主导作用:“顾祝同的如意算盘是以为用少数兵力固守徐州 , 可以使解放军不能有效利用陇海铁路东西调动军队 。 且主力控制于徐州、蚌埠之间 , 则当解放军向徐州进攻 , 沿平汉铁路或经苏北地区南下时 , 均可集中五个兵团寻求决战 , 在解放军未能击破其主力以前 , 便可保持淮北 , 因此也守住了长江 。 ”

然而 , 从10月15日到11月初 , 南京的举棋不定浪费了太多时间 , 徐州“剿总”未及调整态势 , 华东解放军已于11月6日发动淮海战役 。 8日 , 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宣布起义 , 解放军乘势大举南下 , 黄百韬兵团很快陷入重重包围 。

“为什么决定将主力撤到蚌埠附近 , 而到今天仍未实行?”杜聿明细思极恐 , 奉命回到南京 。 9日晚上 , 顾祝同正与刘峙通话:“叫黄百韬在碾庄圩待命 , 等明天下午后官邸会报决定后再通知你 。 光亭在这里 , 你同他讲话吗?”杜聿明接过听筒 , 刘峙已经方寸大乱 , “光亭!你快点来吧 , 我们等着你!”顾祝同也是迭连叫苦 , “何、张叛变 , 我今天整日忙于把李弥兵团的部队调回徐州巩固防务 , 并令邱清泉兵团且战且退 , 向徐州集中” 。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生死决战:此人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 ,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采纳?// //

顾祝同

杜聿明不解心头疑问:“为什么徐州附近我军主力不照徐蚌会战计划及早撤退到蚌埠呢?”顾祝同有些来气 , “你讲得好!时间来不及啊!李延年第6兵团未撤退回来 , 共军就发动攻势了” 。

翌日 , 官邸会报照常举行 , 郭汝瑰提出“以内线作战原则 , 先将运河西岸徐州以东之共军击灭 , 以解黄兵团之围” 。 蒋介石应声附和:“一定要解黄百韬的围!”杜聿明心中忐忑不安 , “蒋介石、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的摆布 , 才造成这种糟糕的局面 , 我想质问郭为什么不照原定计划把主力撤到蚌埠附近 , 但见顾等人都同意郭的报告 , 觉得争亦无益” 。 只好表示“敌情和各兵团的实际情况我都不了解 , 到徐州后 , 向刘峙总司令请示 , 看如何可以抽调部队解黄百韬之围” 。 蒋介石连说:“好!好!我已替你准备好飞机 , 你今晚就走 。 ”

这一走 , 杜聿明等于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 正是国军高层的摇摆不定 , 迟疑不决 , 最终导致攸关“党国”进退存亡的“徐蚌会战” , 完全沦为态势极其不利的被动应战 , 焉能不败!从此 , 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武汉等地暴露无遗 , 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文史委编:《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 , 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

2、刘峙:《我的回忆》 , 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

3、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 , 台北“国史馆”2015年版 。

4、《郭汝瑰回忆录》 ,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

5、许承玺:《帷幄长才:许朗轩》 , 台北 ,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