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空调,人们是如何三伏天避暑?浅谈古人避暑智慧

一到夏季最炎热的一段时间 , 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出上一身的汗水 。 所以不少人就决定窝在家中享受着空调给予自己的凉意 。 可是 , 不少人就想知道 , 古时候空调并没有发明 , 那炎热的夏季 , 他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古代没空调,人们是如何三伏天避暑?浅谈古人避暑智慧

古代没空调 , 人们是如何三伏天避暑?浅谈古人避暑智慧// //

一、古代什么时候最热?

说到夏季最炎热的时刻 , 就不得不说三伏 。 三伏一般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 其中的“伏”的意思是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 而“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 , 其出现的时间段大概是在每年的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 根据我国阴历(农历)气候的规律 , 前人早有了对三伏时间的规定 , 具体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 ,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 ,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 , 每伏的时间为十天 , 总共三十天 。 ”而有的年份“中伏”的时间会延长 , 为二十天 , 因而共有四十天 。 而像《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的记载就是四十天的三伏:若为阳历公元2005年 , 阴历乙酉(鸡)年 。 “三伏”的时间段则是:7月15日 , 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8月14日 , 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 。 但之前的只是特殊情况 , 在一般年份 , 每伏只有十天 , 三伏共三十天 。

那三伏天的时间段是怎么确定的呢?“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 即是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就是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 , 到第四个庚日时为中伏 , 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 合起来称为三伏 。

正如俗话所说“热在三伏” , 按照我国传统历法 , “三伏天”正好处于夏季常年比较热的时间段 。 并且一般情况下 , “三伏天”中的“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 当然 , 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是十分的合理 , 并不一定与当年气象实际联系结合 , 因而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 , 甚至也不一定出现在“三伏” 。 所以说 , 三伏天是全年最为热的一个时间段 , 但极端高温不一定会出现在三伏天 。


古代没空调,人们是如何三伏天避暑?浅谈古人避暑智慧

古代没空调 , 人们是如何三伏天避暑?浅谈古人避暑智慧// //

二、西瓜——古代消暑神器

在炎热的夏天 , 吃什么最消暑?许多人的回答肯定是冰镇西瓜 。 那古代的人民消暑利器也是西瓜吗?

古时候的科技并不发达 , 消暑的方法并不多 , 因而吃水果降暑是一个极佳的方法 。 而谈到消暑水果 , 自然就少不了西瓜 。 而历代文人也是留下了许多对西瓜的赞美之作 , 如宋代曾丰写的《值侯修学趣儒人稍急因遗莲花莲实西瓜于吾宗》 , 其中就有对西瓜的清凉进行描述:“绀色毬儿让水晶 , 味甘如蜜冷如冰 。 香风飘满葵丘戍 , 散与鸮林解郁蒸 。 ”

而我国也是被认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 , 可是关于西瓜的由来 , 却众说纷纭 。 大多数人认为西瓜由西域传入中原 。 其中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就在其作《家政全书》中指出 , 西瓜“种出西域” , 并由此得名 。

而回顾历史 , “西瓜”一词最早出现在五代胡峤所著的《陷虏记》 。 由于胡峤当时作为宣武军节度使 , 与萧翰掌书记同入契丹 , 萧翰因被告谋反而惨遭杀 , 胡峤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契丹扣押了七年 。 而《陷虏记》就是记述了他在契丹七年间的所见所闻 , 其中就有对西瓜进行描述:“遂入平川 , 多草木 , 始食西瓜 。 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 , 以牛粪覆棚而种 , 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 ”因此 , 胡峤不仅吃上了西瓜 , 而且还知晓了契丹西瓜的由来是“契丹破回纥得此种” , 而他书中所说的“牛粪覆棚”技术 , 至今还为内蒙古东北部瓜农所沿用 。

回到明代 , 古人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为寒瓜 。 而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作瓜蒂言于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 , 可藏至春音 , 即此也 。 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 , 但无西瓜之名 , 未遍中国尔 。 ”最后 , 在旧北京时 , 先上市的西瓜被称为“水瓜” , 而后上市的西瓜又为“寒瓜”;现在访问一些老农 , 也说到西瓜确有“寒瓜”之称 。


古代没空调,人们是如何三伏天避暑?浅谈古人避暑智慧

古代没空调 , 人们是如何三伏天避暑?浅谈古人避暑智慧// //

三、冰鉴——古代的冰箱

那古时候除了通过吃西瓜来降暑之外 , 还有其他方法吗?答案肯定是有的 , 不过可能大家都不会对此有所了解 , 因为这是一种不叫奇特的器物 , 其名为冰鉴 , 被誉为是中国古代的“冰箱” 。

冰鉴是古代暑天用于盛装冰与置食物于其中的一种容器 。 冰鉴箱体的两侧设计有提环 , 并且其顶上有盖板 , 上开两个钱孔 , 既作为抠手 , 又是冷气向外散发的出口 。

而冰鉴的具体结构是:鉴身的四面和四棱上 , 共有八个拱曲的龙形耳钮 , 钮尾均有小龙缠绕 , 又有两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 。 外观新颖别致 , 奇特精美 。 四足兽、八龙耳 , 八接檐 , 蟠螭纹、勾连云纹 , 使得冰鉴的外形异常精美 。 其上置长柄铜勺 。 铸造技艺十分的精湛 , 失蜡、镶嵌、镂雕、浮雕样样俱全 。 其里面是双层的方形器皿 , 中有方壶 , 上有镂孔盖 , 鉴、壶之间可放置冰 。

在古书《吴越春秋》中就曾对冰鉴进行记载:“勾践之出游也 , 休息食宿于冰厨 。 ”其中所说的“冰厨” , 便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房子 , 也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 。 其设计奇巧、铸造精工 , 可见其使用者的地位必定很高 。

最后 , 认识冰鉴要注意两点 。

第一 , 它是复合器物 , 不是单单的一件器物 , 而是两件器物 , 而且并不是把两件简单地搁一块 , 而是套合组装在一起 。 当大家把这两件器物拆开来 , 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鉴的底部有三个卡子 , 相对应的 , 缶的圈足也有三个方孔 , 因而可以用作固定 。 所以说它是既有鉴 , 也有缶 , 称鉴称缶 , 都是不对的 , 因而曾侯乙墓的报告就叫“鉴缶” 。

第二 , 它虽然被誉为“冰箱” , 但并不是食物箱 , 也不是装谷类食物 , 更不是装肉类食物 , 而是用来冰酒的 。 其中酒是装在缶里 , 鉴里装的就是冰 , 这样就起到冰酒消暑的作用 。


古代没空调,人们是如何三伏天避暑?浅谈古人避暑智慧

古代没空调 , 人们是如何三伏天避暑?浅谈古人避暑智慧// //

四、总结

除此之外 , 某些地位比较高的古人还有专门的避暑山庄 , 一到炎热之时 , 便带上亲朋好友到自己的避暑山庄游玩 , 享受这夏日之下的凉意 。 然而 , 相对贫困的古人 , 只能是通过吃一些能够降暑的水果与食物 , 以及尽量避免在炎热的天气下过度的劳动来度过夏季的炎热 。 还有 , 古时候的避暑之物还有竹夫人 , 其实质是竹制的抱枕 , 以便于晚上可以带着凉意入睡 。

最后 , 古时候的人民并不是都能够在暑季安然地度过 , 不少贫困的家庭就会因为过热的天气而丧失了生命 , 而前文所说到的古代“冰箱” , 也不过是古时候一些地位比较高的人群所使用的器物 , 不少穷苦之人不要说使用 , 甚至应该连见都没有见过 。

因此 , 对于普通人来说 , 在酷热的夏季里 , 吃上清凉的西瓜已经是最好的福利 。 而且古时候 , 也经常发生极端的天气 , 酷热加上持续的干旱 , 使得农作物毁坏 , 这时普通百姓能够安然度过暑季已经算是一种幸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