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冠男:煎饼熬子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明冠男:煎饼熬子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 , 是从过往岁月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遗存 。 一个煎饼鏊子 , 外表虽然普通 , 但因为从它身上反出的精神 , 它 , 变得并不平凡 。

在几十年前的密云县张家坟村有一位英雄母亲 , 那是一位看上去很普通的中国妇女 , 但在自己的国家即将要消失时 , 为了革命事业 , 竟先后将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 。 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可以不夸张的说 , 她是将她最宝贵的东西奉献给了国家 。

她 , 就是被当地人民誉为“当代佘太君”的邓玉兰 。

当她得知自己的亲人都为国捐躯时 , 邓玉芬没有退缩和妥协 , 而是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治八路军干部.战士和伤病员 。 因为当时抗战时期条件非常艰苦 , 邓玉兰省吃俭用 , 将节省下来的粮食都用煎饼鏊子制成干粮 , 这种煎饼熬子在当地也称为米黄钵钵 。 这种炊具制作出来的煎饼很厚实 , 算是当时粗粮细作的一种 , 邓玉兰用煎饼鏊子做就是为了让八路军伤病员能多吃点儿 , 好让他们早日养好伤 , 重上战场多杀敌人 。 可以说这个为战士们做了无数干粮的煎饼鏊子 , 是一个伟大人物的见证 , 一个艰难历史的见证 , 更是一个在抗战胜利背后艰辛的见证!

这个煎饼熬子现在收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 现在的它 , 已然看不出原先的模样 , 只是两个黑溜溜的铁片 。 但不知为什么 , 看着它 , 我内心涌上来数不尽的情感 。 我 , 好像已是那个时代的人 。

我静静地站在一个简陋的屋子中 , 看见一个身着满是补丁的妇人 , 将手上整理好的包裹 , 郑重的放在了面前四个男人的手中 , 那些包裹很扁 , 能看出里面并没有什么东西 , 但能看出来这个包裹是妇人对他们的精神寄托 。

画面一转 , 那个妇人抱头痛哭的坐在了炕上 , 原来她的四个亲人已经战死沙场 , 现在的她已经无依无靠 , 失落的她仿佛已经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 但不大一会儿 , 她停止哭泣 , 两只手慢慢攒起 , 她的眼神反现出一个坚毅的目光 。

“快来 , 快来 , 吃热乎的啊 , 多吃点儿 , 养好伤 , 好上战场 , 多杀日本鬼子哩 。 ”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 , 一个手拿煎饼鏊子的妇人从简陋的屋子里走了出来 , 将手中煎饼鏊子里 , 刚做出来的食物 , 都倒进了院子里坐着的八路军伤病员们的碗里 。 一位胳膊、头都缠着绷带 , 看着年龄不大的士兵说:“大娘 , 真谢谢您 , 不用都给我们您自己留着点 。 ”虽然这位士兵的样子有些狼狈 , 但从他脸上那纯真的笑容和眼中散发出的光芒 , 我好像感受到了这世间最真挚的感情 。 这位夫人满面笑容 , 嘴上说着:“不用 , 不用 , 我家里还有哩 。 ”可在这抗战时期 , 普通人家家里哪有那么多粮食 , 大家都心知不肚明 , 但也不点破 , 只是默默流着泪 , 奋力吃着碗里的东西 , 仿佛这样才能表达他们想要快点养好伤 , 早日登上战场的决心 。

几日过去 , 在妇人家里借住的几位伤病员 , 马上就要离开了 , 妇人准备为他们做最后一顿饭 , 可当大娘从灶台屋中出来 , 想要商量做什么菜时 , 院中的伤病员们已经无了踪迹 , 妇人赶紧跑到门口 , 只见几个相互搀扶的身影 , 正在渐行渐远 , 妇人挥着手 , 喊道:“最后一顿饭了 , 你们也要吃完再走啊!”那几个身影回头 , 摆着手 , 说着再见……画面到这里已经结束 , 我心中澎湃出许多情感 , 我们 , 应该感谢 , 感谢前辈们为我们创造的、来之不易的生活 。 因为在几十年前 , 贪婪的侵略者曾来到中国 。 在那时 , 无数的革命烈士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抱出了地狱 , 为了祖国的成长 , 无数人前仆后继 , 呕心沥血 , 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把祖国母亲送上了幸福大道 , 用拳拳赤子之心 , 抹去了祖国母亲凄苦的眼泪 , 换来了她幸福的微笑……

现在的我只是一名学生 , 有着满腔热血 , 我认为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 , 从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 做大事是爱国 , 做小事 , 同样也是爱国 , 因为我们现在只能做小事事情虽小 , 但只要有意义 , 那就是爱国的一种体现 。 古人云:“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河” 。 只有一件件小事做好 , 将来才能做好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