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戈贤:永不褪色的唐三彩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孙戈贤:永不褪色的唐三彩

上了初一 , 我才接触到历史知识 , 在初一中 , 我记得老师有一次讲的唐三彩 , 是我国国宝 , 出自于古都洛阳 , 是郑州人最拿手的手艺 , 我就特别感兴趣 , 因为我喜欢做手工 , 我觉得那很精细 , 需要耐心和技巧 。 只不过那只是书中的消息 , 我并没有真正见过 , 所以我一直有一颗好奇的心 , 直到我们第一次去国家博物馆 , 我才有了不同的想法 , 解开了我好奇的心 。

唐三彩也称陶马 , 有黑黄绿三种颜色 , 只见它们有一个头 , 一双黑黑的小眼睛和一只小嘴 。 背上有一条凹凸不平的布 , 都是绿茵茵的 。 在那强壮有力的四肢后 , 还摆着一条似鞭子的小尾巴 。 唐三彩的造型也很奇特 。 有的好像用了活动发条 , 好像在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有的似乎采用了魔术玩具的机构 , 看上去像一匹正在草原上奔腾的骏马 。

唐三彩 , 是从唐墓挖掘出来的陶器之泛称 , 后来学者视为一种陶瓷分类上的术语 。 唐三彩并非专指那三种色彩而言 。 在唐墓中所挖掘出来的各类陶俑、陶像 , 以及其他陶器上 , 有的只有单彩 , 或者二彩 , 有甚多的器物 , 却具有较复杂的多彩颜色 。 一般而言 , 除了胎体的白地之外 , 铅黄、绿、青三彩最为普遍 , 在三彩的调配技法上 , 也最富艺术的韵味 。 唐三彩的器皿较少 , 而小马、小家畜、小家禽数量较多 , 均具丰美的艺术意匠 。

批唐代墓葬 , 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 。 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 。 尤其是三彩骆驼 , 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 , 仰首嘶鸣 , 那赤髯碧眼的骆俑 , 身穿窄袖衫 , 头戴翻檐帽 , 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 , 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景象 。

这些出土的大量唐三彩 , 引起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和赞赏 。 之后 , 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 , 数量之多、质量之美 , 令人惊叹 。 出土地区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北的邙山 , 市南的关林、龙门和市西的谷水一带 , 其中洛阳市内出土唐三彩的地点就多达20处以上 , 所出三彩数量至少500件之多 。 洛阳出土的唐三彩系本地烧造 , 一则因为洛阳市北的邙山就有生产唐三彩的原料———白色高岭土 , 二则因为距离洛阳不远的巩义市大、小黄冶村发现了烧制唐三彩器的窑址 , 经1976年以来进行的多次调查和考古发掘 , 发现了丰富的窑具、模具和三彩器等 , 充分证明了唐代陶器烧造技术方面的先导地位 。

据说唐三彩还有个故事 。 1976年 , 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 , 工作人员在洛阳附近的巩县大、小黄冶村见到了一条有着两个名字的小河 。 在上游的白冶河畔 , 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发现了白色陶瓷 , 那么下游的黄冶河畔会发现什么呢?学者们向被称为“黄冶河”的下游进发 。 荒凉的河畔几乎没有道路 , 学者们细细地搜寻着 。 一块彩色陶片映入眼帘 , 刹时间 , 活跃的人群安静了下来 。 古窑址终于出现在了“黄冶河”畔 。 随着发掘的深入 , 人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 , 因为在这一座座古窑里 , 存留最多的竟然是唐三彩的陶片 。 几十年的期盼终于有了结果 , 唐三彩的窑址找到了 , “黄冶河”就是烧制彩陶的地方 。

唐三彩还有很多故事和历史 , 我也会继续学习 , 这次去国家博物馆 , 给我带来了很大收获 , 我也真正的体会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 和唐三彩的寓意 , 它见证了历史也体现了它的独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