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列宁全集》中有这样的描写:苏波战争结束后 , 列宁发表了这样的讲话:“这(指苏波战争)绝不表明我们已经完全失败 , 相反 , 这恰恰证明了波兰无法战胜我们 , 而我们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不难战胜苏联 。 我军向华沙的挺进对西欧和整个世界形势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从而打乱了互相争斗着的国内外政治力量原有的对比关系……我们还占领着他们上百俄里的地区 , 这能让我们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好准备 。 ”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 , 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

苏军在这场战争后期的窘境不用多做赘述 , 熟悉历史的朋友大概比较清楚 , 用“惨胜”这样的词来形容 , 都算是比较给面子了 。 按照苏维埃高层最初的设想 ,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 , 苏军应当一举挺进华沙 , 趁着德国处于“魏玛共和国”这样罕见的历史低谷期 , 将无产阶级革命输入到德国 , 借助其欧洲地缘中心的“地利” , 将红旗插满欧洲 。 不幸的是 , 一度占据压倒性优势的苏军最后却连计划的第一步都没实现 。 然而列宁在战后的这番话信息量却相当大 , 首先 , 他似乎并不认为这场战争是一场失败 , “惨胜”无论再惨 , 最起码也是场胜利;其次 , 当时的苏俄似乎也并不认为这就是结束 , 反而是一场持久对峙的开始 。

当然了 , 客观地说 , 这番言论多少有点“死鸭子嘴硬”的意思 , 但列宁的观点却能代表当时苏俄高层大部分领导人的看法 。 1920年7月11日 , 斯大林在谈及苏波战争时也说:“我们在各条反波战线上的胜利是确定无疑的了 , 确定无疑的还有一点 , 那就是这些胜利必将扩展下去 。 ”(《真理报》)而在他们眼中 , 波兰就是“帝国主义”架在自己家门口的桥头堡 , 而苏俄必须要“在帝国主义还几乎没有来得及将自己散架的车辆重新组装起来的时候”对其发起“致命性进攻” 。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 , 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

啰嗦了一堆 , 罗列了这么多的资料 , 这场战争被赋予的政治意味便不言而喻了 。 当一场战争承担得太多时 , 它便不再纯粹了 , 甚至会因政客们的插手而变得畸形 。 苏波战争便是一个这样的典型 , 许多人将此役的失败归咎于当时苏军的不成熟 , 实际上 , 我们应当了解一下政治对苏军军事行动的破坏 。

在进入正题前 , 咱们不妨先看看1919年的苏联占据着怎样的“天时”与“人和” 。

首先 , 当时的德国是偏“红色”的 , 作为两位伟大导师的老家 , 德国工人组织已经把各种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具有一定军事实力的近邻不想趟这趟浑水 , 在苏波两国关系恶化时已经中断了对波兰武器的支持 。 英国虽然是法国名义上的盟友 , 然而当时这两个欧洲顶级强国各怀鬼胎 , 都想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霸权体系 , 而波兰并不是英国的棋子 , 因此 , 英国工党也宣布本国不会参与“以波兰为盟国的战争” 。 由此可见 , 除了法国比较积极外 , 其他有能力横插一手的国家大多选择置身事外 。 要命的是 , 法国政府挺波兰 , 民众却在背后抗议 。 总而言之 , 波兰还当真成了“帝国主义”体系中的一座孤岛 , 苏俄想拿下它 , 还真是找对了时机 。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 , 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

接下来再看看双方的实力 。

纵观整个苏波战争 , 虽然双方在投入这场战争的总兵力上差距不大(苏联最多约80万人 , 波兰最多约74万人) , 但1919年1月 , 战争一触即发时 , 苏俄红军总兵力已达到230万人 , 波军经过数轮动员后 , 陆军兵力也只有不到60万人 , 其中只有约23万人部署在前线 。 那会儿两国武器装备都不怎么先进 , 但苏军规模庞大 , 虽然相当一部分军队都被投入到内战中 , 但毕竟是家底殷实 , 战争潜力巨大 。

另外 , 一战结束后 , 波兰才在英法的帮助下勉强得以复国 , 周边许多国家本身就对其充满敌视 , 如白俄罗斯 , 根本就不希望波兰实现独立 , 甚至连同时期与苏维埃政权斗得有你没我的“白色政权”都不承认波兰的独立 。 由此可见 , 苏俄想搞波兰 , 居然还有点“顺应天意”的意思 。 那么 , 既然各方面占优 , 苏军又占据“天时”、“人和” , 他们是怎么遭遇滑铁卢 , 还险些毁了有“红色拿破仑”之称的名将图哈切夫斯基一世英名的呢?许多朋友想必对战争本身相当了解 , 我们用另一个角度发现一些新端倪 。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 , 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

首先 , 波军和约瑟夫·毕苏斯基大有“鹬蚌相争 , 渔翁得利”的意思 。 别看苏军阵容星光熠熠 , 除了图哈切夫斯基外 , 布琼尼、叶戈罗夫这些大名鼎鼎的名字都赫然在列 , 这些“大牌”摆在一起却没能发挥“1+1=2”的效果 。 最明显的是 , 叶戈罗夫同图哈切夫斯基之间的分歧就很大 。 纵使后者在战争史上声名显赫 , 但他有一点却颇为人诟病——不怎么重视指挥员的培养 。 苏波战争时期 , 陆军指挥员缺额达到20% , 绝大多数苏军指挥员只接受过几周的少尉军事培训;叶戈罗夫则恰恰相反 。 两人在类似许多问题看法上的分歧直接造成了彼此间的矛盾 , 甚至将内耗带进了战争中 。 无独有偶 , 战争在进行 , 苏维埃高层的内斗也丝毫没有放缓 , 这同样影响到了前线官兵的作战 。

其次 , 虽然在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将领的坚持下 , 苏军建立了齐全的兵种 , 但它们中有许多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 根本没经历过实战考验 。 在战后的报告中 , 苏军高层也承认它们在战时大范围的调动部队破坏了整体动员计划 , 初期的接连胜利又使部分部队盲目冒进;功勋卓著的老将又着急在战场上“镀金” , 因此 , 在政治因素的干扰下 , 苏波战争一度出现了这样的奇景:许多被火车运达的部队不直接奔赴战场 , 还要等着后边的骑兵拍马赶来 , 眼睁睁地看着战机被白白延误 。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 , 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

另外 , 正如咱们之前所说 , 苏军军官整体水平不足 , 其中相当一部分指挥员连攻击堡垒、强行渡河的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 然而 , 由于苏俄高层相当重视这场战争 , 许多作战目标被当成死任务被指派下来 , 这些任务最后被分派到几层军官头上 , 结果 , 他们只能命令士兵硬着头皮顶上 , 靠着一股对革命事业的热诚一股脑向前冲锋 。

苏波战争成了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拐点:别看话说得冠冕堂皇 , 信心满满 , 战争结束后 , 连列宁自己也陷入了纠结 。 他认为苏军的失利是自身实力的不足或是战略性失误 , 错误在战争本身 , 革命路线没啥错 , 然而在后来 , 他在许多文稿和讲话中都对此做了一定的反思 , 其建立“苏维埃世界共和国”的计划也遭到了自我质疑 。 与之对应的是 , 苏波战争结束后 , 苏俄很快调整了策略 , 将积极的革命调整为和平共处 , 同周边许多国家签下了和平条约 。 同时 , 苏俄开始疯狂地为一些兄弟国家“输血” , 不幸的是 , 盲目的“投资”又让这个本不十分富裕的国家花了不少冤枉钱 。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苏军机动部队已就位 , 却得等骑兵骑马赶来:历史契机被白白浪费// //

总而言之 , 别看苏波战争是一场军事冲突 , 政治因素却影响到了它的方方面面 。 它被视为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和诸多苏军名将光辉职业生涯中的一大“污点” , 有人因此质疑其真实水平 , 认为图帅也不过如此 ,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 , 这些统帅只是为过分沉重的政治背了一次黑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