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实际上就像之前所说的 , 觉得中央当时完全驾驭不了地方那就太小看帝国当时的实力了 。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 叛乱最终演变成了长达八年的巨大浩劫 。

所以究竟发生了什么 , 这就需要摸清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

当我们了解到唐玄宗和朝廷那一个接着一个的"窒息操作"后 , 大唐原本是否真的抵挡不住叛军 , 大家自己就能有所定夺了 。

唐玄宗首先临时设置了两道所谓的防线 。

第一道防线由出师于王忠嗣的卫尉卿张介然负责 。 设防地点位于开封附近作为交通要道的陈留 。

然而唐朝此时的兵力布置外重内轻 , 由于事发突然 , 张介然根本没有军队可供使用 , 他只能临时征用陈留的市井子弟来应急 。

但汉人的传统疆域已经在大唐的光辉下享受了一百多年的太平日子 , 老百姓祖孙三代都没经历过战乱 , 只知道杀鸡宰羊 。

所以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 面对安禄山精锐的十五万大军 , 陈留防线一触即溃 。

GG

第二道防线在位于黄河附近的荥阳 , 这里地势复杂且也是交通要道 , 负责指挥的是荥阳的郡太守崔无诐 。

同样他也无兵可用 , 同样只能靠老百姓组成临时军队 , 战斗力可以参考陈留 , 甚至还要惨 。

面对安禄山凶神恶煞的十五万铁骑 , 临时由百姓组成的守军乃是"乘城自坠如雨" 。

不少人直接吓得从城楼上掉了下去的这段典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 这防线同样是卵用没有 。

前两道防线形同虚设 , 安禄山率领的是长期在北方作战的精锐之师 , 而途经的都是完全不设防的普通居民区 ,

没有重兵把守的话单靠地形和百姓就想阻挡安禄山那完全是痴心妄想 。

所以唐玄宗设置这两道防线 , 其真实意图是为真正有所期待的第三道防线争取时间 。 而第三道防线的负责人就是声名显赫的封常清 , 防御地点不在别处 , 就在东都洛阳 。


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 , 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

一代名将

封常清前往东都洛阳征兵 , 其实和前两个防线一样 , 当时安禄山起兵没多久 , 封常清同样是没有军队在中原 , 只能靠组建一支"人民子弟兵"来应急 。

但不得不说唐朝在老百姓心中占据着前所未有的地位 , 城中无数壮丁应征入伍 , 仅仅数天时间 , 封常清就招募到了近十万的人民子弟兵 , 并且洛阳城里也有条不紊的开始构筑各种防御工事 。

然而因为前线溃败的速度实在太快 , 自己根本来不及训练这支由市井子弟拼凑的临时军 , 很快战火就烧到了洛阳城 , 而封常清手下多是乌合之众 。

可封常清毕竟是帝国名将 , 在他的指挥下 , 就算是没有任何战斗素质的普通百姓 , 也击退了率先抵达的叛军先锋部队 。

但是待安禄山的主力抵达后 , 战况便急转直下 。

这样殊死搏斗了一周后 , 东都陷落大半 , 封常清不得不彻底放弃洛阳率领残余部队逃往陕州 。

就在陕州 , 封常清遇到了率大军前来增援的老上司 , 同时也是曾在中亚耀武扬威最后不小心阴沟里翻了船的高仙芝 。


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 , 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

一代名将

两人根据目前的形势 , 一致作出决定 , 放弃其它城池 , 直接撤退到作为首都最后也是最强防线的潼关 。

一切以保住长安为最高优先级 。 这是非常正确的判断 。

此时高仙芝率领的是由第一波赶来的勤王部队和唐玄宗自己拉出的中央军组成的正规军 , 和封常清合并后共计约二十万兵力 。

而潼关地势险要的程度 , 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有这二十万大军把守 , 即便军队素质上和安禄山的精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 但是凭借着潼关的地形优势 , 加上两员大将坐镇指挥 , 可以说是万无一失的防线 。

安禄山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面对着近在眼前的首都长安 , 却再也无法前进分毫 。

然而唐玄宗却沉不住气了 。


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 , 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

他老了 , 猜忌之心也重了

北方官僚早就被安禄山给渗透了 , 以至于安禄山一到 , 还没等老百姓反应过来地方官员直接就开门投降了 , 叛军一路上并没有受到什么抵抗就攻占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 。

直到安禄山脱离了自己的管辖范围后 , 有效的抵抗才开始陆续出现 。

唐玄宗对此失望至极 , 埋怨道:"河北二十四郡 , 竟无一义士邪?"

但来自人民的力量也许会迟到 , 但是并不会缺席 。

不久后人民反抗势力便会在安禄山的占领区内遍地开花 , 渐成燎原之势 。 他们的盟主就是大名鼎鼎的颜真卿 , 当然这些都是安禄山起兵半年以后的后话了 。

此时此刻唐玄宗收到的只有坏消息 。

原本布置防线去拖延时间 , 又派出封常清和高仙芝 , 大张旗鼓的去迎战 , 为的是保住东都洛阳 。

可现在两人直接放弃洛阳撤退到首都门口去死守潼关了 , 这个时候想要再去冲击洛阳在短时间内基本上是没指望了 。

唐玄宗是无法承受丢掉东都的责任的 , 更无法接受这两员大将的"消极应战" 。

况且洛阳失守 , 意味着失去了来自大运河的物资供应 , 这无论对上百万人的长安或是几千万人的中原都是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 。


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 , 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

善吹耳边风

唐玄宗 , 正愁着没有人来背锅 , 于是立刻以此为罪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斩首 , 把责任都推给了他们 。

唐玄宗已经被自己的情感所蒙蔽 , 生怕权威下降政权不稳 , 因此几乎失去了理智 , 老皇帝此时此刻的昏聩...大家用心去感受 。 (望天)

但唐玄宗的操作秀到这里还没完呐 , 而后他更是气急攻心 , 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又逼迫老将哥舒翰主动出关作战 。


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安史之乱为什么不能短时间解决 , 这些操作是真正原因// //

一代名将哥舒翰当时已经病重

这同样也是一波令人窒息的微操 , 因为潼关被高仙芝和封常清封锁数月至今 , 原本对大唐非常有利 , 甚至可以说是胜券在握的战局就在这时发生了反复 。

此时唐玄宗一方面看谁都觉得这家伙说不定也是个疯子 , 因而充满了猜忌之心;

另一方面他又想靠夺回东都洛阳来摆脱自己的政治失误所犯下的历史骂名 , 然后重新从叛军手上取回大运河的控制权 , 缓解中原被半封锁后日益紧张的物资供应压力 , 减小叛乱造成的损失 。

唐玄宗很快就为自己的意气用事付出了代价 。

首先是这二十万勤王大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

紧接着潼关失守 , 主帅哥舒翰被俘 。

最后就连首都长安也跟着沦陷了 。

郭子仪的朔方军等各大平叛部队半年来在北方所取得的战果以及叛军占领区内的民间反抗势力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因此而前功尽弃 。

于是乎原本已经开始从内部动摇的叛乱也就彻底失控了 。

这些虽然是安禄山叛唐前无法掌控的偶然变数 , 但是毫无疑问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 。

他不仅借此扭转了颓势 , 还迅速扩大了胜利成果 , 对面的唐玄宗则因此名誉扫地 。

所以说叛乱真的势不可挡吗?很显然并不是 。

相反的 , 原本唐玄宗可以像他以前预计的那样迅速平定叛乱 , 保住盛世 。

但在皇帝、宰相以及监军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死之后 , 原本已经走投无路的安禄山"躺着"攻下了长安 。

此时想再从四面八方围剿叛军 , 同时维持大唐帝国的正常运转 , 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

至此 , 我们所熟知的安史之乱才最终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