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为什么把骑楼叫做“五脚基”
今天的闽南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的厦门、漳州、泉州一带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 。 它是汉语诸方言中流播海外比较广的一种 。 早在明清时期闽人已大量流寓南洋 。 明代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里就说过 , “闽之福兴泉漳 , 襟山带海 , 田不足耕 , 非市舶无以助衣食 , 其民恬波涛而轻生死 , 亦其习使然 , 而漳为甚 。 ”
闽南话为什么把骑楼叫做“五脚基”// //
因此 , 在旧时的“南洋”(今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 , 闽南人在当地华人中的比重是最大的 。 譬如新加坡华人大概有40%多是闽南籍 , 在“华语运动”前 , 闽南话也是新加坡华社事实上的共同语(1972年91%的新加坡华人会说闽南话) 。 闽南人不但在南洋华人中占多数 , 而且历史上与马来人的相处十分友好 , 很早就有大批闽南华侨和当地妇女通婚 , 闽南话与马来语因此也发生了密切的相互交流 。 后者的一些词汇也因此而进入了闽南话里 。 “巴刹(pasar , 市场)”或许是闽南话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马来语借词 , 但这里要说的是“
闽南话为什么把骑楼叫做“五脚基”// //
” 。
“五脚基”指的是骑楼 , 亦即连栋式店屋的街区 , 其首层的部分必须留设有顶盖的“五英尺(约1.5m)” 步行通道 , 以供行人防止日晒及雨淋 。 对于“南洋”所处的热带地区而言 , 这的确是个很实用的建设设计 , 故而被英国殖民政府规定为城市店屋建筑的规范 , 于1882年在新加坡率先实行 , 旋即成为英属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各城市普遍性的风貌 。
南洋的闽南人耳濡目染 , 亦接受了此种样式的建筑 , 也因此将其中的“五英尺”带入了自己的方言 。 “英尺”在马来语里叫做“kaki” , 于是闽南话便将其音译为“脚基”(闽南话将“脚”训读为“骹”字) , 加上一个“五” , 便成为了“五脚基”这样一个传神的词汇(另外也有“五脚起”、“五脚架”的说法) 。
闽南话为什么把骑楼叫做“五脚基”// //
近代时期 , 致富了的华侨很快将南洋的五脚基外廊及其门面装饰带回了闽南本土 , 厦门、泉州、漳州等市街的店屋迅速加以模仿 , 连名称都一样称为“五脚基” 。 民国建立之后 , 南洋风格的“五脚基”进而融入了闽南民宅之中 。 闽南传统民宅的基本形制是三合院、四合院 , 受到海峡殖民地建筑形式之影响后 , 部分民宅扩建时开始采用垂直方式 , 闽南语称“迭楼” , 即将建筑二楼化 , 并引入五脚基外廊 。 虽然“迭楼”在汉代陪葬明器上已出现 , 但“五脚基”外廊样式却是近代的成果 。 也是在民国时期 , 作为独栋宅第的洋楼也变得愈来愈普遍 。 这种建筑类型其实是一种华洋混杂的产物 , 空间布局多为合院的“四房合一厅”或“二房合一厅” , 但外观采用“五脚基”式的外廊与门面装饰 。 这种洋楼在闽南地方社会被俗称为“番仔楼”、“番客楼”等 , 在闽南语中 , “番”字泛指外国输入的物品名称 , 譬如番仔火(火柴)、番仔灰(水泥)等等 , 这无疑也是从另一方面 , 确认了“五脚基”的海外文化血统 。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LeBron 17 Low为什么低帮还要减配?
- 《圣斗士星矢》史昂也触摸到女神之血,为什么寿命没有延长?
- 宋朝的文化繁荣竟然把好汉们逼上梁山?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立春卦是新年第一卦,立春卦为什么重要?
- 周瑜:赤壁之战中把自己毕生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
- 魏晋著名富豪石崇,杀美人不眨眼,为什么独宠绿珠?
- 鼠年说鼠3:老鼠为什么爱上灯台偷油喝?
- 皇甫谧后人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皇甫谧故里甘肃灵台今天没有皇甫氏家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