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

——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孙 唤

第540期

二、节妇的守节生活

(三)乐善好施

虽说节妇绝大都数是生活困窘 , 但其中也不乏家境殷实者 , 而难能可贵的是她们都积极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 。 旌德每年遇到自然灾害不少 , 有的出资赈灾 , 如前文提到明朝吕文曹妻舒氏 , “岁荒捐资赈恤” [1](p256) , 又如鲍希鹤妻周氏二十六丈夫亡故 , “岁饥 , 邻有无可聊生者 , 置砒霜于粥内 , 欲一家俱尽 , 氏知 , 倾囊给以米 , 家获全 。 后岁复祲 , 邻亦有欲全家自尽者 , 媳喻氏 , 复济给之 。 能继姑之志焉” [1](p257) , 可见扶贫济困是代代相传;有的捐资造桥修路 , 如清朝朱必燃妻谭氏 , “捐修紫阳桥 , 并独建井坑桥” [1](p261) , 朱可求妻吕氏 , “散财济贫 , 捐资修路不惜多金” [1](p283) 。 旌德是典型的宗族社会 , 宗族祭祀非常重要 , 故而有的节妇捐田产入祭 , 如清朝吕灿兴妻汪氏 , “二十四夫故 , 无嗣 , 勤纺绩以事翁姑 , 捐田产以供丧祭” [1](p268);有的还会帮助乡邻 , 如清朝吕邦叔妻柴氏 , “勤纺绩 , 灌园自给 , 稍有余资 , 周恤邻里” [1](p269) 。

我们认为 , 尽管节妇为家族、宗族、社会做出了诸多贡献 , 但她们在年复一年的守节日子里 , 生活是可怜又可悲的 。 她们在“绣被冷如水 , 昨夜三更雪” [3](p206)的哀怨中尝尽人间酸楚 , 时时遭受流言蜚语 , 处处被挖苦讽刺 , 不得已只能麻木自己的神经 , 以僵硬的表情来掩盖自身孤苦 , 以严肃的态度拒人千里之外 , 如清朝戴兆洋妻吕氏二十八岁守节 , “抚孤勤读 , 语言不苟 , 恪守闺箴” [1](p281) , 朱守枢妻刘氏 , “二十八夫故 , 抚幼孤成立 。 生平不苟 , 訾不妄笑” [1](p282) , 方大裔妻郭氏 , “夫亡 , 氏年二十八 , 苦志孀帏 , 言笑不苟 , 族子皆惮其方严” [1](p258) 。


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

旌德洋川贞节牌坊

四、多样的生存原因

嘉庆《旌德县志》、道光《旌德县续志》人物卷中明清两代共记载了1998位女性 , 而节烈记载就多达1924人 , 节妇数目是极为惊人的 。 我们认为 , 明清时期旌德女性守节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 , 除了有的是情感上对亡夫的深切怀念而不愿意再嫁之外 , 还有很多其他的复杂原因 。

(一)主观因素

从能力看 , 节妇为了子女和家庭 , 有勇气依靠自己生存下来 , 这是基本前提 。 她们当中有的从事纺织、刺绣 , 如明朝汪梦龙妻丁氏 , 婚后四年便守寡 , “无嗣 , 丁誓以死守 , 别构一室 , 织衽自给” [1](p254);清朝汪注妻方氏 , “二十八夫亡 , 家贫 , 勤女工 , 养老抚幼” [1](p259) , 姚从翠妻俞氏二十六岁守寡 , “家赤贫 , 针黹度日 , 翁姑丧葬皆氏经营 , 抚孤成立” [1](p454);有的给人做帮佣 , 清朝俞延宪妻刘氏 , “二十六夫故 , 家贫 , 佣女工奉姑扶幼” [1](p267) , 吕光杲妻王氏 , “二十一夫亡 , 家计萧条 , 姑老子幼 , 佣女工奉姑饲子” [1](p267);有的以耕种为生 , 清朝郭振琼妻黄氏 , “年二十六夫故 , 一子单传 。 勤纺绩 , 种园卖水 , 备极艰苦” [1](p267) , 前文所提吕邦叔妻柴氏 , “年二十九夫亡 , 矢志抚孤 , 勤纺绩 , 灌园自给” [1](p269);有的充当家庭教师 , 如清朝江起偲妻胡氏 , “二十夫故 , 傭针指 , 以抚遗孤 , 老为女师 , 取值自给” [1](p266) 。


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

从责任看 , 节妇自觉地承担起养老抚孤的义务 , 这是核心要素 。 如果说侍奉舅姑终老是节妇的重要任务的话 , 那么抚养遗孤长大成人便是她们应尽的职责 。 可以这么说 , 上有老姑舅 , 下有幼孩童 , 是女子守节不改嫁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 , 因为节妇靠个人辛勤劳动 , 代丈夫完成社会责任 , 符合父权社会传承的要求 。

从声誉看 , 死后的哀荣是节妇仅留的一点私心 , 这点非常关键 。 一块贞节牌坊、一纸旌表文书是她们一生寥寥可数的荣誉 , 也成了她们最终的价值归属 , 更何况对后代的成功培养 , 也能为其谋取一定社会地位和荣誉 。 守节行为往往被邻里乡亲所尊敬和崇拜 , 这种口碑对有子嗣的节妇来说极为有利 。 在节妇生活的地域范围内 , 节妇和子嗣将会同时得到邻里一种带着同情、崇拜似的尊敬 , 他们的社会活动会变得更加顺利 。 虽然守节与改嫁是女子自身的选择 , 但一旦寡妇选择改嫁 , 不贞的名声将伴随一生 , 包括其后代也将受到不利影响 。 可见 , 与其说守节是寡妇的自主选择 , 不如说是被社会舆论绑架 。

(二)客观因素

从政治思想方面看 , 作为徽州文化的辐射区域 , 旌德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极大 , “饿死事小 , 失节事大”、“孀居之妇不许不在嫁”、三从四德的观念在旌德女性身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 清代学者钱泳曾有言 , “余谓宋以前不以改嫁为非 , 宋以后则以改嫁为耻 , 皆讲道学者误之” [4](p612) , 可见当时文人学者大力提倡的守节思想 , 对女性产生了深入骨髓的影响 。

从社会风气来看 , 明清时期各地女子守节成风 , 毗邻徽州的旌德更是如此 , 其中不乏存在争相效仿的情况 。 政府和文人士子对守节的大加赞扬 , 各阶层皆以此为荣 , 尤其清代守节近似于宗教化 , 在近乎疯狂的守节思想引导下 , 守节现象也变得疯狂 , 县志载“妇人知重名节 , 以再醮为耻 , 故贞烈常多” [1](p37) 。 守节是父权社会的产物 , 是夫权在亡夫后的延续 , 明清时期旌德“贵男贱女 , 为贫而艰食 , 女多辄不举 , 特其市无笄黛 , 妇人耻出闺门” [1](p36)的社会风气 , 确定了女性从属男性的地位 , 故而丈夫死后夫权仍然支配着妻子 。


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

旌德孙村贞节牌坊题额

从国家政策来看 , 因推动力度很大 , 加之统治者的提倡 , 更促进了守节盛行不衰 。 “明朝继续着宋元 , 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 [5](p529) , 据《明会典?旌表》一节记载“洪武元年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 , 有司正官举名 , 监察御史、按察司体要 , 转达上司 , 旌表门闾 。 又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 , 五十以后不改节者 , 旌表门闾 , 除免本家差役” [6](p457) 。 《清实录》中有一则雍正五年二月癸亥的记载 , “朝廷每遇覃恩 , 诏欵内必有旌表孝义贞节之条 , 实系钜典 , 迩来直省大吏往往视为具文 , 并未广咨远访 。 只凭郡县监司申详 , 即为题请建坊 , 而山村僻壤、贫寒耕织之人 , 或菽水养亲、天性笃孝 , 或栢舟矢志、之死靡他 , 乡邻嗟叹为可钦 , 而姓氏不传于城邑 , 幽光湮鬱 , 潜德销沉者 , 何可胜数 。 尔部即行传论督抚学政 , 嗣后务令各属 , 加意搜罗 , 虚公核询 , 确具本人乡评实迹 , 题奏旌奖 , 勿以匹夫匹妇而轻为沮抑 , 勿以富家巨族而滥为表扬 , 以副朕成俗化名 , 实心彰善至意” [7](p100) , 以谕旨形式命令各级官员注意搜罗节孝事迹 , 莫使其湮没不闻 。 明清统治者对守节的大力提倡和旌表 , 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女性守节 。

四、结语

守节、改嫁是两个对立面 , 在自主选择情况下并无对错 。 明清时期旌德女性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坚持守节 , 其精神可嘉;含辛茹苦的操持家业、养老抚孤 , 其贡献可赞 。 但在几近疯狂的贞节思想影响下 , 守节变成一种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无情压迫 , 成为当时女性不得不选择的亡夫后生活 。

我们认为 , 理性来看 , 年轻寡妇改嫁是合乎常理的选择 。 首先古代妇女劳动能力较弱 , 难以自养 , 改嫁重新组建家庭 , 可保障其基本生存;其次 , 守节对于宗族社会来说是一种负担 , 尤其县志记载关于旌德守节女性大都是社会下层群体;最后 , 从国家角度看 , 如果国家存在大量节妇 , 加之当时存在很多“溺女”现象 , 造成性别比例一定的失衡 , 单身男性数量顺势增长 , 就可能成为流民 , 年老时又成为经济负担 。 可见寡妇改嫁 , 重新组建家庭 , 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才可以继续 。 同时 , 节妇守节也是维持原有家庭的一种方式 , 如若家贫子弱 , 舅姑年事又高 , 那么节妇作为家中唯一的青壮年 , 其守节才能让原有的家庭勉强维持 。 我们还认为 , 如何看待守节行为 , 诚如清代学者钱泳所言 , “总看门户之大小 , 家之贫富 , 推情揆理 , 度德量力而行之可也” [4](p612) , 也就是说守节要在适度的范围内 , 视情形而定 , 并非人人如此 。

参考文献:

[1]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集53:嘉庆旌德县志+道光旌德县续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 1998:36-457.

[2](宋)邢昺.十三经注疏 孝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9:4.

[3](清)金若兰.冬怨[M]//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15:206.

[4](清)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 , 1979:612.

[5]刘纪华.中国贞节观念的历史演变[M]//高洪兴.妇女风俗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1:529.

[6] (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 , 1989:457.

[7] 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七册?世宗宪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 , 1985:100.


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明清时期旌德节妇的生存状态——以《旌德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下)// //

(作者系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