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弘扬事功主张

如果说“富国强兵”是北宋士人的关注重点 , 南宋的关注点则是对“事功”的理解 。 自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之后 , 南北双方处于相对和平状态 , 抗敌复国的呼声渐弱 。 如何重树信心、安顿心灵 , 成为士人思考的重要问题 。 朱熹的理学、陈亮与叶适的事功 , 就是对此问题的应答 , 而陈亮等人的事功主张 , 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 , 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 , 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

陈亮(1143—1194) , 是一位极有个性、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 据称 , 他“天资异常 , 俯视一世 , 常以经纶天下自任 。 壮岁应乡举 , 推为褎然之选 , 继而补太学博士弟子员 。 其生平议论 , 以雠仇未雪为国大耻 , 六诣天阙上书 , 皆主于恢复 。 故及第后 , 谢恩诗有:‘复仇自是平生志 , 勿谓儒臣鬓发苍’之句 。 其禀性忠谊 , 至老弥笃云”[173] 。 他主张“文”与“武”不应分开 , 而应合二为一:“文武之道一也 , 后世始岐而为二 。 文士专铅椠 , 武夫事剑楯(盾) , 彼此相笑 , 求以相胜 。 天下无事 , 则文士胜;有事 , 则武夫胜 。 各有所长 , 时有所用 , 岂二者卒不可合耶?”接着 , 又表示自己“独好伯(霸)王大略 , 兵机利害 , 颇若有自得于心者”[174] 。 从中可看出陈亮的性格与好尚 。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 , 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 , 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 , 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 , 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 “隆兴(1163—1164)初 , 与金人约和 , 天下忻然幸得苏息 , 独亮持不可 。 婺州方以解头荐 , 因上《中兴五论》 , 奏入 , 不报” 。 “淳熙五年(1178) , 孝宗即位盖十七年矣 。 亮更名同 , 诣阙上书(按:即《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书奏 , 孝宗赫然震动 , 欲榜朝堂以励群臣”[175] 。 在这篇著名的奏章中 , 陈亮分析了自太祖立国以来的国家形势 , 指出北宋的灭亡 , 是仁宗以下历朝失误造成的 。 对于南宋初年未能把握机会、反而与敌议和 , 感到非常惋惜:“方南渡之初 , 君臣上下痛心疾首 , 誓不与敌俱生 。 卒能以奔败之余 , 而胜百战之敌 。 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 , 忠臣义士斥死南方 , 而天下之气惰矣 。 ”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 , 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 , 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

他希望国君(孝宗)千万不要忘记大仇 , 务必以收复为意、有所作为:“今者举一世而忘君父之大雠 , 此岂人道之所可安乎?使学者知学孔子 , 当迫陛下以有为 , 决不沮陛下以苟安也 。 南师之不出 , 于今几年矣?天地之正气抑郁而不得泄 , 岂以堂堂中国 , 而五十年之间 , 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其势必有时而发泄矣 。 苟国家不能起而承之 , 必将有承之者矣 。 不可恃衣冠礼乐之旧 , 祖宗积累之深 , 以为天命人心可以安坐而久系也 。 ”[176]孝宗本来有意收复中原的 , 因此对陈亮的观点很是欣赏 , 有意为他任命官职 。 但是 , 在朝臣们的质疑与反对中 , 陈亮未能做官 。 同时 , 这种反对还有更重要的信息 , 那就是:大家早已习惯了现在的生活 , 恢复中原之类的想法不再合乎时宜 。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 , 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 , 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

陈亮关心现实政治、主张收复中原的观念 , 也反映在其学术思想方面 。 在陈亮看来 , 世界是物质的 , 人生面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夫盈宇宙者 , 无非物;日用之间 , 无非事 。 古之帝王 , 独明于事物之故 , 发言立政 , 顺民之心因时之宜 , 处其常而不惰 , 遇其变而天下安之 。 今载之书者 , 皆是也 。 ”[177]对于道学家对现实的麻木不仁 , 陈亮提出尖锐批评:“今世之儒士 , 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 , 皆疯痹不知痛痒之人也 。 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 , 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 , 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178]而且 , 这些人鱼龙杂处、混淆视听、废实误事:“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 , 而寻常烂熟、无所能解之人 , 自托于其间 , 以端悫静深为体 , 以徐行缓语为用 , 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 。 一艺一能 , 皆以为不足自通于圣人之道也 。 于是天下之士 , 始丧其所有 , 而不知适从矣 。 为士者 , 耻言文章行义 , 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 , 耻言政事书判 , 而曰‘学道爱人’ 。 相蒙相欺 , 以尽废天下之实 , 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 ”[179]当所有人都专注于“道德性命”之中 , 天下事就无人去做了 。 这种情况 , 主张“事功”的陈亮当然不能认同 。 他还分别指出朱、陆两派理学家的失误:“世之学者 , 玩心于无形之表 , 以为卓然而有见 , 事物虽众 , 此其得之浅者 , 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 。 得之深者 , 纵横妙用 , 肆而不约 , 安知所谓文理密察之道 , 泛乎中流 , 无所底止 , 犹自谓其有得 , 岂不可哀也哉?”[180]这里所说“得之浅者” , 指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家 , “得之深者” , 则指以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家 。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陈亮对现实非常关心 , 强烈要求拒绝与金议和 , 热切希望收复中原// //

对于道学家津津乐道的“理一分殊”(程朱)、“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 , 陈亮给予了全新的、唯物主义的解释:“尝试观诸其身 , 耳目鼻口肢体络脉 , 森然有成 , 列而不乱 , 定其分于一体也 。 一处有阙 , 岂惟失其用 , 而体固不完矣 。 是理一而分殊之说也 , 是推理存义之实也”[181] 。 “万物皆备于我 , 而一人之身 , 百工之所为具 , 天下岂有身外之事、而性外之物哉?百骸九窍具而为人 , 然而不可以赤立也 。 必有衣焉以衣之 , 则衣非外事也;必有食焉以食之 , 则食非外物也 。 衣食足矣 , 然而不可以露处也 。 必有室庐以居之 , 则室庐非外物也;必有门户藩篱以卫之 , 则门户藩篱非外物也 。 至是宜可已矣 。 然而非高明爽垲之地 , 则不可以久也;非弓矢刀刃之防 , 则不可以安也 。 若是者 , 皆非外物也 。 有一不具 , 则人道为有阙”[182] 。 陈亮的解释 , 虽然过于“形而下” , 却也可以借之抵御理学家的同名概念 。 而且 , 对于普通受众而言 , 显得更为直观、更加容易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