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因为时人以能任京官为荣 , 不重视地方官职 。 譬如开元四年倪若水的例子: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倪若水的羡慕之情 , 跃然纸上 。 玄宗正是利用这种心理 , “定其资历” , 让地方官能得到好的升迁 , 驱使他们专心在地方事务上 , 以达到改良地方吏治的目的 。

《唐会要》也记载开元四年(716) , 很多得官者不愿意到偏远地区任职 , 使偏远地区出现职官荒 , 把任官凭据的“告身”给销毁 , 不再授官 。 借此逼使求官者到偏远地区服务 。 开元十七年(729)又下令:

边远判官 , 多有老弱 。 宜令吏部每年於选人内 , 拣择强干堪边任者 , 随阙补授 。 秩满量减三两选与留 , 仍加优奖 。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客使图》里的唐朝官员

虽然朝廷不断号召士人到边疆任职 , 但从倪若水的例子看来 , 效果有限 。 除了惩罚不到地方任职的士人外 , 玄宗还鼓励中央位据清要的“清望”出任牧守 , 试图想将“清望”与一些重要的地方官在铨选上作连结 。 譬如开元八年(720)的诏书: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这里的“清望官”指尚书省内各司主管 , “京官”则指那些在京城供职的中层文官 , 如御史台、郎官等 。 这些职官都是士人梦寐以求的美职 , 除了可以表示社会地位之外 , 在官职履历上也特别受到青睐 。 因此 , 玄宗才会用来鼓励地方官员专心吏治 。

“清望”本用来形容士人地位声望符合“清”的理想 。 而“清望官”则指那些“清望”士人出任的官职 , 又称为“清官” 。 通常这些官如唐高宗说的一样既“清”且“要” , 也常被称为“清要”、“清要官” 。 清望来自门第、才学 , 而才学又以需要创造力的文学最受青睐 。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李林甫

开元二十四年(736) , 李林甫建议用出身小吏的牛仙客 , 来担任地位清要的兵部尚书 。 牛仙客时任河西节度使 , 是非常出色的干才 , 史书说他“清勤不倦 , 接待上下 , 必以诚信 。 ”在他治理下 , 河西“所积仓库盈满 , 器械精劲 。 ”重视实绩的玄宗对对此大为满意 , “上大悦” 。 因此 , 当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时 , 玄宗“欲加尚书” , 但却遭到张九龄的强烈反对 , 说尚书这个位置“唐兴以来 , 惟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 。 仙客本河湟使典 , 今骤居清要 , 恐羞朝廷 。 ”如果要嘉奖牛仙客 , “赐之金帛可也 。 ”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张九龄雕像

张九龄进士出身 , 校书起家历职清要 , 又是当代大文豪 , 一首“感遇”千古传唱 , 称的上是当时士人的理想典型了 。 在他看来 , “尚书”一类的“清要” , 应该是由像他这样“出入台阁 , 典司诰命有年”的士人担任 。 牛仙客这样小吏出身 , “目不知书 , 若大任之 , 恐不惬众望 。 ”张九龄的态度很能说明“清要官”的特殊性 。 这些职官位据清要 , 每为士人所钦慕 。 要是所任非人 , 很容易引起士人群体的不满 。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唐玄宗

玄宗在用“清望官”奖励地方吏治之余 , 也提升这些“清望官”的地位 , 往往在礼法上 , 给这些“清望官”一些特殊地位 。 我们在梳理唐代诏令时 , 可以发现玄宗朝出现不少关于“清望官”、“清官”的诏令 , 从这些诏令可以看出 , 在唐玄宗朝“清望官”、“清官”确实是百官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从这一系列的诏令看来 , 经过武后朝以来的发展 , 玄宗朝的“清官”、“清望官” , 似乎是百官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 并且在考绩、铨选时 , 享有特殊且优先的地位 , 《唐会要》卷八十一〈阶〉条记贞元六年的诏书(790):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这里已经看得出“清官”的地位不同于其他职官 , 处于显著的位置上 。 而提升“清官”的目的 , 除了其地位本来就为士人所钦慕外 , 在铨选上的优势 , 更使仕宦所乐为 。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这除了告诉我们监察御史等官是“清望”之外 , 也透露出“清望”在铨选上的地位 。 如果担任清望太久 , 经过“十考”后 , 累积的“资” , 待选时可以“隔品授之” , 不用像其他官职一样 , 依资守选 。 这道命令实际上源于武后 , 但在此被《唐六典》所引用 , 多少反映了武后到玄宗朝的铨选改革 , 其实是同一个指导原则 。 在《通典》 , 〈选举志〉就提到: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我们可以看出 , 从裴行俭到裴光庭 , 裴氏父子改良铨选制度的想法是一致的 , 根据“官资”的“高下”来定升降 。 裴行俭的“长名榜” , 公布求官者可否入选 , 依照“官资”分派官职 。 但高宗以后政局的纷扰 , 使这个方法时兴时废 。 到了玄宗朝 , 才在裴行俭之子裴光庭的手上进一步完成 。 裴光庭“循资格”的原则也是依照官职的官低 , 以及考绩优劣来先定“官资” , 然后根据官资“卑官多选 , 高官少选” , 这里的“选”指“守选”的年数 , 用“守选”的来控制升迁 , 借以达到整个铨选机制的维持 。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山西闻喜县的裴晋公祠

下面 , 就让我们来看“循资格”是怎么实行的 。

“循资格”与“清资”

为了实行“循资格” , 要先定“官资” , 以决定守选的选数 。 不论是裴行俭的“长名榜”或者裴光庭的“循资格” , 这都是重要的第一步 。 像《旧唐书》 , 〈职官志〉就提到: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这里提到先决定待选者官资的“清浊” , 然后再判别该注拟什么样的职官 , “量资注拟” , 而非清流出身者 , “不注清资官” 。 《封氏闻见录》记载杨国忠注拟官职也说: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自“循资格”以后 , 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员在任满之后 , 都必须守选 , 守选的选数随着官职高低而有不同 , 所谓“高官少选 , 卑官多选” , 其中的“高官”恐怕指正是被士人所钦慕的“清官”而言 。 大部分的清官都在六品以上 , 不需守选 。 而清官中的“供奉官”虽然低于六品 , 却不用守选 , 显示出供奉官特别的地位 。 而在铨选时 , “清官”往往被称为“清资官” , 这是因为担任这些官必须是“清资” 。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杨国忠 影视形象

这里的“清资”应指出身而言 。 关于这一点 , 天宝五载(746)的敕令讲得很清楚: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唐朝为什么要京官出任地方官?“循资格”与“清资”// //

看得出来 , 唐代的“清资” , 是指那些从明经、进士、应制、明法、资荫、干局书判等科目“出身”者 , 由于“出身”上的优势 , 而能注拟人人钦羡的“清资官” 。

所以 , 确定哪些官是“清资官”在铨选上有其必要性 , 而被视为“清资官”与否 , 则与该官是否为“清望官”、“清官”为准 。 自高宗时代开始出现的“清官”制度 , 到了玄宗朝的强化 , 并与铨选制度结合以后 , 自此成为一个完整的官制 。

参考文献:

《封氏闻见记校注》

《资治通鉴》

《唐会要》

《旧唐书》

《全唐文》

《通典》

《唐六典》

《唐代的文官考课制度》

《宋代文官选任诸层面》

《唐代铨选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