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用8个字评价诸葛亮,证明在他心目中一直把诸葛亮视为奸臣

诸葛亮和司马懿 , 在三国时代号称双雄并峙 。 两人既有很多相似之处 , 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 比如两人才干难分高下 , 伯仲之间 , 但发迹时间却相差很大 。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 , 司马懿生于光和二年 , 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 。 但诸葛亮二十七岁时出山辅佐刘备 , 从此出将入相 , 风云际会 , 一举成名天下知 。 而司马懿则属于大器晚成 , 他出山时间和诸葛亮差不多 , 但在曹魏阵营中一直坐了十几年冷板凳 , 直到曹操死后 , 司马懿已经四十出头 , 才得以担任魏国尚书、侍中等要职 , 跻身曹魏重臣之列 。


刘禅用8个字评价诸葛亮,证明在他心目中一直把诸葛亮视为奸臣

刘禅用8个字评价诸葛亮 , 证明在他心目中一直把诸葛亮视为奸臣// //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都曾身为托孤重臣 , 受命辅佐幼主 , 权倾朝野 , 位极人臣 。 所不同的是诸葛亮被后世誉为忠臣典范 , 而司马懿则成了背义忘恩的盗世奸雄 。 诸葛亮是忠臣 , 司马懿是奸臣 , 仿佛是毫无疑义的定论 。 但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有关史料 , 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

《魏略》记载 , 魏明帝曹叡在迎击诸葛亮的北伐时 , 就曾专门发布檄文 , 痛斥诸葛亮“外务立孤之名 , 内贪专擅之实” 。 《华阳国志》记载 , 诸葛亮刚死 , 蜀汉大臣李邈就向刘禅上书《丞相亮卒上疏》 , 请求朝廷“批判”诸葛亮 , 认为诸葛亮“身仗强兵 , 狼顾虎视” , 使得蜀汉上下“臣惧其逼 , 主畏其威” , 是类似于西汉吕禄、霍禹那样的专权乱政的奸臣 。 看来无论是敌对阵营 , 还是蜀汉内部 , 都有人注意到诸葛亮大权独揽、架空刘禅的现实 。

那刘禅作为诸葛亮的主公 , 对他又是怎样的评价?《魏略》记载 , 刘禅曾用这八个字评价过诸葛亮:政由葛氏 , 祭则寡人 。 翻译成现代汉语 , 就是说朝政大事听凭诸葛亮处置 , 而祭祀典礼等礼仪性事务则仍由刘禅出面完成 。 身为一国皇帝却仅仅担负礼仪性的名誉元首 , 听起来有一种很别扭的感觉 。


刘禅用8个字评价诸葛亮,证明在他心目中一直把诸葛亮视为奸臣

刘禅用8个字评价诸葛亮 , 证明在他心目中一直把诸葛亮视为奸臣// //

也许有人会说 , 这八个字就是刘禅的肺腑之言 , 因为刘备临终遗言曾明明白白要求刘禅:“汝事丞相 , 事之如父” , 刘禅心甘情愿让大权旁落 , 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 也未尝不在情理之中 。 但问题是刘禅所说的这八个字 , 却并非他首创 , 而是引用自《左传》 。 知道这八个字的来龙去脉后 , 就可得知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 。

《左传》记载 , 春秋时期 , 卫国国君卫献公在位期间 。 大夫孙文子、宁喜、蘧伯玉等人专权擅政 , 互相倾轧争斗 , 卫献公能力一般 , 无法管束制约臣下 , 最终在一起兵变叛乱中失去帝位 , 仓皇出逃到晋国避难 。 奸臣宁喜、孙文子等人拥立卫殇公继位 , 卫殇公完全是个傀儡 , 朝政大权完全把持在宁喜等人手中 。

卫献公流亡晋国 , 度日如年 , 日子很不好过 。 于是他做好两手准备 , 一方面恳求晋国国君出兵帮他复国 , 一方面与卫国掌权奸臣宁喜暗中联络 , 希望把宁喜拉拢到自己手下 , 迎接他回国 。 为了让宁喜动心 , 卫献公开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苟返 , 政由宁氏 , 祭则寡人” , 只要让他回国当国君 , 朝政大权听凭宁喜把握 , 自己甘愿充当名誉元首 , 只在祭祀典礼之时露个面就行 。 宁喜果然被无冕之王的诱惑打动 。 最终在晋国的支持和宁喜的拥戴下 , 卫献公重新复辟登基 。 奸臣宁喜自恃功高 , 骄横跋扈 , 结果最后被卫献公断然处死 。 无巧不巧的是 , 《晋书》记载 , 三国时代之后的东晋 , 出了个权臣加奸臣桓温 , 野心勃勃想谋逆篡位 , 也被称为“政由桓氏 , 祭则寡人” 。


刘禅用8个字评价诸葛亮,证明在他心目中一直把诸葛亮视为奸臣

刘禅用8个字评价诸葛亮 , 证明在他心目中一直把诸葛亮视为奸臣// //

《左传》中的这段历史 , 揭开了刘禅八个字的真正含义 。 这八个字是卫献公对专权擅政的奸臣宁喜所说的 , 却被刘禅信手拈来 , 只不过把“宁”字改成“葛”字 。 刘禅把这八字用在诸葛亮身上 , 充分证明诸葛亮在他心目中 , 和奸臣宁喜相差无几 , 把诸葛亮视为宁喜一样的奸臣 , 所以才会有此一说 。

另外很多事实也从侧面证实了刘禅的这个看法 。 《三国志》中的《谯周传》记载 , 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后 , 蜀汉大臣闻讯 , 很多人前去奔丧吊唁 , 刘禅却匪夷所思地“有诏书禁断” , 下旨禁止群臣前去 , 只有谯周一个人因提前动身 , 抵达诸葛亮病逝处 。 《蜀书》记载 , 诸葛亮死后 , 有人请求在各地立庙祭拜 , “朝廷以礼秩不听” , 有人建议只在成都立一所庙 , “后主不从” 。 诸葛亮死后 , 刘禅坚持不再设立丞相 , 以免再度出现权臣擅权的局面 , 凡此种种都证实了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