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楔子

景帝后三年(公元141年) , 春正月 , 大汉天子刘启驾崩于长安未央宫 , 时年十六岁的皇太子刘彻 , 即皇帝位 , 便是后世鼎鼎大名的汉武大帝 。

但此时年轻的帝王 , 终究还不是后来乾坤独断的一代雄主 , 年少有冲劲儿 , 但也更冲动 。 雄心勃勃想要一改文景数十年来的内敛低调 , 建立无上功业的武帝 , 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 狠狠地跌了一跤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建元元年冬十月(公元前140年) , 在武帝正式改元的第一年(汉初采用秦历 , 以十月为岁首) , 武帝颁布了新年的第一道诏书 , 下令全国向朝廷举荐贤良之才 。

这次大规模的求贤令一下 , 像董仲舒之类的儒家子弟开始进入朝堂视野 , 而武帝的老师 , 当朝丞相卫绾 , 要求将所举贤良中的法家和纵横家尽数革除 , 此举更是让儒家身处于风口浪尖 。

长乐宫中的窦太后崇尚黄老之术 , 朝中老臣们也都是饱受国初无为而治国策的熏陶 , 自然对儒家那一套不甚感冒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当丞相卫绾暗含“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奏疏一经问世 , 立即引起了窦太后的强烈不满 , 没过多久 , 卫绾便被窦太后寻了个过错免官去职 。

这次人事变动 , 并未引起武帝的警觉 , 因为新任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俱好儒” , 他们还举荐了儒家子弟赵绾为御史大夫 , 王臧为郎中令 , 在朝中隆推儒术 , “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事”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年轻的武帝确实有些飘飘然 ,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三公皆支持皇帝改制 , 而郎中令又掌握宫廷宿卫 , 一时间还真就有大权在握的错觉 。

可武帝似乎忘了那个朝政需事事奏请 , 又有忠心的卫尉程不识执掌禁军 , 进而真正掌控朝局与宫廷的窦太后 。

当建元二年初 , 赵绾、王臧奏请武帝“毋奏事东宫” , 近乎直白的和武帝商议政变夺权 , 听到风声的窦太后大怒 , 果断出手将赵绾、王臧下狱 。

见识到皇祖母的雷霆手段 , 武帝赶忙“废明堂事 , 诸所兴为皆废” , 丢卒保车之下 , 赵绾、王臧无奈自杀 , 而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也被窦太后免职赋闲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声势浩大的“建元改制”草草收场 , 丞相、御史大夫都被替换成更加尊崇黄老之学的勋贵 , 朝中的儒家势力被扫荡一空 , 除此之外 , 窦太后还特意挑选谨小慎微的石建出任郎中令 , 执掌宫中宿卫 , 武帝此刻虽贵为天子 , 亦形同傀儡 。

峨峨宫墙 , 如枷锁一般困顿了武帝的雄心壮志 , 这位少年天子一时当何去何从?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后宫、虎符与微行

一、金屋藏娇

汉武帝刘彻之所以能成为太子 , 并最终顺利登基 , 与于馆陶长公主之女陈阿娇的联姻密不可分 。

初 , 武帝得立为太子 , 长主有力 , 取主女为妃 , 及帝即位 , 立为皇后 。 ——《汉书·外戚传》

馆陶长公主是窦太后唯一的女儿 , 景帝刘启的同胞姐姐 , 身份显赫 , 尊宠优渥 , 比肩诸侯王 。 由于景帝宠妃栗姬的怨怒和短视 , 拒绝了长公主结亲的请求 , 才让待人接物更胜一筹的王夫人(武帝生母) , 有机会和长公主结为亲家 , 进而在长公主频频向景帝和窦太后诋毁栗姬、盛赞王夫人的助力下 , 景帝最终疏远了栗姬 , 废掉了太子刘荣 , 另册立王夫人为皇后 , 立武帝为太子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虽说馆陶公主有功于武帝 , 但在武帝登基后 , 馆陶公主自恃功高 , 索取无厌 , 惹得武帝反感 , 并引以为患 , 而自小娇生惯养的陈阿娇 , 骄纵蛮横 , 又善妒无子 , 也让武帝心生不满 , 刻意疏远冷落 。

但皇后陈阿娇失宠 , 最先紧张的反倒是武帝的生母王太后 。

皇太后谓上曰:“汝新即位 , 大臣未服 , 先为明堂 , 太皇太后已怒 。 今又忤长主 , 必重得罪 。 妇人性易悦耳 , 宜深慎之!”上乃于长主、皇后复稍加恩礼 。 ——《资治通鉴·汉纪九 》

王太后为什么要武帝重新礼遇馆陶长公主 , 宠幸皇后呢?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当然与武帝此时不利的局面分不开的 。

建元改制失败后 , 被完全架空的武帝 , 地位岌岌可危 , 这时候后宫不靖 , 馆陶公主一家再向窦太后诉苦 , 那武帝可真就危险了 , 前朝吕后废立少帝的故事可殷鉴不远 , 由不得王太后不忧心忡忡 。

在窦太后还是文帝皇后时 , 双目就已失明 , 她除了宠爱幼子梁王刘武外 , 就最喜欢能经常陪伴在她身边的馆陶公主刘嫖 , 疼爱到什么地步呢?

史记记载窦太后去世后 , 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 。 ——《史记·外戚世家》

尤其在两个儿子 , 梁王刘武、景帝刘启先后去世 , 唯一仅存的女儿刘嫖 , 就成了窦氏的最大精神寄托 , 而连带着外孙女陈阿娇 , 也成了窦氏的心头肉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所以武帝要想稳住皇位 , 除了对奶奶的政事安排无条件赞同外 , 枕边人皇后的喜怒 , 也成了赢得窦太后欢心与否的关键 。

王太后说的没错 , 女人很好哄的 , 武帝拿出几分热情 , 嘴巴甜一点 , 腿也勤快点 , 晚上多往皇后屋里钻一钻 , 小夫妻和和睦睦 , 恩恩爱爱 , 丈母娘馆陶公主心里高兴 , 自然会心向女婿 , 不时替武帝劝解窦太后几句 , 窦太后对武帝的怨气消了 , 当然会允许武帝重新参与到国政的处置当中 。

这里边笔者再说一个有意思的点 , 可以侧面佐证武帝后宫的情形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 , 在建元二年三月上巳日 , 也就是武帝改制失败后没几个月 , 他从霸上祈福回来 , 暂歇姐姐平阳公主府上 , 相中了美人卫子夫 , 宠幸后带入宫中 。 但因这时王太后刚劝武帝要多恩宠皇后 , 讨窦太后欢心 , 所以卫子夫进宫后一年都没再被武帝召见过 , 入宫岁余 , 不复幸 。

由此可以知 , 当时武帝的境遇的确很糟糕 , 为了不让善妒的皇后生气发飙 , 武帝一心扑在陈阿娇身上 , 对其他美人置若罔闻 , 还真是够能忍的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二、虎符与节杖

通过恩礼馆陶公主和皇后 , 武帝和窦太后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 ,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开始 , 武帝处理政务的记录明显多了起来 , 而王太后的弟弟、武帝的舅舅田蚡也重新出任太尉 , 这都是武帝皇位稳固的信号 。

也是在这一年初 , 东南突发的战事 , 又给武帝重新获取大权的机会 。

当初七国之乱时 , 吴国兵败 , 东瓯国计杀吴王濞 , 吴太子逃亡闽越国 , 为报杀父之仇 , 常权闽越王攻打东瓯 , 建元三年 , 闽越终于出兵围攻东瓯 。

七国之败也 , 吴王子驹亡走闽越 , 怨东瓯杀其父 , 常劝闽越击东瓯 。 闽粤从之 , 发兵围东瓯 , 东瓯使人告急天子 。 ——《资治通鉴·汉纪九》

在接到东瓯的求援信后 , 汉武帝询问太尉田蚡的意见 , 田蚡对道:越人相攻击 , 固其常;又数反覆 , 自秦时弃不属 , 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东瓯远在东南一隅 , 秦时就以放弃这块土地 , 如今闽越与它争斗 , 大汉没必要劳师动众救援 , 白费人力物力 。

田蚡的观点代表朝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 , 因文景以来 , 大汉王朝就崇尚黄老“无为而有为”的治国思想 , 对内休养生息 , 与民休息;对外不大动干戈 , 提倡“毋动为大”的外事方针 。

所以在近四十年来内敛低调的国策之下 , 大汉朝的执政者们往往抱有少生事端的保守思想 , 而见证了了文景两朝风风雨雨的窦太后 , 也深受黄老政治的影响 , 提倡“为政无为” , 不喜折腾 , 自然也对闽越与东瓯的蛮荒小国的争斗无心介入 。

武安侯田蚡刚因“隆推儒术”而被窦太皇太后贬退过 , 这时候肯定要揣度老太太的心思 , 万事求稳 , 说出不理会东瓯的求救请求 , 也不足为奇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但太尉田蚡的意见显然不是武帝所能接受的 , 这时中大夫严助站出来反对:特患力不能救 , 德不能覆 , 诚能 , 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 , 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 , 天子不振 , 尚安所诉 , 又何以子万国乎?——《汉书·严助传》

大汉朝廷要有泱泱大国的胸怀 , 不能丧失扶助弱小的责任和义务 , 如此才可令天下归心 , 号令万国 , 四方臣服 。

武帝深以为然 , 武帝本人此时不满二十岁 , 如初生之日 , 朝气蓬勃 , 而他眼中的大汉更应该如天上的太阳 , 光芒万丈 , 四方敬仰 。

所以武帝认为:“太尉不足与计 。 ”

但武帝想发兵援救东瓯 , 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困扰着武帝 , 那便是武帝得不到窦太后准许是调不出虎符的 , 按照汉制 , 无虎符驻军不得擅动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虎符是发兵的信物 , 一般形状如虎 , 中剖为二 , 发令方和军中将领各持一半 , 只有勘验吻合方能调动大军 。

而且虎符可不止一块 , 汉初皇帝颁发虎符的一半给各诸侯王及郡太守 , 由此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调兵制度 。 皇帝要调哪个郡的军队 , 自然要找出该郡的一半虎符授予发令人 , 在与郡守的另一半虎符勘验吻合后才能发兵 。

应劭注引《汉书》时便道:铜虎符第一至第五 , 国家当发兵遣使者 , 至郡合符 , 符合乃听受 。

而虎符由符节令保管 , 隶属于掌宫廷事务的少府管辖 , 当然这时候少府也听命于窦太后 , 武帝想掌兵暂时是不可能的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事情陷入了僵局 , 武帝又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不得不佩服武帝的意志与手腕 , 虽然拿不出虎符 , 可派人前往会稽郡 , 调出象征天子的汉节还是能办到 。

武帝对严助道:吾新即位 , 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 。 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 。 ——《资治通鉴·汉纪九》

表面上武帝是告诉严助 , 我刚即位不久 , 虽然要出兵 , 但为了要保持该有的大国风范 , 就不兴师动众动用虎符 , 只赐予你汉节调兵 。

大汉开国六十多年 , 还从未出现过无虎符就能调兵的先例 , 严助怎么可能不明白武帝话中的潜台词:“我虽是皇帝但暂无兵权 , 可你也必须得办成事!”

这既是对严助的考验 , 也是武帝的一次大胆尝试 。

严助到了会稽 , 会稽郡守果然以无虎符不能调兵为由 , 拒绝出兵东瓯 。

严助当机立断 , 持皇帝赐予的汉节 , 当庭斩杀了郡司马 , 震慑住了郡守 , 这才成功促成了会稽郡发兵东瓯 , 吓跑了闽越大军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这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 无疑让武帝在军中的威望大增 , 天子即便没有虎符 , 也能靠帝王的意志调得大军 , 虽然破坏了由来已久的规矩 , 可无形中让武帝绕过窦太后 , 实现了对军权的控制 , 一点点拿回了权力 。

三、期门军

持节调兵发生之后 , 大汉朝廷的权力格局发生微妙的变化 , 史书上忽然冒出了这么一段记载:

是岁 , 上始为微行 , 北至池阳 , 西至黄山 , 南猎长杨 , 东游宜春 , 与左右能骑射者期诸殿门 。 ——《资治通鉴·汉纪九》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是岁就是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 武帝开始微服出巡 , 乍一看 , 好像武帝有些不务正业 , 但后一句话“与左右能骑射者期诸殿门” , 就暗藏玄机 。

武帝召集了一帮能骑射的人期定在诸宫殿门外 , 这是要干什么?

而《汉书·东方朔传》对此记载的就更加详细:八九月中 , 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 , 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 , 期诸殿门 , 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 。

武帝是收拢了一批陇西、北地善于骑射的子弟新组建了鼎鼎大名的“期门军”(羽林军的前身) , 如此皇帝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

郎中令统帅宫殿门户及内部禁卫 , 卫尉则统领宫城禁军 , 负责宫殿外门署的警卫 , 这两个禁军要职都是窦太后安排的人出任 , 武帝另组禁军很显然是为了夺得对宫廷的掌控 , 至少是建立一支可以依仗的嫡系部队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由此武帝借微服出巡的名义 , 另行选拔精于骑射的良家子 , 作为随行护卫 , 进而将宫中卫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这个过程出奇的顺利 , 史书中并未见任何反对声音 , 可知通过驰援东瓯一事 , 军中势力开始自觉的向武帝靠拢 , 窦太后逐渐衰老 , 而雄心壮志的武帝正如朝阳蓬勃 , 这也是大势所趋 。


建元三年,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建元三年 , 在汉武帝的几次尝试下 , 大汉的皇权开始向他悄然转移// //

建元三年 , 不论是以汉节调兵 , 还是另组“期门军” , 都是武帝在后权压制下 , 对皇权外拓进行的有益尝试 。 从这一年起 , 在政治上成熟起来的武帝 , 逐渐掌握了主动 , 内外大权开始不可逆的向武帝进行转移 , 一个属于汉家天下的崭新时代就要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