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臣也编练过新军,为什么没有形成“南洋军阀”?

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1895年12月27日) , 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上奏朝廷 , 陈述旧军的积弊痼习 , 获准在南京编练一支新军“自强军”(步队8营、马队2营、炮队2营、工程队1营 , 共13营2860人) , 也称“南洋新军” 。


南洋大臣也编练过新军,为什么没有形成“南洋军阀”?

南洋大臣也编练过新军 , 为什么没有形成“南洋军阀”?// //

张之洞

这支军队完全参照德军的兵制 , 聘请德国教官35人担任各级军官正职 , 副职则从天津、广东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中挑选 。

这支军队后来为什么没有像北洋军阀一样 , 形成“南洋军阀”呢?

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1)北洋大臣三十年未动 , 南洋大臣几年一动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 , 从同治九年(1870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 一直由李鸿章占着 , 前后达三十余年 。

北洋军阀的历史往上可以直接追溯至李鸿章时期 , 袁世凯不仅继承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一十分重要的职位 , 并且也继承网罗了李鸿章淮系官僚的班底 , 让北洋系不仅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 , 而且形成一股可左右朝局的政治势力 。

就算袁世凯本人 , 也与李鸿章的淮军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袁得以在朝鲜崭露头角 , 与淮军名将吴长庆的识拔是分不开的 , 袁世凯就任直督成为全国督抚的领袖人物 , 也得力于李鸿章的力荐 。

而李鸿章长达三十余年对北洋的苦心经营 , 无疑为后来袁世凯的北洋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反观南洋 , 虽说和北洋几乎同时训练新军 , 但南洋大臣频繁更换 , 自1894年一直到清廷退位 , 前后更换了十二任两江总督 , 其中有些是多次就任此职 , 比如刘坤一是三次 , 张之洞是两次 , 且张之洞两次都是署理 , 没有实授 。


南洋大臣也编练过新军,为什么没有形成“南洋军阀”?

南洋大臣也编练过新军 , 为什么没有形成“南洋军阀”?// //

刘坤一像

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频频调动 , 显然不利用他们经营或是组建较为稳定的班底和势力 。

2)由于身处京畿重地 , 清廷极为重视北洋建设

为了平衡淮系、湘系、自强系等各派系关系 , 清廷虽说表面上对各派人物都加以重用 , 比如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 则用湘系的刘坤一、自强系的张之洞为湖广总督或为两江总督 , 但对李鸿章的信任和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

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位三十余年没有变动 , 却频频调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职务 。

北洋身处京畿重地 , 无论从内政还是国防的角度来讲 , 其重要性都非南洋所能比 , 这从当初两洋海军实力的巨大差距上也能感受一二 。

3)无论李鸿章还是袁世凯任北洋大臣 , 都得到外国势力的认可和扶持

鸦片战争后 , 外国势力在对中国的逐步渗透过程中 , 慢慢认识到在中国物色一个强力人物做代理人的重要性 , 而李鸿章、袁世凯无疑是这方面的最佳人选 。


南洋大臣也编练过新军,为什么没有形成“南洋军阀”?

南洋大臣也编练过新军 , 为什么没有形成“南洋军阀”?// //

李鸿章

李鸿章能在晚清政坛上屹立不倒 , 也与这种支持大有关系 , 后来竟达到“中外系望 , 声名在政府上”(《清史稿.李鸿章传》)的程度 。

到了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时 , 因为他手中有一支当时最精锐的新建陆军 , 便很容易获得西方各国势力的青睐和扶持 。

4)个人野心使然

历史学家唐德刚评价袁世凯 , 说他是曹操型的人物 , 是“治世之能臣 , 乱世之奸雄 。 ”

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 , 袁世凯在发展北洋系的过程中是不遗余力的 , 大搞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 将其发展成一支唯袁命是从的军队 , 造成北洋军“其心理中不知有清廷 , 而唯知有项城耳”的局面 。


南洋大臣也编练过新军,为什么没有形成“南洋军阀”?

南洋大臣也编练过新军 , 为什么没有形成“南洋军阀”?// //

北洋陆军

张之洞在1895年编练13营的自强军后 , 于1896年调任湖广总督 , 他的继任者刘坤一 , 在数年间竟没有扩建这种新军 , 使得这支新军无论从规模和兵员数量上都远不及北洋军 。

1901年清政府将自强军调至山东归袁世凯节制操练 , 后来被袁世凯编入北洋陆军第四镇 。

这些“南洋军阀”的种子 , 便没有能够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