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杨应龙为什么要造反?
说到播州之役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个战役的 , 话说这个战役也算得上极具特色的 , 当时也掀起了很大的影响 ,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人却十分的引起人的注意 , 这个人就是杨应龙 , 他在当时是造反了的 ,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会造反?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明万历年间杨应龙为什么要造反?// //
万历平播州之役 , 是万历三大征之一 。 万历二十八年二月 , 明朝廷为了镇压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叛乱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 此次战役杨应龙在明王朝24万官兵八路围攻之下 , 最后于六月以杨应龙兵败自杀而告结束 。 这是这起事件的简单过程 , 如果大家想具体了解可看《明史纪事本末》(该书言之颇为详细)、《明史》、《石匮书》、《罪惟录》等书籍 。
万历三大征分别是平宁夏之役、万历援朝之役、平播州杨应龙之役 , 这三场战役得失原因都各有不同 。 在我看来宁夏之役属于本可以少打或者不打(更多是因为政策失当而打)、万历援朝之役必须急打、大打(丰臣秀吉的野心人尽皆知 , 欲以朝鲜为跳板攻明朝)、而本文写到的播州之役则是属于迟早要打(明廷确实有政策失当 , 但不管是否失策 , 这场战役都是绕不过去的 , 就是个早晚问题) 。 那么为何说平播州这场战役绕不过 , 迟早要打呢?
从其根本原因上来说 , 这是源于土司制度的弊端 , 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 , 继承了元代的土司制度 , 利用当地的土酋管理属民 , 并不改变当地的统治机构 , 像杨应龙这样的大土司是朝廷下诏袭封的 , 按《明史》的说法就是“皆因其俗 , 使之附辑诸蛮 , 谨守疆土 , 修职贡 , 供征调 , 无相携贰” 。
像杨应龙这样的大土司只要听从朝廷调遣 , 对朝廷表示恭顺 , 便可保无虞 。 但是问题在于土司对所辖之民 , 所辖之境拥有绝对的管理权 , 当然还有自己的军队 , 这就形同独立王国 , 更容易与中央分庭抗礼 , 有明一代中央与西南土司的矛盾始终存在 , 在杨应龙之前的麓川之役 , 杨应龙之后的奢安之役都是土司与中央王朝矛盾的体现 , 这个矛盾爆发只需要一个偶然因素 。 可见土司世袭制就是矛盾的根源 。
而具体到播州杨氏 , 这个弊端就很明显 。 播州杨氏在播州建立统治长达七百余年 , 经过几百年的经营 , 杨氏的统治已经是根深蒂固 , 且兵力财力雄厚 。 以史料看 , 杨应龙多次帅播州军队随明军联合进行大规模作战 , 屡建奇功 , 这充分显示了播州强大的实力 。
《明史纪事本末·平杨应龙》:隆庆六年袭职 , 以从征剌嘛诸番九丝、腻乃、杨柳沟等 , 多却敌先登 , 斩获无算 , 先后赐金币 。
《全边略记·卷七》:应龙于隆庆壬申袭职 , 从征哈麻先登 , 多斩获 , 从征九丝 , 捕虏无算 , 从征杨柳沟 , 却地先登 。 先后赐金币 。
这些史料一方面显示了杨氏在反叛前确实对明廷有调必征 , 且战功卓著 。 而另一方面确实显示出了杨氏之实力确实能和朝廷分庭抗礼(从杨应龙反叛的情况来看 , 其调动10多万的军民与明廷相争 , 实力可见一斑) , 对于这样财力、物力充盈的土司 , 明廷肯定是有所忌惮的 , 正如《万历三大征考》的作者茅瑞征所言“蜀三面邻夷 , 且借为用 , 而播为最劲 , 此不可制” 。 因此 , 杨氏内部一旦有机可乘 , 明廷绝不会放过征讨的机会 。
其次 , 川、黔抚按之争激化矛盾 。 明代播州地处四川、贵州、湖广交界处 , 其地与四川的联系更加紧密 。 由于地处冲要 , 且土地丰饶 , 从明初以来播州就成为了川、黔两省官员争夺的要地 。 尤其是贵州方面的官员对播州更是觊觎已久 。 早在嘉靖初年 , 经过川贵总督的会勘 , 最终决定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四川、在军事上归贵州管辖 。
《明史》卷312:总督奏 , 仍以播归四川 , 而贵州思石兵备仍兼制播、酉、平、邑诸土司事 , 报可 。
而杨氏在当时实力膨胀 , 又对其属下的五司七姓进行残害 , 波及贵州 , 贵州巡抚叶梦熊趁机上疏“历数应龙二十四大罪” , 力主讨伐杨应龙 。 更在万历十九年提出将播州所辖五司悉数改土归流 。 而四川方面 , 巡抚李化龙认为应当以“抚”为主 , 这就引起了贵州方面官员的极大不满 , 指责四川官员对杨应龙有私心 , 行包庇之事 , 所谓“在黔者谓蜀有私昵应龙之心” , 由于此事重大 , 朝廷决定对杨应龙虐待五司七姓的事进行审查 , 在重庆会勘杨应龙 , 坐法当死 , 杨应龙以两万金自赎 。 正在此时 , 日本侵略朝鲜 , 明朝廷征发天下之兵 , 杨应龙表示愿意率兵五千征倭 , 被朝廷释放 , 此次会勘戛然而止 。
明万历年间杨应龙为什么要造反?// //
在这期间 , 原任四川巡抚李化龙“引嫌求退” , 继任者王继光表示要严厉审查杨应龙 , 想再次将杨应龙召回重庆“严提勘结” , 杨应龙拒绝赴召 。 至此 , 川黔两省意见一致 , 决定以兵威逼杨应龙 。 但是却被杨应龙击败 。 自此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与明廷的关系出现了大的裂痕 。 明廷本来就对杨应龙的实力比较忌惮 , 此次又在征伐中大丢颜面 。 在这场战役后 , 明廷就已经有消灭杨应龙的想法了 。 只是苦于万历援朝战争正在进行 , 以“抚”的手段来安抚一下杨应龙的情绪而已 , 尽管杨应龙后来对明廷做出较大的让步 , 如其次子杨可栋去重庆做人质 , 向朝廷缴纳四万金助采木 , 但打是几乎不可避免的了 。 其后杨应龙之子杨可栋的死更成了导火索 , 直接爆发战争 。
《明史纪事本末·平杨应龙》:是时 , 寇氛未靖 , 大司马欲缓应龙 , 专事东方 , 天子亦以应龙向有积劳 , 可其奏 。
其三 , 杨应龙辖区内部矛盾激化 。 这个就有两大因素包含在里面:一、五司七姓 。 二、其家族内部问题 。
先说五司七姓 。 所谓五司是真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五个长官司 , 七姓是指田、张、袁、罗、谭、吴七姓 。 他们都是杨应龙的下属 。 而杨应龙和他们矛盾根源在于利用自己签印承袭表笺的特权 , 向土司与地方土目索贿 , 并削夺七姓权力导致的 。
《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川备录·上川东》:初 , 黄平、草塘、白泥、余庆、重安五司 , 凡承袭表笺须宣慰司印文乃达 , 往往索贿无厌 , 此衅端所由起 。 又其地有七姓之民 , 应龙寄以心腹 , 七姓又藉龙为奇货 , 靡费金钱累巨万 。 久之 , 龙觉其欺 , 乃稍稍收其权 , 遂交仇恶 , 七姓叩阍鸣冤 , 且反噬龙矣 。
杨应龙本人确实也是好勇斗狠 , 既然你不服我 , 就发兵追杀你 , 于是就发兵攻击五姓七司 。 说到这里要特别提一下 , 杨应龙雄猜嗜杀确实有之 , 但是 , 是针对土司内部 , 而对明廷杨应龙确实在一开始并无反心 , 极尽恭顺的 ,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明廷剿抚失宜所造成的 。
《国榷》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壬朔条:然应龙非有逆志 , 不过积忍嗜杀 。 而当事或重视之如虎 , 或蔑视之如鼠 , 均失其等 , 酿成大祸 。
土司之间互相吞并本是当地之常事 , 像如此事件实力强大一方吞并弱小一方实在是见惯不怪 , 大家也默认此规则 。 但是播州这个地方有其特殊性 , 是汉化程度较高的地方 。 五司七姓里有不少知识分子并不认同杨应龙的吞并 , 于是拼命告发杨应龙 , 杨应龙面对告发 , 则拼命发兵围剿 , 恶性循环 , 惊动了明廷 , 酿成了一场恶战 。
而杨氏宗族内部也出现了裂痕成为了导火索 。 杨应龙宠幸小妾田雌凤 , 田雌凤污蔑杨应龙的正妻在外有奸情 , 张氏被杨应龙逐出 。 不久张氏与其母又被酒醉的杨应龙斩杀 。 于是“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飞文 , 告龙反” 。 从这件事上来看 , 杨应龙的个人残忍嗜杀的性格给自己招来了祸患 。
明万历年间杨应龙为什么要造反?// //
综上所述 , 杨应龙的反叛 , 绝不是单个因素导致的 , 其中既有中央和地方的根本性矛盾 , 也有明廷的原因 , 也有杨应龙个人的原因 , 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为何让人同情,死后明英宗还给恢复皇后身份
- 明清宣城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一)
- 王阳明:五大处世之道,以心抵御外界纷扰
- 胡惟庸被杀之后,大将蓝玉又被杀,明朝文武功臣诛杀殆尽
- 大明风华:朱祁钰设宴立太子,皇后带儿子自杀,孙若微露出微笑
- 大明风华:朱棣死前为何召见杨士奇还说传位给汉王?这是两手准备
- 浅谈“野心家”司马懿的聪明才智
- 公孙瓒明知赵云很能打,为何愿意让刘备带他走?背后有顾虑
- 他在位10年,好评如潮,留下一项制度却差点毁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