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坚持一份执着,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 , “礼义廉耻”和“忠君爱国”的思想就被深深印在了每一个朝代的士大夫心里 , 尤其是“忠君爱国” , 向来都有“君让臣死 , 臣不得不死”的传承 , 这也难怪后人调侃“别说皇帝会亡国 , 就是他故意去亡国 , 谁也不能指责他 , 谁让人家是皇上呢!” 。

可是到了2000年之后的后满清时代 ,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内部分裂的同时 , 西方列强虎视眈眈 。 一些不甘心的士大夫奔走呼号 , 几乎动用了全部的身心力量来对抗眼前发生的一切 , 企图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 他们深信 , 只有保住这个即将倾覆的帝国 , 才能维持士大夫最后的一丝尊严 , 梁鼎芬、翁同龢、冒鹤亭等人为了满清真可谓是尽心竭虑、不遗余力 , 当然 , 最有名的当属康有为


康有为,坚持一份执着,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康有为 , 坚持一份执着 , 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

康有为在历史上的争议 , 其实一点也不比慈禧小 。 从默默无闻到皇帝身边的“红人”、从事败潜逃到拥护张勋复辟 , 康有为应该是最符合传统士大夫形象和心理的人 。 他忠心吗?这点毋庸置疑 , 康有为对皇帝的拥戴比任何人都要坚定 , 因为他至死都在为皇室“复位”而努力 , 但这也正是他的悲哀所在 , 用现代话形容就是“死心眼子” , 只认准“皇帝”这一根筋 , 在这一点上 , 他不如他的学生梁启超 , 梁启超头脑灵活 , 对形势的发展能做出明确判断 , 所以在对待孙中山和革命党上 , 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和分歧 。

康有为的一生 , 为后世留下的亮点其实并不多 , 除了“百日维新”之外 , 也只有“一片忠心、明月可鉴”了 , 但是没亮点并不表示不精彩 , 而康有为的起起伏伏也完全配得上“传奇”这个词 。 最能折腾的读书人

康有为是个读书人 , 可他偏偏又看不起读书人 , 或者说他看不起“科举”更合适 。

康有为1858年(咸丰八年)出生于广东 , 骨头里都有广东人“冒险犯难”的精神 , 而在拜义理学大师朱次琦为师之后 , “救国救民”的念头就开始出现 。 一年之后 , 他辞别师傅 , 一个人钻进家乡附近深山里的白云洞 , 潜心求学

1882年(光绪八年) , 已经24岁的康为由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 , 去北京参加考试 。 完全都是为了敷衍母亲 , 结果可想而知 , 但是这次北京之行却让他受益匪浅 。 他在心不在焉应付完考试后也才5月 , 先是在京城游玩了一个月 , 然后乘船沿运河南下 , 经扬州、过镇江、到上海 , 返回家乡时已经是12月了 。

在沿途这些城市里 , 上海无疑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 洋人治下的上海和其他城市形成强烈的反差 , 对于当时的康有为来说 , 上海除了没有紫禁城 , 一点都不比北京逊色 。 他想知道洋人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把上海变得如此繁荣 。 于是 , 他在上海购买了大量的西方书籍带回老家学习 , 在学习中 , 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已经传承五千年的文明史 , 第一次为未来感到迷茫 , 也第一次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全新的国家体系


康有为,坚持一份执着,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康有为 , 坚持一份执着 , 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

他第一个看不顺眼的就是“裹足” , 为此还特意成立了一个戒裹足组织 , 这在当地还引起了一阵轰动 。 对当时的妇女来说 , 这个习惯已经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所以 , 康有为的提议反而被她们骂成是“伤风败俗” , 甚至还有邻居到他家去骂他 。 康有为也第一次体验了一把“人言可畏”的感觉 , 没多久 , 这个戒裹足组织就关门大吉了 。 可是已经有了“改变”之心的康有为就像吃了那个啥口香糖似的 , 根本停不下来 , 他又将目光盯上了八股制

1884年 , 中法战争爆发 , 广州宣布戒严 。 在这期间 , 拜读了哥白尼、牛顿等人的书籍 , 刚刚接触到“人权平等”观念的康有为就写下《人类公理》一书 , 其中就有议会制度、民权民主、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等这些“超时髦”理论 。 他本来是要背着进京的 , 可突然得了头疼病 , 换了不少名医都没能治愈 , 偏偏康有为在翻读了西医书籍之后 , 自己抓西药竟然治好了自己的头疼 。 书生变医生 , 这在当时还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笑谈 。 可这场病也让康有为打消了进京的念头 , 一回头 , 又扎进了白云洞 , 一边养病、一边读书 , 也正是这个时期 , 他的文章中开始出现“变法”一词(《大同梦幻:康有为文选》)前奏

有想法就要付诸实施 , 恰在此时 , 他的好友、翰林院编修张鼎华邀请他进京 , 可惜他刚到那 , 张鼎华大病一场不幸去世了 。 这种“打酱油”式的悲剧就好像完全是在为康有为的登场做铺垫

已经有了“变法”的思想 , 早来晚来总是要来的 , 既然到了北京城 , 不干点什么事就回去 , 那可不是康某人的作风 , 他想让当时的皇帝——光绪听到他的声音 。 可是 , 北京虽然称呼是“天子脚下” , 但是天子也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 , 为此 , 康有为先后给工部尚书潘祖萌、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写信阐述自己的伟大理想 , 可惜 , 人微言轻 , 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 不得已 , 康有为只好再次回老家广东了 , 但是 , 也并非毫无所获 , 起码京城里的士子们都开始知道有康有为这么个人了 , 梁启超就是其中之一


康有为,坚持一份执着,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康有为 , 坚持一份执着 , 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

之后的康有为也没有消停 , 先后出了两本让世人哗然的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 将上千年的古礼旧制和圣人经典贬的一文不值 , 还提出应该废大清年号 , 采用孔子纪年!翁同龢痛斥:“居心叵测 , 乃经家一野孤禅而已” , 而朝廷更是要求查办康有为 , 好在有梁启超的多方运作 , 才使康有为避过了“文字狱”的下场 。

1895年 , 发生了甲午海战 , 满清大败 , 正在参加会考的各省举人无不愤慨 , 而康有为更是连夜起草了长达一万四千字的“万言书” , 集合所有人“联名上书” , 可是书还没上 , 那边《马关条约》就已经签订了 , 第二天进士榜一出 , 康有为榜上有名 , 这完全断了康有为继续“胡闹”的念头 , “万言书”就这么被放弃了 , 在此期间 , 康有为认识了“戊戌六君子” 。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 , 这些士子们不管如何闹 , 都是为了引起关注 ,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那个“官”变法


康有为,坚持一份执着,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康有为 , 坚持一份执着 , 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

1898年 , 俄国和德国争夺在华利益时 , 康有为再次上书都察院 , 要求变法 , 这次 , 被光绪看到 , 变法言论和光绪的想法不谋而合 , 在一番详谈之后 , 光绪帝于6月11日发布《定国是诏》:

......朕惟国是不定 , 则号令不行 , 极其流弊 , 必至门户纷争 , 互相水火 , 徒蹈宋明积习 , 于时政毫无裨益 。 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 , 五帝三王不相沿袭 , 譬之冬裘夏葛 , 势不两存 。 用特明白宣示 ,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 自王公以及士庶 , 各宜努力向上 , 发愤为雄 , 以圣贤义理之学 , 植其根本 , 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 , 实力讲求 , 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专心致志 , 精益求精 , 毋徒袭其皮毛 , 毋竞腾其口说 , 总期化无用为有用 , 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 ......

将此通谕知之 。 钦此 。

而康有为也梦想成真 , 从一名边缘化的士大夫成为名副其实的朝廷重臣 , 开始运作、实施变法 。

可惜 , 变法要涉及的范围太广、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 , 这招来“保守党”的强烈不满和抵触 , 他们纷纷跑到慈禧面前哭诉 , 而在康有为“围园杀后”的计划泄露后 , 愤怒的慈禧举手之间就让所有人都知道 , 大清 , 还是在这个女人手里 。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 , 六君子喋血街头 , 光绪被慈禧软禁 , 而康有为和梁启超逃至日本 。 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就这样被平息 , 对于失败的原因 , 不少人都归咎为袁世凯的无耻背叛 , 诚然 , 袁世凯投靠荣禄是光绪失败的一个原因 , 可如果康有为没有私下更改诏书、没有对慈禧起杀心 , 又怎会将这些人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呢?


康有为,坚持一份执着,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康有为 , 坚持一份执着 , 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

?

康有为为何那么痛恨慈禧呢?表面看 , 慈禧的存在确实是变法的最大阻碍 , 可有不少学者都指出 , 康有为对于权利的追逐才是他嫉恨慈禧的原因 , 因为当时光绪对他言听计从 , 要是没有慈禧 , 康有为和“摄政”其实没有区别 , 正是为了进一步掌控权利 , 康有为才铤而走险 , 更改诏书 , 好让“杀后”师出有名 , 可他这么做却把光绪给害了 , 以至于后来慈禧在叱骂光绪“忘恩负义”的时候 , 光绪百口莫辩君子的“小人心”

康有为为了实现“变法强国”尽心尽力 , 始终以“国家”为核心 , 这值得称赞 , 在流亡海外的岁月也始终坚持对光绪的拥戴 , 这更是君子所为 , 但是 , 康有为的私心也处处可见 , 个人品德上的修为更是让人不敢恭维:

一:擅改诏书

光绪拖杨锐带出的诏书是给谭嗣同等人的 , 可是却被康有为改成给自己的了;光绪原来的意思是太后拒绝继续变法 , 让谭嗣同等人想一个既不让太后生气、又能变法的万全之策 , 可是被康有为改后 , 就成了“求救信” , 而他拿着这封“求救信”做依据去找袁世凯 , 才酿成后来的悲剧;

二:抄袭搬运

抄袭搬运对于有声望的文人来说绝对是种无耻行为 , 为人所不屑 。 但是 , 康有为在出版《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时就被另一位文人廖平指责其抄袭他的著作《辟刘篇》、《知圣篇》 , 康有为先是否认 , 后来直接说不认识廖平、也没看过这两本书 , 但是不少人都证实康有为和廖平是相识的 , 梁启超也证明廖平曾将这两本书赠与康有为;(别以为抄袭只有互联网时代有)

三:盗经

1923年 , 康有为到西安卧龙寺游览 , 无意中发现有几柜子的《南宋碛砂大藏经》 , 顿起了占有之心 。 他找到主持 , 说经书年久失修 , 已有残缺 , 他想把经书带回去修补一下再还回来 , 不但言辞凿凿 , 还立下字据 , 搞的主持都挺不好意思 , 最终将所有《南宋碛砂大藏经》交给了康有为 。 和尚笨 , 但是当地的文人可不笨 , 他们深知康有为的意图我想占为己有 , 不但将康有为告了 , 在康有为携书离开时将康有为拦下 , 差点动手 。 经过这么一连串的折腾 , 经书又丢失数卷

偷书能算偷吗?这句话出自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 和康有为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奢华


康有为,坚持一份执着,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康有为 , 坚持一份执着 , 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 //

康有为外逃后 , 外国华侨都听说了他在国内的变法 , 视他为英雄 , 况且他还始终坚持“扶正光绪、变法强国”的口号 , 每到一处 , 他都进行演讲和募捐 , 所以 , 康有为每到一处都能收到大笔的资金 , 可他一转手就投资了房产 , 日本、温哥华、意大利等地都是如此 , 这些他住过的地方 , 都变成了他私人的财产 。 1904年 , 他甚至在瑞典买下一座小岛

动动嘴就有大笔银子 , 所以康有为花起来也不心疼 , 更是娶了比自己小32岁、年仅17的华裔姑娘何金兰 。 不过 , 奢侈归奢侈 , 有一点还是好的 , 每年他都会给梁启超5000银元用以家庭开支 , 就像工资

除此之外 , 还曾向光绪提出“弃疆藏、保江南”、“并入日本”等荒谬建议 , 而“移民巴西”一说更是把李中堂给说睡着了 。 康有为的世界 , 他们真的不懂结语

1927年3月29日 , 康有为走完了他精彩的一生 。 和光绪的死一样 , 他的死也成为不解之谜 , 连他女儿也认为是中毒而死 , 可惜 , 当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 究竟是食物中毒还是被人下毒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康有为是个书生 , 有着读书人的倔强 , 凭着这种执着 , 他完成了从举人到士大夫的蜕变;当然 , 他也有读书人的迂腐 , 也正是由于这种迂腐 , 让他声名狼藉 。 如果变法失败后 , 他和谭嗣同等人一起留下 , 也许后人对他的评价会高很多 , 可是 , 他“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想法又有什么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