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编者按:
为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7月15日 , 巴中日报社启动“采访人员再走红军路”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 。
由巴中日报、巴中晚报、融媒体中心等部门抽调精干编辑、采访人员 , 市区县相关专家共30余人 , 组成阵容强大的全媒体采访团队 , 10余天行程超过1000公里 , 深入到各区县20余处红色遗迹、遗址现场探访 , 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沿途看革命老区的沧桑巨变 , 感受薪火相传的红军精神在巴中焕发的强大动能 。
采访团用视频、航拍、图文等形式 , 多角度、全方位打开红色记忆之门 , 展示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 , 并在巴中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平台同步推送 。 从今日起 , 陆续刊发“采访人员再走红军路”大型主题系列报道 , 敬请关注 。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巴中日报“再走红军路”采访团出发前合影
通江县两河口镇 ,
地处川陕边境交界 , 大巴山北部 ,
米苍山南麓 。
宕水和杨家河在这里交汇
故名两河口
1932年12月 , 钟家沟会议确定入川建立根据地的作战方针后 , 红军涉水进入两河口 , 很快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 。 曾经是地理名词的两河口开始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象征 , 随着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远征者立足两河口直下通、南、巴、平等地 , 全国第二大苏区从这里奠定了基础 。
01
再走红军路
——通江两河口
2019年7月15日 , 巴中日报社“采访人员再走红军路”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团第一站来到了两河口 。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站在奔腾不息的宕水、杨家河沿岸 ,
见证了87年前
那段烽火岁月的青山绿水
仿佛在无声的诉说 ,
一段跨越时空的红色追寻中 ,
留下军民鱼水情的印迹 。
绿水为引
从浮桥 到十八桥 的演变
1932年12月 , 为使主力部队迅速通过两河口进军川北 , 红军先遣队立即在当地组织人力 , 将4只木船横排于河上 , 上面铺以门板和木板搭成三路纵队可以通行的浮桥 。 在陕西境内的红军大部队接到命令 , 依靠这座川陕苏区时期的第一座浮桥 , 14000余名红四方面军主力在两河口群众的鞭炮声中胜利入川 。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红军入川纪念雕塑
红军入川后 , 迅速以两河口为桥头堡 , 快速向泥溪、沙溪、通江方向推进 。 水路 , 是两河口的地理特征 , 也是水路让当地的穷人们迎来了红军 。 红军的到来 , 让水路得到更多的利用 , 河道上的浮桥一座座搭起 。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龙头寨村支书杨伟儒介绍当年红军入川就是从这里趟过 。
水路是红军入川的第一见证者
也是当地变化的记录者 。
如今 , 在红军涉水入川的河口 ,
连续两座桥梁横跨两岸 ,
行人车辆从这里进出大山和川陕两地 。
檬坝塘大桥 , 东坪村、小南山村渡改桥……
产业环线路、旅游环线路……
“十八桥”、“二十四路”的建设
如今的两河口
在解决两河口群众出行难的同时 ,
又形成了域内
互联互通、内畅外达的
交通骨干网络 。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在两河口街上 , 采访人员采访村民两河口的红军故事
青山为证
馈赠属于征服它的强者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巴中日报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采访人员采访
站在海拔1200米的两河口镇龙头寨村
红军当年入川的路线就在
那眼前一片连绵起伏的山中
当年 , 2000多人的先遣队翻越大巴山 , 砍去硝壁上的灌木丛 , 开辟出羊肠小道 , 在风雪中翻越冰雪厚达一米多的大巴山主脉山梁线 , 被军阀视为天堑的大巴山从此被红军踏在脚下 。
对于征服它的强者 , 大山自有它的馈赠 。
87年前 , 红军征服大山后 ,
来到物产丰富、群众拥护的川东北
87年后的今天 ,
勤劳的人们也在续写着传奇 。
如今 , 两河口镇龙头寨村的山头都开发出来 ,
种上了脆李 , 连通邻村共有7000亩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两河口镇跨村联建脆李产业园
有奔头的不仅仅是龙头寨村 , 近年来 , 两河口镇立足于绿色和生态优势 , 引导和支持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特色养殖业 。 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 , 发展建成了10000亩青脆李扶贫产业园;巩固提升了白玉、柏林包、龙头寨、木诺槽“四村一线”10000亩核桃扶贫产业带;发展白玉、东坪、鲁家坪、三官庙四个村3000亩枳壳扶贫产业;巩固扩面发展二里坝村1000亩红心猕猴桃扶贫产业,培育鞍子、长坡、白玉、东坪“四村一线”5000亩花椒扶贫产业……
曾跨越和浴血奋战过的青山碧水
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造血之源”
入川第一镇的旗帜 ,
正成为致富奔康前进道路上的新动能 。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在两河口广场 , 新媒体采访人员采访村民 , 畅谈新农村的巨变
“上巴山 , 到四川 , 穷人日夜把我们盼” 。 红军入川翻越大巴山时相互鼓劲的歌谣 , 一语道出了川北民众对红军的期盼 。 或许 , 源自人们骨子里的 , 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俯瞰两河口场镇
如今 , 在两河口东坪村 , 一排排淡红色的建筑 , 是东坪村的居民聚居点 。 省人民医院开发了远程医疗系统 , 东坪村和两河口的居民 , 在家里就能享受到远在成都的专家问诊 。
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 号称“摔死猴子挂死蛇”的柏林包村 , 目前也已建起了6公里通村公路、4座漫水桥 , 架通了输电线路和自来水管 。 该村核桃、板栗、大黄、银花、杜仲、黄柏、大力子、五味子等物产也有了出路 , 还有煤、铁、硫磺、石膏等矿藏 , 如今到村考察的人川流不息 。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 。 日前 , 两河口镇党委政府向镇全体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说 , 两河口因红色革命而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 广大群众和党委政府共同参与了两河口镇的成长与进步 , 共同见证了两河口的发展与变化 。
传承红色基因 ,
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
带着87年的红色印迹 ,
两河口在这片红土地上 , 正奋力前进 。
再走红军路 | 两河口:红军入川第一镇 ,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
▲两河口留影
本文有删减 , 阅读原文请点击:红军入川第一镇 跨越87年的红色印迹
采访人员再走红军路采访特别报道组:张大梁、陈浩、杜远飞、岳静、陈杨、李建军、蒲康林、杨佳、石耀东、张容、韩梅、刘旭、付海旭、张敬伟、余小林、韩林、翁凯 。
- 在黄埔军校默默无闻,抗战时快速晋升,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场
- 天津这栋洋楼有百年的风云故事,因为两位人物,让它声名远扬
- 曹操问徐庶诸葛亮是谁,徐庶只说了两句话,曹操:此人厉害
- 一部颂扬两代人献身抗痨事业的纪实文学《奇医神药》(连载六)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领导问溥仪想干什么工作,他提出两个职业却都被拒绝,如今成热门
- 八国联军侵略,只有这两国向中国道歉并归还国宝,如今怎么样了
- 岳飞身死,他冒死救下岳飞后代,岳家为感恩规定:两家永远不通婚
- 大明风华:朱棣死前为何召见杨士奇还说传位给汉王?这是两手准备
- 许世友临终时突现两大异象,无法用医学解释,奇人不愧是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