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 , 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

外面骄阳似火

当你们坐在空调房享受时

难道不好奇

古人是如何挨过酷暑的?

接下来

让港博君给大家科普一下

古人的避暑方法~

大暑刚刚过 , 天依旧热到极点 。 人置身室外犹如在蒸笼之中 , 人们纷纷呆在空调房里避暑 。

如今 , T恤短裤、西瓜雪糕、风扇空调成为了现代人夏天的标配 。 那对于没有冰箱没有空调的古代人 , 他们是如何度过这酷热难耐的夏日呢?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 , 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

摇扇纳凉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 , 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

扇子的来由已无从考证 ,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 , 但与现代人们所用的有所不同 , 更多的可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叶子 , 用坏了随即换新的即可 。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 这种叶子显然不能满足于人们的使用 , 并且很不结实 , 总是换来换去也着实麻烦 。 后来扇子变结实了 , 多采用竹子编的 , 古代人多采用这种方式纳凉 , 古人称之为"摇风" , 又叫"凉友" 。 而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则会采用绢帛制成的扇子 , 摇起来轻松也显档次 。

而古时的文人墨客则喜欢在扇面上吟诗作画 , 彰显自己的学识且较为文雅 , 如果是达官显贵 , 一般会有专属的摇扇丫鬟 , "人工风扇"在酷夏之际纳凉 , 这feel倍儿爽!

避暑冰块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 , 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

古代没有电冰箱 , 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 。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 , 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 。 当然 , 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 , 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 一般来说 , 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 , 第二年夏天到来时 , 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 , 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 , 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 , 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 , 而且不消耗能源 , 不污染环境 。 到明清时期 , 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 每到盛夏时 , 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 , 凿孔置于地 , 凉风满屋 。 ”

避暑食品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 , 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

早在南北朝时 , 民间就有自制“汤饼”避暑的习俗 。 至宋代 , 秋季养生小常识避暑食品更加品种繁多 , 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等 , 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欢迎 , 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就有“西瓜足解渴 , 割裂青瑶肤”的描述 。

明清两朝 , 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避暑 。 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 , 食饮最喜清新 。 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 , 宜承露 , 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 , 宜干用 。 ”

清朝北京地区还有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 , 也是一大特点 。 而苏州人过三伏天则喜欢喝凉茶、凉汤 , 吃凉粉等清热爽口的食物 。

冷饮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 , 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

都说“民以食为天” , 大夏天的 , 要是不吃点喝点冰凉之物哄哄嘴巴 , 怎么会舒服?所以 , 冷饮也早早出现了 。 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 , 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 , 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 。 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 , 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 , 春秋末期 , 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 , 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 。

唐代开始出现商业性的藏冰户——“冰商” 。 冬天藏冰 , 入夏拿出来卖 。 到了宋代 , 冷饮有了新的突破 。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 , 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 , 市人如炊汗如雨 。 卖冰一声隔水来 , 行人未吃心眼开 。 ”后来 , 马可·波罗来中国时 , 受元世祖赏赐 , 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 。 他走的时候 , 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 。 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三百年后 , 被法国人出高价买走 , 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 。 英国人改造后 , 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 不知道他们大赚其钱时 , 有没有想到要谢谢一下中国的忽必烈 。

专属凉屋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 , 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

位于承德的避暑山庄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 这座山庄始建于1703年 , 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 耗时89年建成 。 取自然山水之本色 , 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 , 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

当然 , 避暑山庄这种纳凉之地并非一般人可享用 , 而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这种"凉屋"与避暑山庄有所不同 , 当然同样并非一般家庭所能享受的 , 依旧是王公贵族的专属 。

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 , 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 , 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 , 用扇轮转摇 , 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 。 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 , 任其沿屋檐直下 , 形成人造水帘 , 激起凉气 , 以达到消暑目的 。 到了宋代 , 除了皇宫之内 , 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凉屋” , 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 , 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 , 在享受清凉的同时 , 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 至明朝 , 这种避暑建筑从宫廷走向民间 。 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曾精彩描述:“霍都别墅 , 一堂之中开七井 , 皆以镂刻之 , 盘覆之 , 夏日坐其上 , 七井生凉 , 不知暑气 。 ”不难看出 , 明代的“凉屋”在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

而无论避暑山庄亦或"凉屋"都属于王公大臣的专属纳凉之地 , 作为普通百姓则是无福消受的 , 因此属于"土豪"避暑方式 , 并不普及 。

瓷枕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 , 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

除了人们住的、吃的 , 必然还得有用的 , 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大国" , 众所周知景德镇被人们誉为瓷都 , 生产各种瓷器 , 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摆件等外 , 还可制成瓷枕 。

没错 , 就是瓷枕!这种枕头的表面有一层釉 , 冰冰凉凉的 , 在炎热的夏季 , 人们枕在上面非常清爽 , 睡起来也自然舒适 。 所谓"半窗千里月 , 一枕五更风" , 应该是古人对瓷枕最好的讴歌 。

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 , 内部中空 , 下端有孔穴透风 , 四周能透气 , 加之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 , 睡上去“半窗千里月 , 一枕五更风” 。 瓷枕中数北宋定窑孩儿枕最为罕见 , 一小儿头枕双臂 , 俯卧床榻 , 样子十分憨态可掬 。

心静自然凉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 , 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

古时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 固有"凉由心生"的道理 , 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诗中表示"何以消烦暑 , 端坐一院中" 。

同为诗人的王维为了应对酷暑 , 竟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 , 席地而坐流连忘返 , 留给后人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

而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训话而编录成《庭训格言》 , 其中一则训文为《心静自然凉》 , 大致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内心平静 , 身上才会不热 , 并且还指出 , "且夏月不贪风凉 , 于身亦大有益" , 可见古人如此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

当然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 人在心情烦躁的时候 , 确实容易产生燥热 , 心情确实会导致外在的变化 , 因此在这个闷热烦躁的夏季 , 保持一个好的心情 , 同样有利于避暑消热 。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趣味港博 | 夏日炎炎 , 看古人的“避暑方案”// //

看了以上内容

是不是对古人的避暑方法有所了解

古代虽然没有科技

但是老祖宗们却拥有智慧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

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想要避暑的心却是一样的!

部分内容来源:东明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