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做两件事的史学大家唐长孺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一生做两件事的史学大家唐长孺

■70年光辉历程 70年难忘记忆·档案故事

1994年 , 唐长孺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北京大学的周一良、田余庆两位先生合写了一副挽联来悼念 , 上联是“论魏晋隋唐 , 义宁而后 , 我公当仁称祭酒” , 下联是“想音容笑貌 , 珞珈在远 , 吾侪抆泪痛伤神” 。 上联的意思是说 , 研究魏晋隋唐史 , 陈寅恪之后当首推唐长孺 。

唐长孺 , 1911年生于江苏吴江 , 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 1944年来武汉大学任教直到去世 , 国家二级教授 。 唐长孺一生培养了10多名硕士、两名博士 , 他们基本上都成了精英人才 , 这跟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 他的学生陈国灿说 , 唐先生要求第一年要埋头读书 , 通读《资治通鉴》 , 还要读新旧《唐书》《隋书》等 。 每周三下午 , 要去汇报学习情况并当场回答问题 , 答不上来回家思考 , 第二周再来汇报 。 学生张弓记得 , 有一次因为去看了一场电影 , 而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去汇报 , 结果遭到唐先生训斥:“你是来玩乐的吗?再这样就开除你!”吓得张弓一辈子也不敢耽误正事 。

在传道授业上 , 唐长孺一丝不苟 , 在治学上更是兢兢业业、尽心尽责 。

唐长孺一生做了两件大事 , 第一件事是点校《二十四史》 。 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分3次进行了《二十四史》的点校 , 中华书局编审魏连科说唐长孺是出力最多的 。 一是因为1963—1966年初、1966年5月、1971—1977年 , 3个时间段参加《二十四史》点校近10年;二是各史点校完后 , 别人都先后回家了 , 他还在继续点校直到该书出版 。 而《二十四史》出版后 , 唐长孺一不署名 , 二无稿酬 , 却毫无怨言 。

唐长孺做的第二件事是 , 借调到国家文物局整理吐鲁番文书 。 新中国成立后 , 学术界只能见到法国、日本对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成果 。 随着对新疆吐鲁番等古墓群的发掘 , 学术界希望将吐鲁番文书早日整理出版 。 唐长孺接到此项任务后 , 从1975年开始工作 , 前后经历了19个年头 , 拼得文书近1800件 , 编印《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 。

1980年后 , 初稿完成 , 唐长孺带领陈国灿、朱雷、程喜霖负责最后定稿 。 当时 , 唐长孺的视力已极为不好 , 只能坐在桌子旁边 , 让陈、朱、程中的一人读文稿 , 他聚精会神地听 , 觉得释文有问题 , 就自己核对和口述应该如何修改 。

中华书局编审张忱石说 , 唐长孺点校时在学术上毫无保留 , 因为当时点校是不署名的 , 所以有的人发现了问题就不写进校勘记长编 , 目的是为以后自己写文章做准备 。 他却不这样 , 而是将发现的问题毫无保留地弄清楚并校勘出来 。

张忱石还回忆说 , 唐长孺1970年借调至中华书局期间 , 每月上交党费高达120元 , 几近工资的一半 。 而他的夫人王毓瑾从1958年起 , 就从学校图书馆退职 , 家里还有孩子要照顾 , “唐先生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 。 不仅如此 , 他一生两次拒绝加工资 。 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后 , 学校两次要给他晋升一级教授 , 他都以各种理由谢绝了 。

唐长孺过世25年了 , 但纪念他的活动一直不断 。 50年的教育治学生涯 , 唐长孺桃李满天下 , 他参与点校的《二十四史》和主持整理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两项工程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重大文化建设工程 。

(作者系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7月3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