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都有谁 , 说法不一 , 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 。 其中 , 曾国藩是晚清地方武装“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李鸿章则是曾国藩手下的幕僚 , 同时也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立者和统帅;左宗棠则是曾国藩“湘军”中的著名将领 。 三人都是“湘军”出身 , 拥有强大的军队背景 , 而张之洞则是科举出身 , 早期更是一帮文人御史组成的“清流派”领袖 , 无军队背景撑腰的张之洞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呢?我们来看一下 。


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 , 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同治、光绪皇帝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兴”两字到底什么意思 。 “中兴”即为“同光中兴” , 自同治三年 , 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光绪二十年 ,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三十年时间里 , 久受殖民主义国家欺凌、连年遭受战乱破坏的清政府终于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 , 在慈禧太后的精算谋国 , 曾国藩等大臣的奋发图强、经历辅佐之下 , 清朝出现暂时的安定、军事、技术、教育、经济等开始发展 , 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 。 所以 , “中兴”并不仅限于军事力量的强大 。


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 , 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自强学堂

首先 , 举人出身的张之洞深信教育的力量是强大的 , 坚持教育兴国 。 早在光绪十二年 , 张之洞便在广州率先创办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 , 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主持书局书院的教育工作 。 光绪十五年 , 张之洞在湖北又接连办了三所学堂 , 这三所学堂演变而来的大学到今天都是赫赫有名的高等学府 , 那就是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农务学堂和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 , 而后又到南京创办了现在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 。 其教育方面的先进性在于能够根据当时清朝发展需要 , 针对性的创办实业教育、农业教育、师范教育 , 为清朝教育事业的变革和人才的输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 , 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汉阳铁厂

张之洞还坚持实业救国 。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以后 , 张之洞深知拥有强大的实业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 汉阳铁厂就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创办起来的 。 汉阳铁厂作为一个包含炼铁厂、炼钢厂、铸铁厂等的联合钢铁企业 , 在当时绝对具有划时代意义 。 积极开展实业行动的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以后 , 创办了湖北织布局并开设纱厂 , “取其之长补吾之短”的张之洞还引进国外先进机器 , 虽然这些机器因为战乱而一直未被使用 , 但这些机器后来成就了张之洞手下—民族实业家张謇 。


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 , 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张之洞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 在屡次同外国人打交道中吃亏的经历让张之洞特别重视学习西方法律 , 并结合当时清朝国情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务实方针 。 张之洞数次上书朝廷就清朝律法的改革意见和增减项目进行了详尽说明和具体改进办法 , 改进并完善了清朝律法制度和内容 。 针对洋务运动中同外国打交道的次数越来越多的情况 , 张之洞提出根据中外法律制定详细系统的通商制度和条例 , 加紧培养中外法律方面的人才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对外形势 。


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举人出身而无军队背景的他 , 缘何能够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张之洞墓

虽然在“同光中兴”期间 , 张之洞并未在军事行动或者军队建设事务上有所建树 , 但其在教育、实业、法律、外交等方面的大有作为大大促进了“中兴”期间的综合实力发展 , 其对中国将来的教育事业、民族工业、实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光绪三十五年 , 公元1909年 , 就在清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前夕 , 张之洞因病去世 , 享年72岁 。

(参考文献—《光绪朝东华录》、《张文襄公年谱》、《张之洞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