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皇帝勃然大怒,宰相因此丧命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 , 皇帝勃然大怒 , 宰相因此丧命

演员翟天临的【学历造假】事件 , 是2019年的大新闻之一 , 更让各大高校从此严格了对论文的查重 , 让许多应届毕业叫苦不迭 , 甚至跑到翟“博士”的社交账号下 , 去留言痛斥 。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皇帝勃然大怒,宰相因此丧命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 , 皇帝勃然大怒 , 宰相因此丧命// //

古代封建社会 , 类似这种行为被称为“科场舞弊” , 一旦曝光就是举国哗然 , 牵涉其中者 , 纵然是朝中极品大员 , 也不免人头落地 , 抄家流放 。

上世纪末的经典历史剧《雍正王朝》里 , 就着重描写了一桩清朝的“科场舞弊案” 。 大学士张廷玉之弟 , 礼部侍郎张廷璐 , 主持科举考试时 , 夹带考生 , 出卖考题后 , 最终被雍正帝严刑处决 , 腰斩于市 。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皇帝勃然大怒,宰相因此丧命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 , 皇帝勃然大怒 , 宰相因此丧命// //

此事幕后主谋三皇子弘时 , 因此被雍正帝的政敌、廉亲王允禩要挟 , 投入敌对阵营 , 数年之后东窗事发 , 亦被雍正帝大义灭亲 , 忍痛赐死 。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皇帝勃然大怒,宰相因此丧命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 , 皇帝勃然大怒 , 宰相因此丧命// //

虽然此案只是艺术虚构 , 但《雍正王朝》一剧也时常作为各大影视院校的教学题材 , 想必每个影视圈科班出身的人士 , 对此情节应当了然于心 。

而此事的历史原型 , 便是清朝末年的“戊午科场案” 。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 , 直隶顺天府乡试(类似北京市公务员考试) , 一个名字叫“平龄”的八旗子弟 , 平日除了唱戏 , 一无所长 , 诗书礼义 , 诸子百家 , 全都一窍不通 。 其人居然高中第七名举人 , 引得舆论一片哗然 。

御史孟传金上书咸丰皇帝 , 申请严查此事 , 结果是不查不知道 , 一查吓一跳 。

平龄的考卷明显遭人涂改和调换 , 最后誊抄用以考评的“朱卷” , 和他自己亲笔写的“墨卷”内容完全不同 , 许多错别字都在抄写时被改正了 。

而且 , 这居然还是这届考生的普遍现象 。 弄虚作假 , 舞弊考中的考生 , 总共竟多达五十余人 。 情节最严重的是一个叫罗鸿祀的考生 , 一份考卷的八股文总字数 , 不过才四百字至七百字 。 这个罗鸿祀居然写了三百多错别字 , 还能高中举人 。

咸丰皇帝听闻此事 , 勃然大怒 , 让罗鸿祀到御书房重考 , 由自己最亲信的大臣、爱新觉罗宗室出身的肃顺监考 , 罗鸿祀果然交出一份错字连篇的答卷 。 咸丰皇帝遂令肃顺会同其他亲贵大臣 , 将涉嫌舞弊的考官和考生尽数收押 , 严审此案 。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皇帝勃然大怒,宰相因此丧命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 , 皇帝勃然大怒 , 宰相因此丧命// //

主考官柏葰 , 官居文渊阁大学士 , 是朝中一品大员 。 清朝名义上不设置宰相 , 但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都在官场交际中被视为宰相 , 称为“中堂大人” 。 连皇帝自己都喜欢对他们一口一个和相(和珅)、傅相(傅恒)来称呼 。

因此 , 柏葰的官职已经是人臣之极了 , 而且平素还有清廉之名 , 他竟会徇私舞弊 , 惊呆了所有人 。

原来 , 罗鸿祀不学无术 , 就用二百两白银 , 贿赂了兵部侍郎李鹤龄 , 再通过他疏通关系 , 求助于考官浦安 。 浦安收了罗鸿祀三百两白银后 , 和柏葰的亲信仆人靳祥打了招呼 。 靳祥就借着帮柏葰整理考生答卷的机会 , 将罗鸿祀的卷子从副榜对调成了中举的正榜 。

事后 , 浦安转交给柏葰十六两白银 , 作为罗鸿祀中举的谢师礼 。 老朽昏聩的柏葰居然收下了 , 岂知事后竟断送了他一条老命 。

而戏曲爱好者平龄的卷子 , 同样也是靳祥收受贿赂 , 做了手脚 。 另一名考官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当于总检察院副检察长)程庭桂 , 他的儿子程炳采 , 身为工部候补郎中 , 同样收受其他考生的银两 , 递条子给父亲 , 以此徇私舞弊 。

肃顺作为皇帝宠臣 , 本就和柏葰这个两朝元老政见不合 , 这回抓住他的致命把柄 , 岂能轻易放过?于是他力主将柏葰「比照交通嘱托 , 贿买关节例 , 斩立决!」 ,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皇帝勃然大怒,宰相因此丧命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 , 皇帝勃然大怒 , 宰相因此丧命// //

咸丰帝虽有意从轻发落 , 肃顺在殿堂高声抗辩 , 强调科举考试是国家取士大典 , 关系至重 , 柏葰身为重臣 , 收受贿赂 , 玩忽职守 , 罪不可赦,必须严惩「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 。

最后 , 清廷为了挽回人心 , 在雷厉风行的肃顺的力主下 , 经过耗时十个月的审案和查办 , 严惩涉案官员 , 处死革职、降职、流放者 , 多达九十一人 。

柏葰身为堂堂宰相 , 两朝元老 , 就为了区区十六两银子 , 便和同时涉案的兵部侍郎李鹤龄 , 工部候补郎中程炳采 , 考生罗鸿祀 , 一起被处斩 , 成为科举考试创立一千多年来 , 因舞弊而被处决的最高级别考官 。

副主考户部尚书朱凤标虽未涉案 , 也因失察之罪被革职 。 御史浦安已畏罪自杀 , 考官程庭桂因为其子已被处死 , 咸丰帝不忍心 , 才留他一命改为流放 。 作为此案的导火索 , 戏曲爱好者平龄其人 , 则在被收押后 , 则迅速死于狱中 。

这场被后世成为“戊午科场案”的大案 , 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乱世用重典” , 杀鸡儆猴的作用 , 并极大鼓舞了人心士气 , 收揽了天下读书人对日渐衰落的满清王朝的信心 。

虽然肃顺坚持重判 , 不过是为了党同伐异 , 竖立威信 , 从此得以大权独揽 , 并最终因过分的专权跋扈 , 在咸丰帝死后 , 被恭亲王奕訢联合了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 , 发动“辛酉政变”推翻 , 自己也在处斩柏葰三年后 , 同样被当街斩杀于闹市 。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皇帝勃然大怒,宰相因此丧命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 , 皇帝勃然大怒 , 宰相因此丧命// //

但慈禧太后虽杀其人 , 不废其行 , 拒绝为柏葰平反 , 此后数十年时间 , 再无类似的科场舞弊事件 , (“功令为之一肃 , 数十年诸弊端净绝”) , 也让本已江河日下的清朝国势 , 竟成功在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浩罕入侵、英法联军等一波接一波的内外忧患 , 艰难地续命几十年 。

封建社会之所以会如此严厉打击科场舞弊 , 便因为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 是国家从各个阶层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 , 能否保证下层阶级精英的上升渠道畅通 , 便关乎整个王朝政权的生死存亡 , 因此 , 他们对营私舞弊者 , 非严厉执法、明正典刑不可 。

事实上 , 清朝之所以灭亡 , 很重要的一个直接原因 , 就是慈禧太后在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后 , 为收买人心 , 不得不推行所谓“新政” , 下令废除科举制 , 却也让传统汉人官僚和士子们 , 都被堵死上升通道 。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皇帝勃然大怒,宰相因此丧命

清朝末年之官场:戏子高中举人 , 皇帝勃然大怒 , 宰相因此丧命// //

看看此时的欧美各国 , 都仿照中国科举制 , 推行了文官考试制度:

英国于1855年推出《关于录用一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 。 美国于1883年《彭德尔顿法》—《文官制度法案》 。 日本从1894年开始 , 实行《高等文官考试》 。

满清废除科举制后 , 却没有改为配套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 而是临末了搞出一个【皇族内阁】 , 直接回到了清朝初期 , 满洲八旗贵族一言堂的模式 。

面对满清贵族如此倒行逆施 , 即使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这些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支持清朝的“中兴名臣” , 怕也要立时转变立场 , 举兵反清了 。

正因为众多埋头于子曰诗云的传统读书人 , 都彻底被砸了饭碗 , 断绝了仕官渠道 。

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 纷纷投身新式军队作底层军官 , 或是成为各地官员的幕僚 , 或者远赴国外留学 , 最终共同构成了反清阵营的重要力量 , 而武昌起义举兵之后 , 执掌地方权力的立宪派官僚 , 全在看热闹出工不出力 , 让满清王朝不堪一击 , 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代社会的博士、博士后相关考核 , 作为最高级别的学术审核 , 同样关乎着整个学术界的公信力 , 甚至是我们社会的长治久安 。 国之大典 , 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