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的不同
摘 要:英国与中国都出现了一个相同名字的政治机构一内阁 , 然而两者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 英国内阁是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 具有民主特色;明朝内阁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形成 , 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 这也是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 本文就两者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关键词:内阁;英国;明朝;不同;来源;组成;职权;首相;首辅
引言
在当今世界有许多国家都有内阁的设立 , 比较典型的就有英国的内阁 , 而在中国的明朝也出现了一个内阁 , 但是东西方两个内阁却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
一、来源的不同
英国的内阁是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产物 。 英国早在11世纪中期诺曼王朝时期 , 就设立了王室机构来向王室提供意见 , 该机构主要由责族、大臣和高级教士组成 , 就立法、行政和司法事务向君主提供意见 ,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行政机构 。 枢密院拥有很多委员会 , 其中就包括了外交委员会 。
17世纪初 , 由于枢密院人数众多 , 难以发挥应有的咨询作用和做好保密工作 , 英王常常就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商讨大事 。
浅析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的不同// //
17世纪中后期 , 外交委员会便有了“内阁”之称 , 并逐渐取代枢密院 , 成为实际最高行政机构 。 由由英王主持 , 并向英王负责 。 光荣革命后 , 威廉三世时期 , 内阁改由下议院的多数党组成 , 并逐渐转向向议会负责 。
18世纪初 , 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 , 只是由少数大臣参与的会议 , 议会下议院在权力斗争中分成两派 , 由多数党控制内阁 , 但仍由国王主持 。 1914年 , 乔治一世继承王位 , 但由于他是德意志人不懂英语 , 在1718年就不再出席内阁 , 而由多数党的领袖主持内阁从此 , 国王不参加内阁 , 由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成为惯例 。 1721年 , 担任财政大臣的下议院领袖沃二波尔 , 经常主持内阁会议 , 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 后来 , 内阁逐渐形成必须得到议会大多数支持以及内阁集体向议会负责的惯例 。 内阁一旦失去议会支持 , 就要集体辞职 , 或向国王提出解散议会 , 重新选举的要求 。
到19世纪 , 英国责任内阁制在实践中 , 一步步积累完善最终形成 。
明朝的内阁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承相制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 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 。 中国封建社会中 , 皇权和相权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 , 两者之间的斗争在历朝历代都有所体现 。 而到明朝 , 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 , 果断地将丞相制度废除了 , 并严格规定后世不许再设 。 对此 ,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还进行了番论断:“自三公论道 , 六卿分职 , 不闻设立丞相 , 自秦始皇置丞相 , 不旋踵而亡 。 汉、唐、宋虽有丞相 , 然其间亦多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 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署 , 分理天下庶务 , 大权一归朝廷 , 立法至为详善 。 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 , 臣下敢以此请者 , 置之重典 。 ”
至此 , 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以皇权的完胜而告终 。 然而 , “‘物极必反’ , 皇帝废除了自己的辅臣 , 却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 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经皇帝之手 , 全国那么多的事务 , 就算勤政的皇帝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 为解决这一问题 , 朱元璋先是设立了殿阁大学士 , 以作顾问 。 而这一机构的设立 , 便为内阁的雏形 。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 , 内阁最终形成 , 为了与外朝相区别 , 而以“内阁”命名 。 此时的内阁具有了参与政事的权力明朝内阁形成 。 到仁宣时期 , 内阁拥有了“票拟”的权力 , 阁杈开始重于部权 。 后来出现了“首辅” , 其虽无丞相之名 , 却有丞相之权 。 到万历时期 , 张居正当首辅时 , 内阁权力达到了顶峰 。
浅析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的不同// //
二、组成的不同
英国内阁是根据宪法的规定 , 每届议会进行选举后 , 得票最多的党作为多数党组成内阁 , 由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 , 作为全国的行政首脑 。 首相可以在议院中提名政见相同的议员作为内阁成员 , 并提请英王任命 。 阁臣担任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务 , 负责全国的行政工作 。 内阁成员人数由首相确定 , 一般在20人左右 。 内阁成员是集体负责 , 共同进退 , 一旦失去议会支持 , 就要全体辞职 , 因而 , 英国内阁内部基本是团结一致的而明朝内阁的组成却是另一种情况了 。 内阁成员由皇帝直接任命称为内阁大学士 。
明朝并没有像英国一样有固定的机构成员供皇帝挑选阁员 , 全凭皇帝的喜好任意挑选阁员 , 这也是君主专权的一种表现阁员最初只有正五品 , 经过“三杨”之后 , 内阁成员品秩越来越高到明中期 , 内阁成员至少是三品以上 。 同时 , 内阁内部也发生分化 , 有首辅、次辅和群辅之分 , 首辅是内阁的最高领导 。 由于首辅权高 , 阁臣之间经常为争夺首辅之位而互相倾轧或巴结有权势的太监 , 内部的政见也并非是一致的 。 所以 , 明朝内阁并没有团结一致 。
三、职权不同
英国的内阁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 , 具有行政 , 司法等大权 , 统领地方各行政机关 , 是英国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 。 英国内阁由议会产生 , 对议会负责 , 所行之事必须要在议会决议进行 , 英王对其没有特定的限制权 , 只有任命权 , 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 英王只是国家的元首 , 国家真正的首脑是首相 。 英国责任内阁制基本上体现了西方的“分权”原则 , 虽然没有美国三权分立那么明显 , 但实际上达到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 , 内阁就分了其中权力之一 。
而明朝的内阁一直都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 是皇帝私人专属的 , 并非国家公有的 , 因而 , 内阁一直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 内阁开始只是充当皇帝的秘书 , 处理文书 , 并没有参与政事到后来才开始参与政务 , 但是参与政务也并没有最终的决策权 , 内阁是通过“票拟”权向皇帝提供建议 , 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 内阁权力的大小 , 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 , 并不是法定的 , 它的职权忽轻忽重 , 其作用可大可小 , 其存在是可有可无 , 总体来说明朝内阁的地位很不稳定 , 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 明朝的权力分配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三角 , 皇帝、内阁、司礼监这三角 。
浅析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的不同// //
司礼监与内阁不同 , 司礼监的太监是皇帝的内侍 , 与皇帝关系密切 , 它在某些时候真正掌握了皇帝的决策权 , 也就是“批红” , 这也是皇帝怠政的结果 。 正是因为这样 , 内阁大臣为争夺权力就与太监勾结 , 张居正和冯保就是一个例子 。 但如若皇帝更亲近司礼监 , 而内阁又没有与太监结合 , 大全就会落到司礼监手中 , 内阁权力受到限制 。 万历后 , 魏忠贤阉党专权 , 内阁没落就是一个例子 。 这也反映出 , 内阁的权力与皇帝的信任有密切的关系 , 对皇帝的权力没有起到限制作用 , 相反是君主专权的一个标志 。
四、英国首相和明朝内阁首辅
英国首相对外代表国家首脑 , 对内是内阁的最高领导 , 对内阁成员具有任命权 , 并定期主持召开内阁会议 , 商讨国家大事 , 对有分歧的意见进行决议 , 并代表内阁与议会交涉 , 具有很高的权力 。 并且 , 首相必须与内阁成员共同进退 , 与内阁成员合作而行使权力明朝内阁首辅是内阁中的首领 , 但其职权大小也很不稳定 , 如若得到皇帝信任就能拥有很大的权力 , 比如 , “三杨” , 严嵩 , 张居正等等 。 开始时 , 内阁中阁臣的登极差别不大 , 但后来分化越来越大 , 首辅权重 , 经常独断专行 , 不与阁员商讨 。 严嵩任首辅时 , 其他阁僚“皆不预闻票拟事 , 政事一归嵩” 。 可见 , 首辅在内阁中权力之大 。
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是在两种不同发展趋势下形成的 , 一个是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 具有民主特色;而另一个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形成 , 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 这也是英国内阁和明朝内最本质的区别 。
- 浅析蜀汉灭亡:人心向背的结果,也正是“天意”
- 郑一嫂: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女海盗 势力震惊英国军队
- 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选择继续打英国,结局如何
- 闹独立的苏格兰,依旧是最大麻烦!英国首相头疼的还有一件大事!
- 英国媒体称他们比法国人更早发明起泡酒瓶?
- 英国想租借香港百年,清政府为啥只愿99年
- 英国著名男星神秘死亡,真实身份令人震惊:居然是间谍…
- 浅析三国时期荆州城,对其魏蜀吴三国的战略意义
- 电影版《唐顿庄园》:动荡年代下的英国贵族日常
- 大选是英国人民重新决定历史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