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进京做官,帝王学宗师送六字官场心法,看似前后矛盾实则狡猾

湘潭杨度 , 民国一奇人 。

身处乱世 , 他师从王闿运 , 醉心“帝王术” , 以澄清天下自许 , 然而在才高气傲下 , 他却看不清时代大势 , 锋芒毕露 , 固持己见 , 终于干出悍然逆天之事 , 为袁世凯谋求帝制 , 落下一个“纵横计不就” , 惨遭通缉 , 辗转蹉跎的下场 。

有人评价说 , 杨度生错了时代 , 天下已不可能再有他意欲辅佐的非常之人;有人评价说 , 论才能 , 杨度不比梁启超差 , 但他把才学都浪费在了乱世政坛上 , 腹中虽有帝王术 , 但性情终归不圆通 , 直路走成了窄路 , 窄路走成了末路 。

以成败论英雄 , 如杨度这样的失败者、失意者 , 自然是黯然失色 , 少有光辉的;但以英雄论历史 , 如杨度这样的失败者、失意者 , 却也是有经典时刻可以品读的——


杨度进京做官,帝王学宗师送六字官场心法,看似前后矛盾实则狡猾

杨度进京做官 , 帝王学宗师送六字官场心法 , 看似前后矛盾实则狡猾// //

杨度是名副其实的少年英才 , 十七岁中秀才 , 十八岁中顺天府举人 , 但到十九岁、二十岁时 , 他的命运却因为甲午科、乙未科两次会试落第 , 转入了另一条轨道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 船山书院一代名儒、帝王学宗师王闿运 , 得知少年英才落第返乡 , 亲自寻上杨家门来 , 要招杨度为学生 。

将杨度招进书院后 , 王闿运问杨度:“我这里有三门功课 , 你想侧重在哪一门下功夫?”

杨度恭敬地问:“请先生明示 , 书院有哪三门功课?”

王闿运说:“我的三门功课 , 一曰功名之学 , 一曰诗文之学 , 一曰帝王之学 。 所谓功名之学 , 乃为求得科举功名而设;所谓诗文之学 , 乃为塑造立言儒者而设;所谓帝王之学 , 就不一般了 , 老夫的帝王之学 , 以经学为基础 , 以史学为主干 , 以先秦诸子为枝 , 以魏汉诗文为叶 , 通孔孟之道 , 达孙吴之机 , 上知天文 , 下晓地理 , 集古往今来一切真才实学于一身 , 或从容取功名 , 厕身庙堂 , 献大计以动神州 , 发宏论以达天听 , 参知政事 , 辅佐君王 , 做一代贤相 , 建千秋伟业 , 这是一途 , 还有另一途 , 冷眼旁观朝野上下 , 寻觅非常之人 , 出奇谋 , 献妙策 , 乘天时 , 据地利 , 收人心 , 合众力 , 造一番非常功业 , 名震寰宇 , 功标青史 。 ”

听到这一番宏论 , 杨度振聋发聩 , 从此成为王闿运帝王之学的关门弟子 。


杨度进京做官,帝王学宗师送六字官场心法,看似前后矛盾实则狡猾

杨度进京做官 , 帝王学宗师送六字官场心法 , 看似前后矛盾实则狡猾// //

然而 , 文弱书生厕身庙堂或者幸遇非常之人谈何容易 , 况且杨度所处的是一个时局摇晃不已的乱世 。

潜心研习三年帝王学后 , 杨度审时度势地认为 , 若要实现造一番非常功业的抱负 , 当务之急 , 非要有变通之智不可 。

恰在这时 , 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 , 声势浩大 , 受此影响 , 杨度开始变通观念 , 接触新学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 杨度不顾王闿运劝阻 , 瞒着恩师自费留学日本 , 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 , 与黄兴同学 。 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 , 杨度与湖南留日同乡创办《游学译编》 , 以滔滔雄辩名声鹊起 , 并得到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赞赏 。

光绪二十九年 , 杨度为筹办《游学译编》经费回国 , 张之洞保荐他参加经济特科进士考试 , 杨度一鸣惊人 , 初取一等第二名 , 也就是进士榜眼 , 状元是后来北洋政府的财长、杨度的政敌梁士诒 。

这本是杨度以文弱书生 , 进取功名 , 厕身庙堂 , 一展帝王学的绝佳机会 , 然而戊戌变法后的晚清朝堂却是昏庸、偏激、荒诞的厉害 。

因为慈禧极度痛恨康有为、梁启超 , 有人就将梁士诒的名字说成了“梁头康尾” , 杨度受到牵连 , 加之又是湖南师范生 , 且在日本期间有攻击朝廷 , 策论中有不满朝廷的言论 , 结果两人一起被除名 , 并且遭到了通缉 。

锦绣前程被毁 , 杨度只好再赴东京 , 入弘文馆学习 。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 , 他和梁启超豪情唱和 , 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 , 杨度作《湖南少年歌》 , 尤其那一句“若道中华国果亡 , 除非湖南人尽死 。 尽掷头颅不足痛 , 丝毫权利人休取!”让他名噪一时 。

光绪三十年 , 杨度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 , 以帝王学为根基 , 钻研各国宪政 , 在杨度看来 , 宪政之路是一条光明大道 , 不仅适合他自己 , 更适合当时的中国 。

人在认定光明大道时 , 浑身上下是有光芒的 , 杨度既是如此 , 一年后 , 他被推选为留日学生会总干事长 。

随后 , 杨度回国 , 意欲干一件大事——将中美粤汉铁路收回自办 。


杨度进京做官,帝王学宗师送六字官场心法,看似前后矛盾实则狡猾

杨度进京做官 , 帝王学宗师送六字官场心法 , 看似前后矛盾实则狡猾// //

王闿运点拨杨度说 , 一个高明的策士纵横家 , 要懂得两个道理 , 其一关键时刻要学会锋芒毕露 , 傲视一切 , 如此权贵诸侯才不敢小视 , 这也就是孟子“说大人则藐之”的要义;其二要懂得抓住要害 , 行在言前 。

正是因为有了老宗师的点拨 , 杨度在拜见张之洞时 , 不仅拿出了“说大人则藐之”的气概 , 更拿出了官绅筹款自办的解决办法 。 在这两个道理的加持下 , 张之洞果然摆出了鼎力支持的姿态 , 并最终促成了粤汉铁路收回自办 , 杨度因此声望大增 。

光绪三十二年 , 清廷派镇国公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 为了交差 , 他们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报告 , 杨度以《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博得大名 , 清廷根据这个报告下诏准备立宪 。

这是杨度距离实现雄心壮志最近的时刻 。

光绪三十四年春天 , 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保荐杨度 , 说他“精通宪法 , 才堪大用” , 提出要调他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 , 候补四品京堂衔 。

朝廷恩准 。

得知此等好消息 , 王闿运兴奋异常 , 他对得意弟子说 , 皙子呀!老夫果然盼到了这一天 , 一下子就授四品京堂 , 此乃异数!当年左文襄(左宗棠)出仕之初 , 也不过五品知府衔 。

的确 , 没有进士功名 , 以举人之名出仕既得四品官衔 , 杨度的仕途看上去很美 , 一展帝王学的抱负似乎近在咫尺 。

然而 , 兴奋之余 , 对晚清官场的昏庸不识才 , 一生颠沛 , 未遇明主的王闿运却又显得忧心忡忡 。 他对杨度说 , 官场不易 , 要好生从事 , 即便中兴时期的那些名臣 , 以知人著称 , 其实也是名不副实 。 胡文忠(胡林翼)求人才而不知人才 , 曾文正(曾国藩)收人才而不能用人才 , 左文襄(左宗棠)访人才而不能容人才 , 诸贤皆如此 , 何况其他人!

杨度问 , 既如此 , 处京师 , 应如何立身为好?

王闿运遂送出了那著名的官场六字心法——“多见客 , 少说话 。 ”


杨度进京做官,帝王学宗师送六字官场心法,看似前后矛盾实则狡猾

杨度进京做官 , 帝王学宗师送六字官场心法 , 看似前后矛盾实则狡猾// //

然而 , 细细品来 , 这六个字却是一对矛盾 , 多见客好理解 , 少说话也好理解 , 但既要多交际见客 , 又要少说话就令人费解了 。

毕竟沉默寡言如何能广交官场朋友呢?

据说 , 王闿运没有详细解释 , 而是给杨度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那一年曾国荃曾九帅做了两江总督 , 王闿运好心去祝贺 , 不料曾国荃却摆起了官架子 。 王闿运一气之下 , 不辞而别 。 曾国荃觉得不妥 , 于是派人去追 。 王闿运执意不回 , 来人就说 , 先生一定不肯回江宁的话 , 九帅有一百两银子相赠 。 王闿运接过银子说 , 谢过九帅厚赠 , 我送两句诗给他 , 权当收条 。

“试问上将功多少 , 且看长江水深浅 。 ”

这两句诗有何奥妙呢?

杨度的弟弟 , 同样是晚清有才之人的杨钧曾解读过 。 他说 , 这两句诗既可以看成颂扬 , 也可以看成讥讽 。 由此来理解老夫子那六字心法就通透了 , 少说话 , 是少说“有边际”的话 , 少说“切好害”的话 , 官场交际时 , 其他话不但可以说 , 而且必须大说特说 , 不如此何能“高咏满江山”?

带着王闿运这六字心法入京之后 , 因为杨度成见不是大势所趋 , 其在官场的建树都被贴上了逆势而动的丑陋标签 , 但因这六字心法而生出的官场轶事却广为流传 。

不妨来看看最有名的一则轶事 。

靠着这六字心法 , 杨度在京城很快与庆亲王奕劻搭上了线 。 武昌起义爆发后 , 奕劻担心皇室安危 , 问计于杨度 。 杨度不着边际地胡乱说 , 南方这帮人舍身奔走四方 , 不过为富贵二字 , 只要舍得钱 , 这事处理起来很简单 。

奕劻问 , 舍多少合适?

杨度以五指示之 。

没几天 , 奕劻拨出五十万 , 让杨度去上海调停 。 在上海 , 杨度介绍唐绍仪与黄兴见面 , 从中撮合清室优待条件 , 并兼办各种应酬 , 一共花去了十万 , 剩下的四十万则全部落入了自家的户头 。

杨度得了这四十万后 , 在天津与梁启超争艳 , 风流、风光一时无二 。

时人评价说 , 杨度一时之荒唐 , 一世之荒唐也!

真乃雄奇虎头 , 荒唐蛇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