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确凿,悬案得解:李陵汉军并不是一天消耗掉五十万支箭
关于“李陵五千步兵携带了多少支箭”这个问题 , 其他史料都没有相关记载 , 也没有太多有效线索 ,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李陵附传》只有一处提及:汉军南行 , 未至鞮汗山 , 一日五十万矢皆尽
这给我们获知李陵携带的箭支数量带来了困难 。
如果按照上述现行的主流断句方式 , 汉军与匈奴骑兵交战一天就用掉了五十万支箭 , 这个数量可谓非常惊人 , 这一天平均每人发射箭矢一百多支 , 并且大多是由强弩发射 , 这对将士的体力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 光是搭弓射箭这项动作就会对他们造成严重损伤 。 这还是不计算连续多天作战的人员伤亡和非弓弩兵的情况 。 也有人认为上述断句应该是:汉军南行 , 未至鞮汗山一日 , 五十万矢皆尽 。
证据确凿 , 悬案得解:李陵汉军并不是一天消耗掉五十万支箭// //
汉军大规模箭阵消耗惊人
如此一来 , 李陵此次远征塞北携带的全部箭矢就是五十万支 , 是在整个一个多月的战斗中消耗完毕的 , 包括出发前往浚稽山的途中与匈奴袭扰部队的交战消耗 , 而不是一天之内就用完了五十万支 。 真相究竟如何 , 需要推断的内容实在太多 , 且听历史社一一道来 。
李陵从张掖出发 , 经居延关、庶虏鄣到达东浚稽山南麓 , 全程一千七百里 , 历时一个月 , 每天行军约六十里 , 沿途击溃了几支匈奴小股袭扰部队 , 并未发生大战 , 基本不影响行军速度 。
回程时先是向南边撤退 , 几天后抵达一处山谷 , 接着沿着龙城故道向东南行走四五天经过大泽葭苇 , 匈奴发动火攻被李陵破解 , 双方随后激烈交战 。 李陵率军继而折向西南方向 , 朝着庶虏鄣、居延关方向撤退 。 这段撤退过程班固留下“数天(三天)”“明日复战”“四五天”阶段性时间描述 ,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李陵与匈奴军队“连斗八日”的记载 , 班固又有“是日捕得虏”“战一日数十合”“汉军南行 , 未至鞮汗山”等描述 , 在到达距离庶虏鄣一百八十里(司马迁、班固说百余里是概数 , 确数是一百八十里)的鞮汗山时 , 汉军已经在撤退的路上行走了约九天、八昼夜 。
证据确凿 , 悬案得解:李陵汉军并不是一天消耗掉五十万支箭// //
塞北地图
庶虏鄣要塞位于张掖—浚稽山东南麓中段 , 各相距约八百里 。 汉军撤退时遭受匈奴大军的围追堵截 , 多走了一些路程 , 途中三次改变方向折返 , 行程一千里左右 。 撤退时急于回到关内 , 即使途中被阻截、期间多次与匈奴骑兵发生战斗 , 汉军的行进速度比出征时快 , 每天平均超过百里 。
李陵投降匈奴前叹息“(每人)复得数十矢 , 足以脱矣” , 从李陵的军事素养和此前战场指挥的表现来看 , 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 汉朝数十矢多指三十支箭 , 而这时李陵他们距离庶虏鄣汉军要塞还有一百八十里 , 汉军撤退时每天行走近百里 , 需要约两天时间 。 这时汉军剩下一千多人 , 每人三十支箭需要坚持两天 , 平均下来汉军将士每人每天射箭十五支 。 当然 , 战斗的强度(激烈程度)不同 , 消耗的箭支数量也不同 , 李陵的判断相差不会太大 , 姑且以每人每天十五支箭来计算 。
证据确凿 , 悬案得解:李陵汉军并不是一天消耗掉五十万支箭// //
李陵的步兵部队以弓弩兵为主
李陵五千人的军队是一支重装步兵 , 兵员成分比较复杂 , 但都具有一技之长 , 力气大的人使用强弩强弓(多个拉力等级) 。 从此后与匈奴骑兵的战斗中可知 , 弓弩是汉军攻击伤害的最主要输出方式 , 用完了箭支以后战斗力立即急剧下降 , 那么弓弩兵就是这支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 , 应该不会少于三千人 。 从“陵搏战攻之 , 千弩俱发 , 应弦而倒”可知 , 一轮齐射至少有一千名弓弩手 , 根据三排击远中近攻击覆盖(从七百步到七十步)计算 , 汉军能够投入的弓弩手至少有三千人 , 再加上部分强弩需要多人协力操作和运输箭支 , 李陵军中的弓弩手占比非常高 , 可能达到七成 。 后文军侯管敢投降匈奴所说“独将军(李陵)麾下及成安侯校(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可知 , 这一千六百名前出营地壁垒(武刚车)列阵的汉军就是李陵军中的全部纯步兵(不使用弓弩作战) , 因而缺乏箭支对他们战斗力影响不大 。
证据确凿 , 悬案得解:李陵汉军并不是一天消耗掉五十万支箭// //
汉军弓弩和环首刀普及率很高
初步结论如下:
李陵率领的五千汉军步兵中有纯步兵一千六百人(或稍多)、弓弩手三千多人 , 另有极少量的骑马(数十人马)用于传递情报和消息 , 他们是斥候、信使 , 如军侯陈步乐就是斥候长官 。
以一名弓弩手平均每天射箭十五支来计算 , 三千名弓弩手在九天时间内射出的箭为四十万五千支 , 这与“五十万矢皆尽”的记载较为接近 。 而从“……即弃车去 。 士尚三千余人 , 徒斩车辐而持之 , 军吏持尺刀 , 抵山入峡谷”可以推断出 , 剩下的三千多人绝大部分或全部或弓弩兵 , 因为箭支用尽 , 又丢弃了武刚车 , 这些将士才没有武器可用 , 才不得不把大车的辐条拆下来作为武器 , 只有军官才有短刀 。 其他步兵因为装备的武器是长戟、环首刀、盾牌 , 在与匈奴骑兵的交战中能够发挥作用的机会相对较少 , 武器损耗也少 , 不太可能出现没有武器可用的情况 。 同时 , 那些不使用弓弩作战的将士位于全军的最前列 , 最容易遭到匈奴骑兵的杀伤 , 因而剩下的三千多人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弓弩兵 。
这个结论不仅间接证明了李陵军队至少有三千名弓弩手的推断 , 而且这三千多弓弩兵全程都在战斗(射箭) , 那么他们在九天的战斗中消耗的箭支就是四十多万支 。 加上从居延关出发前往浚稽山一个月时间内几次与前来袭扰的匈奴军队作战 , 必然消耗了一部分箭支 , 加上进行途中 , 特别是撤退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非战斗遗失和损耗 , 此战李陵五千汉军步兵携带的箭支总数为五十万支的可能性极大 。
证据确凿 , 悬案得解:李陵汉军并不是一天消耗掉五十万支箭// //
李陵汉军箭支用尽才丢失武刚车
至此 , 基本可以断定:李陵此战远征塞北携带的箭支就是五十万支 , 不是一天消耗完 , 上述断句为:汉军南行 , 未至鞮汗山一日 , 五十万矢皆尽
文中其他佐证和线索如下:
虏不利 , 欲去 ,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 , 亡降匈奴 , 具言陵军无后救 , 射矢且尽 , 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 , 以黄与白为帜 , 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
汉军南行 , 未至鞮汗山一日 , 五十万矢皆尽 , 即弃车去 。
这两句话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 , 非常关键 , 李陵与匈奴大战的转折点就从这里开始 。 单于得到这些信息后一定会高兴得抱着管敢一顿猛烈亲吻 , 就像此前汉军用弓弩射杀他的骑兵一样 。
证据确凿 , 悬案得解:李陵汉军并不是一天消耗掉五十万支箭// //
床弩是汉军步兵的重型武器
1、这两句话遥相呼应 , 好比两个串门的农民 , 其中一人询问:“你吃过早饭了吗?”另外一个农民回答:“我已经吃过了!”意思十分清楚 , 不可能询问吃饭回答喝水 。 上文说李陵的箭支快要用完了 , 经过一番战斗 , 下文说李陵的箭支已经全部用完了 , 从语法和逻辑上非常通顺 。 由此可知 , 管敢所说的李陵的箭支就是下文的五十万支箭 , 也就是李陵此次远征塞北携带的全部箭支 。
2、从汉朝军制和管敢的职务上寻找佐证 。 李陵自成一军后 , 其军队编制和组成为:军—部—曲—屯—队—什—伍 , 其军事主官分别为统帅(李陵)—都尉(如韩延年)—军侯—屯长—队率/队史/百夫长—什长—伍长 。 管敢作为一名军侯 , 属于中高级军事主官 , 应该知道李陵此次出征携带多少箭支及其他军情 , 这是他给单于的“投名状” 。 暂且不论“凌辱”他的校尉是否是韩延年(没有直接证据) , 如果其所说“射矢且尽”不是指下文“五十万支箭皆尽” , 那么汉军就还有箭支 。 这样就构不成“射矢且尽” , 无法圆融他所说的话 , 他没有必要诈降、诓骗单于获得悲惨下场 。
证据确凿 , 悬案得解:李陵汉军并不是一天消耗掉五十万支箭// //
使用铜制、骨质箭头的匈奴骑兵
3、退一万步讲(反证法) , 如果上书两句话上下文指代的对象不同 , 班固就不需要在此对管敢的话做出补充说明 。 假设这一天发射出去的箭矢确实为五十万支 , 可能这天消耗的箭最多 , 所以班固特别予以说明 , 但是这并没有交代清楚在此前后消耗的箭支、李陵携带的箭支总数和剩余的数量 , 与后文李陵弹尽粮绝(粮食其实还足够食用)的处境不是十分吻合 , 故事情节明显接不上 , 无法支撑下文的结构 。 作为一名以严谨、细致著称的史学家 , 班固绝对不会做出这样模糊的描述 。
证据确凿 , 悬案得解:李陵汉军并不是一天消耗掉五十万支箭// //
汉军装备非常完善和精良
4、“五十万矢皆尽 , 即弃车去”这句话有三种理解(可能的情况):
(1)这一天发射完五十万支箭 , 加上之前发射的箭支 , 刚好将所有箭支(数量超过五十万支 , 但具体数量未知)用完 。 因为没有箭支可用 , 武刚车失去作用 , 只好把它们都扔掉 , 以免拖慢行军速度 。 这种可能性很小 , 在激烈战斗中根本来不及、没必要、不可能做到精确统计发射箭支的数量 , 一切以战胜敌人为首要目标 。 统计剩余箭数量支倒是有可能 , 也有必要 , 以便更好安排下一场战斗 。 即使李陵管理严明得当 , 可以统计出战斗中发射出去的箭支数量 , 也不可能恰好就是五十万支这么规整的数字 , 仿佛这场战争就像精密机器一样能控制定量 。 结论就是:这种可能性不存在 。
(2)这一天发射的箭支数量未知 , 加上之前十来天发射的箭支 , 刚好将全部五十万支箭用完了 。 因为没有箭支可用 , 武刚车失去作用 , 只好把它们都扔掉 , 以免拖慢行军速度 。 每天、每场战斗所耗费的箭支数量固然很难统计 , 在险象环生的战场上来不及、也没有必要统计 。 但是此次出征携带的箭支总数是固定且明确的 , 李陵军队的将士应该很多人都知道 , 军侯管敢也不可能投降匈奴后对单于泄露“其中一天用箭五十万支 , 但是不知道还剩下多少支箭”这个没有价值的“情报” 。 整取零用 , 正是因为用完所有五十万支箭 , 李陵才不得不丢弃武刚车 , 而后将士伤亡陡然剧增 。
证据确凿 , 悬案得解:李陵汉军并不是一天消耗掉五十万支箭// //
汉军步兵基本防御阵列
(3)这一天发射的箭支数量五十万支 , 即使减去之前十来天的消耗 , 李陵军中还剩余一定数量的箭支 。 这种可能性也不存在 , 如果还有箭支 , 防御力和攻击力极强的武刚车就还能继续发挥作用 , 李陵就不会把它们丢弃 , 不至于“徒斩车辐而持之 , 军吏持尺刀” , 不至于“士卒多死 , 不得行” 。 匈奴骑兵对汉军的箭阵一直心存恐惧 , 要是李陵还有箭支 , 他们就不敢“遂遮道急攻陵” 。
数字不会说谎 , 逻辑还原现场 。 当数字与逻辑完全吻合 , 就得到了唯一的真相 。
综上所述:李陵此次远征塞北携带的箭矢总数为五十万支 。 不过还是不够用 , 致有功败垂成 。
其断句也相应修正为:
“汉军南行 , 未至(距离界定)鞮汗山一日 , 五十万矢皆尽 , 即弃车去”
- 雍正到底改没改亲爹康熙遗诏? 历史悬案有答案了
- 雍正到底改没改康熙遗诏? 历史悬案有答案了!
- 他是朱允炆的老师方孝孺,因得罪朱棣被灭族,死后留下两个悬案
- NBA历史5大悬案:一封特殊的信决定状元归属,85年选秀有没黑幕?
- 他制造民国第一悬案,也是首位被处绞刑的人,曾孙武术名扬四海
- 涨姿势!溧水这个1800年前的千古悬案,竟让几首诗给解决了~
- 宋朝第一悬案:赵匡胤怎么死的?186年后赵构用行动说明真相
- 一代闯王李自成死亡的千古悬案,史料里的一些细节有惊人发现
- 探索600年悬案:历史上建文帝朱允炆是否逃离南京隐居终老?
- 梁山第一悬案:晁盖死于史文恭疑点重重,内部人加害新线索指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