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除了秦还有谁

楚国比较惨 , 万年老二;春秋时候有个晋压着它 , 战国又有个秦 。 南方那会根本不行 , 哪怕到了三国时期南方的郡县仍然是零零散散 , 跟北方密密麻麻的形成鲜明对比 , 只是看着领土大罢了 。 韩魏和秦楚的人口占了四分之三 , 齐燕赵三国才占四分之一 , 这个数据是按照楚顷襄王时期的领土算的……齐国已经被打回山东北边了 , 五都失其二 , 琅琊泰山济南被楚国大量侵占后人口损失的很严重 , 赵国人口其实一直是个小硬伤 , 燕国开辽东后更是真·地广人稀;即使是过了二百年 , 但考虑到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口流动 , 我依然认为按总人口比例换算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楚国最肥的那几个郡都是从齐国嘴里抠出来的) 。


战国时期,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除了秦还有谁

战国时期 , 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 , 除了秦还有谁// //

楚国的人口不少 , 是战国时期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之一 。 筚路蓝缕这个词 , 就是描出楚国先辈南部大开发的艰辛 。 北方领土的开发高 , 后期长江下游的开发也达到了一定规模了 。 魏晋南北朝时荆州还地广人稀野人遍地呢 。 南方成为中国粮食主产区是从宋朝开始的 , 总体上经历了粮食生产沿长江向上游发展的趋势 , 到明清时 , 长江下游已成为经济作物如棉花的主产地 。 楚国在那个没有核心团队、高效交通、通讯技术和大规模官员教育选拔体制的情况下不依靠原有地方官员就无法有效统治地方 , 民国也是如此 。 没有三十年的反复运动就不会有政达基层的效力 。


战国时期,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除了秦还有谁

战国时期 , 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 , 除了秦还有谁// //

战国时期的君臣关系与其他时代有很大区别 , 臣子对君主的效忠关系不是绝对的 , 一个臣子向多位君主效忠 , 一个臣子在多国任职 , 一个臣子在一国任职又维护另一个的利益 , 以上均为普遍现象 。 也就是说 , 齐、宋、魏三国的地方官 , 其实本身就是对着邻国的朝廷眉来眼去的 。 也就在这种环境下 , 从中央到地方本来就有一种浓厚的投机主义倾向 。 战国时期的基层统治高度依赖当地望族 , 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无法避免 , 包括秦国 。 秦献公时期的“士卒相伍” , 秦孝公时期的“斩首授田” , 可明显看出扶持望族兼并土地的意思 , 也就是望族在乡镇组织自耕农武装 , 战后因斩首而兼并那些未参战的有产者的土地 , 或胁迫其开荒等(不会有人认为斩首授田授的是秦公室庄园吧) 。 有关地方官和当地望族的勾结没有明确记录 , 但是有很多事件间接佐证— , 比如 , 司马错死后 , 秦廷再未能调动巴郡的兵力;比如 , 秦国攻占河东后 , 一个庞大的王氏家族开始在秦廷活动 , 而河东在早先由魏国重臣王错负责 。 由此可以看出 , 一些地方官和当地望族已经形成了难以分离的利益共同体 。 类似齐灭宋的疯狂其实在战国晚期非常多见 。 在魏安釐王晚期 , 魏国曾出台利于望族兼并失去男丁的有产家庭的法令 , 当时魏国的扩张也非常疯狂 , 甚至有可能向齐国扩张到达了历下(今济南市) , 也就是已经突入了齐国的内长城 。


战国时期,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除了秦还有谁

战国时期 , 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 , 除了秦还有谁// //

赵悼襄王时期的赵国也尤其疯狂 。 他向东攻占了齐国的海岸线 , 向北甚至攻到了今徐水市 , 往前走几步就能进入今北京市 。 魏、赵两国的“回光返照”实际正是利益集团欲望膨胀的表现 。 随后 , 赵廷内部出现大面积变节;魏廷则陷入沉默(似乎由于魏国牵扯的阴谋活动过多 , 秦国不可能容忍魏国上层的人活下来) 。 从秦灭六国的过程 , 到秦朝末期的集体变节 , 确实有这么一种可能:秦王朝的昙花一现 , 是魏、赵回光返照的放大版 。 秦王政时期 , 从镇压嫪毐叛变到灭楚 , 大概是十几年时间 , 除了昌平君临阵倒戈之外秦国境内再无封君 , 理论上来说这十几年间秦国确实做到了制度上的先进 。 我个人的理解 , 韩非子写滥竽充数的故事的原意 , 其实是在讽刺齐闵王不懂得管理学的灰度把控 , 而南郭先生这个人物是在影射孟尝君田文 。 个人觉得齐闵王时期的霸权来源可能完全来自于孟尝君 , 孟尝君田文可能通过金钱收买 , 政治投资 , 直接资助等方式把韩魏两国的部分要员全部转为了他的“自己人” , 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韩魏两国的国家机器已经被孟尝君半挟持了 。 但这种比较虚幻的权势加之齐国的地缘问题决定了齐国不可能像楚 。


战国时期,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除了秦还有谁

战国时期 , 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 , 除了秦还有谁// //

秦一样大规模鲸吞他国领土 , 只能通过看似杂乱无章的战争不断削弱列国实现齐国一家独大 , 而这种方式势必会被齐国内部的一部分利益集团所诟病 , 因此孟尝君最终的失势也就在所难免了 。 地方官员的骑墙政策应该是很普遍 , 当然会背当权者反复权衡 , 但应该不是秦楚之间博弈的决定性因素 。 白公胜之前还有漫长而又残酷的若敖氏叛乱 , 隔几年就犯病 , 简直不堪其扰 。 江汉流域的小国被吞并后 , 楚国依然让其存留祭祀 , 有相当自治之权 。 项羽祖上就是这个 。 有一个不错的纪录片《楚国八百年》 , 虽然不像读史料深刻 , 但还算良心出品 。


战国时期,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除了秦还有谁

战国时期 , 仅有两个的“带甲百万”的诸侯国 , 除了秦还有谁// //

小编认为:以先秦的经济基础 , 要说在十几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 , 就在那么大的国土面积上忽然贯彻了某种制度 , 肯定是不可能的 。 即使秦孝公时期的秦国领土面积 , 自秦献公到商鞅变法两轮 , 也总共用了半个世纪 。 秦国在秦始皇之前的集权程度非常有限 , 它是利用了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了合理的集权和分权进行集合 , 因为秦国的统一绝不是是失败的 , 它的成功是合理的安排集权和分权的共存 。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分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权了 , 分地主要依靠军功 , 而且爵位不可世袭 , 本质上与郡县制没什么两样 , 只是分地依据和考察官员的规则不同 , 说白了权力还是握在中央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