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导语

在许多历史影视剧中 , 朝廷官员倘若违法乱纪 , 都会受到监察系统的革职查办 。 不过 , 革职不久的官吏又会以各种原因被朝廷“官复原职” , 重新进入官僚系统 。

明末秦兵统帅孙传庭先被革职入狱三年 , 后来被明廷委以重任 , 出兵通关平定起义军 。 明代政治家海瑞诚述嘉靖帝治国利弊被革职入狱 , 后又特赦 , 一路升迁至都御史 。 可见被革职的官员 , 本身实力也不可小嘘 。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 , 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

复出的孙传庭(影视形象)

古代官员从革职到复出 , 到底经过了哪些程序呢?身份特权为职位复出奠定基础

首先 , 通过对史料的收集 , 我发现对古代犯法违纪官吏的革职有多种说法 。 有自愿放弃官职归隐山林的官员(比如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 也有直接被朝廷革去官职、除名的官员 。 可见官员职位的保留受个人主观和外界被动因素影响 。

那么 , 很多人认为古代官员失去职位 , 也就表明没有了经济来源和特权 , 事实真的如此吗?

古代官僚制度存在“官职”和“官身”两种官位概念 。 “官职”就是任职官员受朝廷调动升迁及革职等 , 而“官身”类似一种爵位身份象征 , 是官员在任职期间或任职前后以人脉、财力构建的官位身份 , 并不会因为朝廷任免官吏的政策而失效 。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 , 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

清代官员(现代演绎)

简单来说 , 官员若在任职期间为县令、知府 , 被朝廷革职后 , 由于他们依然拥有官场的人脉 , 在本地衙门受诉时可不行跪拜 , 并且能辅佐当地官员收取税赋 。

所以说 , 革职官员可以理解成地方权力较大的乡绅 , 这便为他们成功复出奠定了经济基础 。 (注意:乡绅实为朝廷控制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群体)

其实 , 古代官吏大多是通过科举及其他渠道(例如西汉的察举制 ,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步入仕途 。 被革职的官员混迹官场多年 , 自然对封建官场的权力斗争了如指掌 , 这也成为了他们“复出”的本钱 。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 , 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

古代寒门士子入仕的科举考试

隋唐以后 , 由于科举制实行 , 大批寒门士子也以考取功名做官为荣 。 据史料记载 , 凡入试考生取得“秀才”头衔 , 便能在封建法律上享有官员的特权 。 那么 , 诸如范进之类的考生当然是非常多的 。

换言之 , 即使出身寒门的士子 , 取得“秀才” , 便能同家人脱离普通“民”的范畴 。 官员职位被罢免后 , 依然以官员特权维系生存状态 , 为复出提供保障!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 律云:免官者 , 三载之后 , 降先品二等叙 。 免所居官及官当者 , 期年之后 , 降先品一等叙 。

从史料来看 , 免职的官员 , 三年后可以在原品级职位下降二等复用 。 免职及“官当”(封建官员的一项特权 , 即“以官抵罪”)的官员 , 在一年期满之后 , 降职两等复用 。 这样的制度便成为革职问题官员以特权复出的重要手段 。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 , 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

古代治腐的监察机构

从清代司法角度出发 , 官员革职又被分为革职留任、革职、革职永不叙用 。 其中 , “革职留任”并不具备革职效力(注意:官员可以在职位继续留任 , 并受地方监察机构督察) , “革职”是最具司法职能的处罚官吏的手段 。

“革职永不叙用”名义上是宣布官吏的仕途生涯结束 , 但是这个层次的官员依然能复出 , 这与古代官场的送礼情节与皇廷内部关系自然密不可分 。

在鸦片战争中 , 大臣琦善私自与英军签订《穿鼻草约》 , 被道光皇帝以“擅许通商”为由革职抄家 。 仅仅两年后 , 琦善却复出担任叶尔羌帮办大臣 , 政治地位和一品大学士相差无几 。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 , 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

见证官场文化的榆次古县衙

细看琦善的复出之路 , 因为他本身世袭一等侯爵 , 并且同样主持过“禁烟运动” , 实为道光皇帝的得力干将 。 对于琦善的革职 , 更多是一种惩戒手段 。 并且 , 鸦片战争的失利 , 并不是以主和派为主的琦善能单独解决的 , 而是清朝军政日益腐败的必然结果 。

总体来说 , 基于保留特权身份的官员 , 权力的斗争是官员复出的重要条件 。 花钱也能实现官职复出

不过 , 以权力做斗争的官员复出的官员占少数 。 清朝时期 , 大多革职官员都是通过“捐纳银两”实现职位复出 , 也就是花钱买官职 。

清晚期大臣琦善在代理河南巡抚后 , 便以“捐饷”名义买官(帮助朝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清廷加封为都统 , 主管江淮地区的防务 。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 , 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

清代官员活动场景

清末大臣崇厚 , 也是捐赠30万两白银支援清廷国防建设 , 得以由“斩立决”改判为“斩监候” , 从而再度复出 。 其实 , 官员的捐钱复出 , 实际上反映晚清政府财政日益颓危 。

整个晚清社会“卖官鬻爵”的现象层出不穷 , 免职官员花钱买官 , 就能充实晚清朝廷的国库 , 何乐而不为呢?大量的官职买卖 , 导致晚清官僚系统出现了和宋朝类似的“冗官”现象!

当然 , 由于捐钱对象不同 , “捐钱复出”又呈现两种形式 。

向官府捐钱 , 银两用于解决地方官府公务开支 。

向皇帝“捐钱” , 银两大多流入皇室内库(也就是内务府) , 满足皇室日常开支 。

不过 , 借助官员身份等级及家庭背景复出与借助权力关系复出不同 , “捐复”更大程度上针对钱财 , 对于权力官场的人情网络并不重视 。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 , 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

清代副都统衙门官员据《清史》记载 , 清朝乾隆皇帝有言:从前曾有捐复之例 , 复经部议删除 , 第念此等人员内 , 未尝无可及锋可用之人 。

从史料来看 , 清廷统治者对于捐复官员的行政效率并不看好 。 换言之 , 已经触犯过法律的官员再次复出势必使清廷官场内部的腐败与权力斗争更加严重 。

乾隆晚期 , 清朝的财政收支已经出现问题 。 不仅来自于乾隆皇帝巡游江南的财政开支 , 更有对外来商业禁止 , 导致白银流入量降低 。 可谓“无奈人穷志短” , 清廷为筹集战备军费及其他国家经济开支 , “卖官鬻爵”自然是在朝廷的默许下 , 成为一种普通商品交易现象!

正是因为清廷的“官员问责”和“免职制度”逐渐瓦解 , 导致革职官员的复出通道畅通无阻 。 官僚系统内部的免职官员复出 , 造成其犯罪成本大大降低 。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历史解密:古代被革职的官吏 , 有哪些“复出”的手段呢?// //

清代官场文化

换言之 , 封建官僚体制内部的制衡 , 也不能杜绝派系斗争、捐钱买官的职位复出手段 。 (注意:晚清时期 , “贪赃枉法问责”更是形同虚设)反思

在古代封建官僚体制的发展期 , 革职问题官员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 提升国家的威望 。

由于后世官僚系统日益复杂 , 多种官员复出渠道的出现 , 导致免职官员复出概率增大 。 其本质是旧有封建官僚系统日益僵化导致腐败滋生!

文:历史小采访人员 , 参考《清史》及附属史料

图:部分站内配图 , 网络配图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