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贤伦: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有道是“生命不息 , 临摹不止” 。 临摹是为创作服务的 , 一个书法家如果只是个临摹高手 , 最后写不出具有个人风貌、个性强烈、被他人普遍认同的书法作品 , 那么他也是不成功的 。
鲍贤伦: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
鲍贤伦:浙江鄞县人 ,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临摹是与古人对话
文/鲍贤伦
临摹几乎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 除了临摹 ,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取得进步 。
我认为临摹的根本意义在于获得书法技法的能力 , 强调的是一种能力的获得 。 很多人 , 包括我们这些从事书法的人 , 比较在乎临摹临得像不像 , 像就是好 , 不像就是不好 , 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对的 , 但又不那么简单 , 如果我们对技、对能(能力)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 就会停留在一般的模拟上 。
此外 , 临摹是一个持续性的行为 , 常临常新 。 可以武断地说 , 中年以后 , 临不临帖几乎决定这个书家晚年的成就高低 。
鲍贤伦: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
鲍贤伦书法作品
临摹不仅是一个功利性的手段 , 还可以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生命方式 。 置身于书斋 , 面对古人的书迹 , 临写的过程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的享受 。
临摹时我们似乎在和古人对话 , 在搭古人的脉搏 , 体会古人的笔是怎么落、怎么走、怎么结束 , 用心体会他的书写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的生命就好像一度脱离了先前的状态 。 这就已经不单纯是写字 , 还包含了一个人的修为 , 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实践 。
而创作 , 却需要稍作克制 。 因为创作是带有一定情绪的 。 这种情绪会使人兴奋、高昂 , 就是创作的活力 , 是一种生命的巅峰状态 。 但是人不能总是处于这种状态 , 还需要一种稳定、平和、可持续、可维持的状态 , 临摹恰恰可以满足人这种生命状态的需要 。
在学书的初级阶段 , 有老师比没有老师好 , 有一个好老师更是万分幸运 。 所有人的学习都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 老师把他的经验灌输给你 , 这是最快捷、最好的一个办法 , 但风险性也很大 。 真正的好老师确实是屈指可数 , 如果一开始没有一个高的基调 , 那就可能定下了你以后有限的前景 。
鲍贤伦: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
王铎 临张芝《冠军帖》(1650年)
关于临摹 , 不能把它简单化 , 临摹对每个人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 。 在什么阶段临什么、怎么临?一般来说 , 我们会从正草隶篆里选择一个点开始做 。
我的老师徐伯清先生 , 他让我写隶书 , 开始就写隶书是写不好的 , 但他要达到一个目的 , 而且非常明确 , 就是“正手脚” 。 横平竖直 , 先把手脚调正 , 我觉得很有道理 。
几个月后 , 他说你写草书吧 , 怎么隶书还没写好 , 又让我写草书呢?他说你写吧 。 开始也不懂 , 就照着帖子去写 。 这样写草书能写得好么?也是写不好的 , 但是他却告诉我一条:笔画和笔画是连贯的 , 这一笔的开头是和上一笔的结尾紧密联系的 , 过程是动态连续的 , 这是写草书最直接了当的感受 。
有了上面两个感受 , 徐老师又让我写楷书 , 这个时候写楷书 , 理解结构、起收笔以及笔画之间的联系就不那么困难了 。
对学习过程的设置 , 不同的艺术家、老师都会有他从教育角度做出的考量 。 跟着老师学以后 , 我们还要很快确定下哪些东西是和自己最契合的 , 感觉契合的就容易写得好 , 看着不顺眼的 , 可能就很难写得好 , 或者要花特别大的劲才能写得好 。
当你确定下一个点、一个方向以后 , 还要下“遍临”的功夫 。 比如写隶书 , 就要遍临隶书 , 写篆书 , 就遍临篆书 。 遍临是一种普查性质 , 如果不普查的话 , 就不知道自己所涉足的这个领域到底是何种状况 。 普查后才能认清差别 , 做到大致有数 。 然后再确定一个自己特别中意、特别有感觉、自己有较强解读能力的方向 , 锲而不舍地写下去 。
大家深入的程度不同就造成了一个金字塔的结构 , 谁深入的多 , 谁就到塔的上端去 , 大部分人都是在中间 , 甚至在底部 。 说某个书家真草隶篆皆能 , 遍临诸帖 , 这个“遍临”还要看它的作用在哪里 。
鲍贤伦: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
吴昌硕 通临《石鼓文》十条屏 个簃艺术馆藏
临摹到了一定阶段 , 就不单单是你和某个古人之间的事情了 , 还要面对一个时代 , 面对整个书法史 , 面对一个更为庞大的架构 。
往往是越往下临 , 出现的问题就越多 , 自己的想法也越来越复杂:假如我们再深入一下 , 整个汉代就是这样的吗?那些碑都临过了 , 摩崖也临过了吗?简牍临过了没有?汉是从秦过来的 , 秦代的字到底怎么样?秦代没有隶书石刻 , 但有木简 , 秦代再往前又是什么样的?往后看 , 汉以后隶书出现了一个衰落的局面 , 一直到清代的异军突起才又有了起色 。 秦汉和清代首尾呼应 , 中间是一个断档 。 两者一比较 , 各自的长短在哪里 , 区别在哪里?
学秦汉还是学清代是两个不同的取向 , 如果要学秦汉 , 那要想 , 和秦汉以后的书法——正草书的审美判断有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还要读一读秦汉的历史 , 看一看秦汉的其他艺术品 。
看了以后 , 我们还会发现一些问题 , 如秦汉之前基本上是没有个人书法家的概念 , 个体书法家意识是到了东汉才出现的 。 汉代几乎是一个分水岭 , 是古今文字、书法的自觉期和非自觉期的分水岭 。 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 也是我们理解秦汉隶书的一个重要线索 。
鲍贤伦: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
鲍贤伦书法作品
所谓的秦汉 , 它是一种大的气象 , 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 , 不仅在书法上 , 在其他艺术品的创作和生产制造上也是一样的 。 这种情况是随着汉末哲学的发展 , 个人意识的觉醒而改变的 。
个人意识觉醒以后 , 书法家就不再满足于整体气象的表现了 , 而是开始把个人的感受和更细腻的情感反映到书法当中去了 。 大家就开始出现了竞技的意识 , 我要和你写得不一样 , 我要比你写得好 。 整个东晋实际上就是文人之间的相互陶染 , 在不动声色的竞争和比拼 。
有人问我的字为什么这样写 , 你要追求什么?我就说既然写秦汉 , 我就觉得格局和气象是首当其冲的 , 站立在这个制高点上 , 就可以做得比较的特殊 。 因为一般人学隶书都是庙堂汉碑写得比较多 , 所以他不得不拘泥于起笔和收笔、蚕头燕尾等等 。 他没有把注意力辐射至一个时代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
风格是当代性命题最合适的选择
临摹是入古 , 是获得古人的技法能力 。 在这个入古的过程中 ,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主体性地入古 , 这不是对古代的不尊重 , 而是最积极、最高级的尊重 。 带有主体性的入古 , 实际上也是在培养自己的解读能力和转化能力 , 也是为进入创作构架桥梁 。
创作依靠什么?一块基石是从临摹中不断获得的技术支撑 , 另一块就是你的性情 。 性情一半是先天的 , 一半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 , 所以要多读书、多观察 , 养胸中的浩然之气 , 养温柔敦厚的书卷气等等 , 在临摹与创作中 , 有时还会起到导向性作用 。
法度是一个客体性的东西 , 作为主体能动地去学它 , 只有当技法变成能够为你所用 , 它才是有价值的 。 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技法占为己有 , 也没有必要 。 人的审美都是有倾向性的 , 这一方面占了上风 , 另一方面就会弱一些 , 甚至是不需要的 。 技法也是这样 , 选择哪一种技法 , 就在于它们合不合你的性情 , 性情实际上是审美倾向的主导 。
鲍贤伦: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
鲍贤伦 书汪莘《夏日西湖闲居》
对技法的传承 , 我们每个书家都不要自作多情地以为这个事情须要由自己来完成 , 这么重大的历史课题靠一个人怎么可能完成?每个人只要完成一部分就可以了 , 最终的延续要靠我们整个集体来完成的 。
我们要面对的是传统书法和篆刻的当代性价值的问题 , 这些东西传承到了当代 , 应该用什么去承载 ,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去做?有那么多人 , 好不好呢?仅仅把古代的东西传承下来 , 仅仅是在这个传承过程中 , 得到一些熏陶吗?显然不是 。 传统的东西到了当代要有它当代的新东西 。
我觉得当代性的命题最合适的选择就是风格 。 你可以写出全新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特性 , 也可以把古人的东西学得很到位 , 然后传承给下一个时代 。
但这两种方式都有毛病:新的东西必须是要和传统有逻辑发展关系的 , 是内在的自然发展;同时我们还必须是有发展意识的 , 回顾书法史 , 每一个出色的书法家在他那个时代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当代性 。
鲍贤伦: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
吴昌硕 节临《石鼓文》 朵云轩藏
而风格恰恰是一种逻辑发展的结果 , 历代书法都是风格的不断生发伸展 。
风格问题不是图式的问题 , 不是形式感的问题 , 它是一个旗帜鲜明的价值判断 , 原来的审美经验提供你的新经验 , 给审美领域要提供新东西 。
风格的出现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 , 有的人出现得早些 , 有的人晚些 , 绝大多数人可能终生都没有 。 风格对于一个书家的要求实在太苛刻了 。 而且在风格形成的初期有人也是很不顺的 , 齐白石刚到北京时也是不顺的 , 是靠陈师曾、徐悲鸿一些人力挺他才起来的 , 所以有的时候 , 风格的形成也是迫不得已 。
鲍贤伦: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
清 玄烨 《临董其昌书》轴 行书 151.6×56.3cm
但一旦有了自家面目 , 也就将自己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 你切断了其他的可能性 , 而只留下了一个可能 。 但是对于这个可能 , 你也不一定走得过去 。
关于风格的这个命题 , 描绘一下基本状态:开始的时候 , 灵光一闪的时候 , 如果你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 有可能就把它选定了 , 它是瞬间来的 , 你也要当机立断 , 取舍定夺 。 你要把它变为自觉的立点 , 这个立点非常鲜活 , 但也非常地不稳定 , 通常你的表达会过分 , 会夸张 。
过分的表达是风格形成的初期一个必要的阶段 , 写不好也不要觉得惭愧 , 没有过分 , 没有不恰到好处 , 就没有后面的发展 。 只有觉得哪里感觉不对 , 你才会去调整 , 调整到一个比较坚固、合适的方向去 。 之后你还会觉得不足 , 还会用其他的方法来调整 , 进一步地去突破 。
鲍贤伦: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 //
鲍贤伦书法作品
风格之路上总归是免不了要反反复复 , 曲曲折折 。 说不好怎么去把握分寸 , 因为分寸感是动态的 , 随着你的年龄、见识、经历的增长 , 甚至随着你的肌肉、神经等等生理的变化 , 它们合成的状态都会不一样的 。 关于风格我想说:它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 又是主体不断选择、提炼、强化、调整、生成的过程 , 急也急不得 , 有了也不要谦虚 。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 , 本文来源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 )
- 美德伦理学,如何能成为一种独立的伦理学类型? | 社会科学报
- 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到达北美的欧洲人,为什么说他发现了新大陆?
- 《大明风华》:明朝皇室剧里的亲情伦常
- 张伯伦为何被称为上古神兽?看这些图你就明白,根本不是同个次元
- 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 哥伦布:为了找到亚洲,我也是操碎了心
- 壮志未酬身先死:麦哲伦的环球之旅
- 魏明伦追悼流沙河:他在隐逸中治学,6月见面时还要求两家合影
- 创历史!第一位登陆伦披尼拳场的女性主持人,冬妮为中国搏击增光
- 希特勒与外甥女的不伦之恋:不让她谈恋爱,直到逼她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