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1991年 ,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这也是大决战三部曲的首部 。 《辽沈战役》上映后掀起了广泛的好评 , 影片着重刻画了国共两方面对辽沈战役从开端到结束时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战役布局 , 几乎重现了当年大决战的整个过程 。 同时 , 这部电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后 , 第一次从正面描绘了林彪在当年东北战场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 更令人尊重的是 , 摄制组在拍摄电影前翻阅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档案并走访了很多战役亲历者 , 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 因此在电影《辽沈战役》中 , 除了我们常见到的各种经典情节外 , 还有各种各样的历史细节穿插其中 , 这些细节到底有多少 , 让笔者来述说一二 。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蒋家里的外国人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镜头中的外国人

影片开头不久就出现了蒋介石和他的家人们 , 不过在这些人中却突兀的出现了一个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女人 。 这个镜头在影片中一闪而过 , 如果不熟悉历史的话很多人根本不会有印象 。 其实 , 这名外国女子有着自己的中文名称 , 叫蒋方良 , 她就是蒋经国的妻子 。 蒋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 , 生于1916年 , 俄国人 , 父母生前是沙俄贵族 。 俄国十月革命后 , 父母去世 , 蒋方良被姐姐抚养长大 , 毕业后进入机械厂工作 。 在工厂 , 蒋方良结识了正处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蒋经国俄文名 , 此时因蒋介石反共反苏 , 苏联对蒋经国极不信任) , 随后双方坠入爱河 , 于1935年在苏联结婚 。 1937年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 蒋方良随蒋经国一同回到中国 , 正式成为了蒋家的儿媳 。 蒋方良虽是蒋经国的妻子 , 但为人低调隐忍从不张扬 , 不插手政治 , 也很少在各种公开场合出席露面 , 被称作“神秘的幕后人” 。 因此 , 媒体对蒋方良的报道很少 , 大多数人只知蒋经国而不知蒋方良 。 蒋方良婚后三子一女 , 长子蒋孝文 , 长女蒋孝章 , 次子蒋孝勇 , 三子蒋孝武 。 2004年底蒋方良去世 , 终年88岁 。

《辽沈战役》中的这个镜头很短 , 但包括蒋经国夫妇和他们孩子在内的细节刻画一点也不少 , 可见当年拍摄者之用心 。

东三省和东九省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影片中 , 美军顾问团建议国民政府放弃东北九省地区 。 这个东北九省其实就是原来我们常说的东三省 。 东北九省的存在时间并不长 , 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 , 中华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重新划分的9个省级行政区域 , 分别为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即对东北九省进行调整 , 历经多次行政区域的拆分合并后才形成了现在新中国的行政版图 。

如果不查阅历史资料 , 估计大多数人已经遗忘了东北九省这个概念 。

70年前的高科技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顾祝同向蒋介石报告电台的事情

从这个片段中的对话可以得知 , 在解放战争中 , 国民党就已经开始使用无线电测向技术来搜寻中共中央的具体位置 。 无线电测向是依据电磁波传播特性 , 使用仪器设备以测定无线电波的发射位置 。 上世纪20年代无线电测向技术就已经普及开来 , 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曾利用无线电测向设备来搜捕占领内的地下电台 。 当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区之间的通讯绝大多数依靠无线电台组建的通信网络联系(包括大决战在内) , 所以无线电的往来使用十分频繁密集 , 这也给国民党提供了一个有利机会 。 在解放战争中 , 国民党曾多次利用“测向仪”搜寻中共架设的电台群 , 华北方面就是因为美国提供的无线电测设备搜索到了地下电台的大致方位才导致中共北平地下党被严重破坏 , 而在陕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无线电多次身陷险境 。

总体而言当年的国民党虽有无线电测向设备 , 但技术相对而言较为落后 , 无法确定具体方位和距离 。 解放军应对得利 , 反制有效 , 整体上并没给全军造成太大的麻烦 , 解放后也曾利用无线电测向技术来抓捕潜伏在国内的特务 , 成效未知 。 还有一点要注意 , 抗战时期的日军曾从德国引进这项技术来侦测国共谍报组织的无线电台 , 而国民党普遍使用的无线电测向则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出现的 , 要是在抗战期间露面可就“穿越”了 。

复刻的西柏坡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于1948年4到5月间先后到达 ,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 在这里毛泽东等先后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并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 1949年3月 ,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进京“赶考” 。

现在我们知道平山县还建有一个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 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不少单位和个人还曾组织或自发前去参观游览 。 实际上 , 真正的西柏坡旧址现在已经成为了水库的库区 。 原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因1958年岗南水库修建而被拆迁 , 拆迁前河北省古代建筑修整所对中共中央旧址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制图、拍照 , 对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编号登记 。 1970年后河北省政府另外选址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构件进行复原建设 , 修建了现在的西柏坡旧址 。

林彪第一次登场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吃黄豆看电报的林彪

影片在12分40秒时林彪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 , 这也时9.13事件后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台 。 在这次出场中 , 摄制组加入了大量反应真实人物的细节描写 。 比如这个情节中屋外人声鼎沸 , 而屋内悄无声息 , 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内却被窗帘遮住 , 光影交错的场景 , 实际上是当年林彪真实生活的反映 。 抗战期间林彪被误伤后 。 子弹击中肺部 , 还伤到了神经 , 伤势很重 , 后经过苏联的治疗 , 身体基本痊愈 。 却也留下了怕光、喜静、失眠、敏感多疑等后遗症 。 在东北 , 林彪的住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静的 。 据说受伤后的林彪还很不信任医生 , 常常自己开方抓药 。 除此外 , 林彪特别喜欢吃黄豆 , 平时有事没事就拿着黄豆当零食 , 战况紧急时吃 , 研究部署时吃 , 就是来了客人 , 也是拿出黄豆来招呼 , 更别提一日三餐了 。 这上面的截图中 , 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挥部中一边吃着黄豆一般研究中央发来的电报 。

多说一点 , 当年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一直掌握在东北野战军手中 , 未被国民党攻占 , 东北野战军旧址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双城区 。

地方局的作用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在上面的一段对话中 , 罗荣桓提出先提交东北局讨论 , 再报告中央的建议 。 这里出现了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东北局” 。 东北局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的地方局之一 。 在战争时期 , 为了能够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指示 , 各解放区相继建立了中共中央地方局 , 以代表党中央领导各解放区或根据地的工作 。 解放战争中 , 中共中央先后组建了东北局、西北局、华北局、华东局、中原局等五大地方局 。 中共中央地方局的权利很大 , 是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 , 掌握着当地的党政军大权 。 东北局就是中共中央在东北建立的最高权利机构 , 东北野战军也仅仅只是东北局领导下的军事力量之一 。 经过东北局讨论后再上报中央属于当地领导的集体意见 , 其重要性远比一个野战军司令的建议要强得多 , 所以在片中毛主席对东北局的电报也相当重视 , 甚至也组织集体讨论 。

因为党政军大权都落在了地方局手中 , 所以各解放区在一元化的领导下整体上权利集中、责任明确、决策快、效率高 , 但也容易滋生特权阶级和极端思想 , 算是战争时期特殊情况下的产物 。 解放后 , 地方局的权利被大大限制 , 随后被逐步取消 。

逃亡问题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逃亡 , 是一个躲不开的词汇 , 在电影中也并不讳言 。 逃亡问题也曾是当时东野部队的一项老大难问题 。 逃亡的原因很简单 , 无非就是“怕”字当先 , 尤其是传统思想仍然浓厚的东北地区 , 怕离家成为了当年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根据资料记载 , 当年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由苏北出发共3万2千余人 , 除后勤机关及地方团收容的掉队逃亡伤员病号约3千人外 , 到达冀东后只有2万8千人 。 辽沈战役胜利后 , 在获知东北野战军即将进关的消息后 , 某纵某师几天内逃亡200余人 。 在东北野战军的队伍中甚至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 行军打仗路过谁家 , 谁就成为“巩固对象” , 防止开小差回家 。

算了不多说啦 , 放些当年的电报原文吧 。

1948年9月7日 , “林罗刘谭”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说:

据不完全统计 , 野战军四、五、六三个月内逃亡八千余人 。

11月11日 , “林罗谭”在给“东北局并报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说:

东北解放后 , 部队中议论纷纷 , 不少东北战士甚至某些干部怕入关作战 ,

怕走路大远 , 怕离开家乡 , 土地分配后感到个人还没享受过安乐生活 , 以至最

近开始增加逃亡 。 五纵向义县移动中逃亡三百多 。 四、十一两纵向冀东前进 ,

十一纵一至七日逃亡六百余;四纵十一师一至六日逃亡近二百人 。 北儿满各独

立团开到前线歼敌 , 亦发生同样情形 , 这在我们将来新的行动中 , 会较为更加

突出 。

粟裕的KPI(绩效考核)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这段情节大家比较熟悉 , 1948年初粟裕和陈毅来到西柏坡城南庄面见毛主席直陈过长江的利害得失 。 最终毛主席同意了粟裕暂不率部过江的意见 , 不过也让粟裕立下了军令状 , 即在四到八个月的时间内消灭中原地区数量相当的国民党军队 , 尤其是精锐的第五军 。 应该说 , 这算是毛主席给粟裕的一次KPI考核 ,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 , 正所谓“军令如山” 。 一旦粟裕率领的华野无法完成这个目标 , 很可能将面临一次自上而下的内部洗牌 , 中国革命战争史也很可能将是另一个样子 。 幸而 , 华野在随后的时间内抓住战机连续发起了数次大战役 , 并在1948年底发起了淮海战役 , 彻底消灭了中原地区的国民党主力 , 圆满完成当初中央赋予的任务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