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唐代是社会转型期 , 宋代则是定型了 。 在此科举社会中 , 人民在政治上的地位有了贵贱之分 , 经济上也有了贫富之分 , 所以仍有不平等的现象 。 宋代农村经济是分散的、不集中的 , 因为此时的社会比较上是平等的 。

此时期有数种特别制度 , 首先是书院制 , 如广州有最著名的广雅书院 。 我国古代平民无法受教育 , 到了汉代 , 在中央设立太学 , 在地方上设立郡学、县学 , 当时尚有开门授徒 。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

汉代之太学 , 武帝初设时只有50人 , 到了东汉已达到3万人 。 东汉时山东有位大师郑玄到处去留学 , 后来去陕西从马融学 , 郑玄替马融解答算数问题后就一直担任此工作 。 郑玄回山东后 , 于是马融说:“吾道东矣!”

自郎吏社会进入门第社会以后 , 读书的人不必外出求学 , 而有世代相传的所谓“王氏青箱” , 家庭有了家训 , 如南北朝时有《颜氏家训》 , 读了便可成政治家 。 穷苦人民则入寺院研读 , 故寺院的势力也甚大 。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

可以说当时人民的出路有两条:一是从贵族出身 , 然后在政治上做官;另一条是穷苦人家 , 则可以借寺院的环境苦读成材 , 可以考试 , 绩优者任官 。

当时的教育可分四种:一是家庭教育 , 二是社会教育 , 三是国家教育 , 四是教会(宗教)教育 。 宋代以后有了社会教育 , 便是所谓“书院”制度 。

书院制度自末代开始 , 至元代大盛 , 且书院多于宋 。 元代每一县官上任 , 必先到书院听讲 , 山长可针对县官教训他 , 可见书院地位之高 。 清代书院山长的地位也很高 , 总督、巡抚到任必拜访山长 。 书院制一直推行到清末 , 直至被新学校代替为止 。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

书院之功用 , 首先 , 它是一藏书楼 。 第二 , 书院相当于今日之学院 , 每隔相当时候做一次演讲 。 第三 , 书院相当于今日之学校 , 如宋代胡安定曾去苏州、湖州两地讲学 , 书院下分数斋 , 相当于今日之院系 。 胡安定时之书院 , 下设“经义斋” , 即今日之文学院 , 又设“治务斋” , 即今之法学院 。 在斋之下又有分组 , 如有水利组、农业组等 , 当时之“经义斋”下设有国文组、历史组等 。 但一书院只设一正教授 , 相当于学校非授课而重研究 。 胡安定当时在该书院讲学 , 成绩很好 , 故宋太学亦依胡法分斋分组 , 太学主持并请胡去太学教书(按钱穆先生推尊胡安定为中国一千年来之大教育家) 。 当时程伊川(程颐)在太学为学生 , 只有18岁 , 他作的论文特佳 , 胡即选其为助教 。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

书院设奖学金 , 至今仍有 , 每学期作论文佳者可得“膏火” , 一月一题 , 谓“月课” , 得奖一次即可付学费 。

第四方面 , 书院又可用作纪念性质的祠堂 。 此种书院是壮年、老年均可进修的 , 不限年岁 , 无考试 , 无学分 , 有月课的奖励 。

今日有钱人只知捐钱给教会 , 却不懂得办书院、办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