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4次舍身真相探析:勿信黑屁野史,还原84岁老人真实内心

梁朝天监三年 , 梁武帝下了一道惊世骇俗的诏令《舍事李老道法诏》 , 明确宣布“老教为邪、佛教为正” , 把在江南传承已久的道教斥为邪派 , 尊佛教为正派 。

其后 , 梁武帝四次舍身为僧 , 在同泰寺做“皇帝菩萨” 。 中国佛教戒荤茹素的传统 , 也是由梁武帝发起的 。

说起梁武帝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人生悲剧和政治悲剧 , 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他的佞佛 。 的确 , 梁武帝是南朝历代皇帝中 , 推崇佛教最为积极的 。 特别是他四次舍身于同泰寺的事迹 , 遭到极大非议 , 并被很多人视为梁朝衰亡的一大动因 。

然而可以肯定的说 ,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会 , 梁武帝固然崇佛 , 但对国运并没有那么大的消极影响 。

一、四次舍身 , 既不是首创 , 也不是终结者

南朝崇佛的风气很浓厚 , 皇帝、贵戚舍身为僧的例子很多 。 梁武帝既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 在他身后 , 也仍有人舍身 。


梁武帝4次舍身真相探析:勿信黑屁野史,还原84岁老人真实内心

梁武帝4次舍身真相探析:勿信黑屁野史 , 还原84岁老人真实内心// //

据统计 , 在梁武帝之前 , 宋齐梁三朝老臣沈约、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舍过身 , 梁武帝之后 , 陈朝武帝陈霸先、文帝陈蒨、后主陈叔宝都曾舍过身 。 可见舍身为僧 , 并不是什么过于出格的事 。

梁武帝之所以惹人注意 , 主要是他舍身的规模、次数以及影响都破了纪录 。

简要回顾一下梁武帝的四次舍身过程 。

第一次发生在大通元年(527年)三月 , 幸建康同泰寺舍身 , 四天后自动还宫为帝 。 同时改元为大通 。 注意 , 这次舍身时间很短 , 一不讲经 , 二无群臣请还朝 , 三没有出钱赎身 。

第二次发生在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 , 梁武帝再度舍身 , 他除去皇帝舆服 , 身穿僧衣 , 居住在简陋的僧房 , 开坛讲《涅槃经》 。 群臣再三请求“皇帝菩萨”赎身 , 并献上一亿万钱的赎身钱 , 他才答应还宫 。 但仍意犹未尽 , 又召集僧俗5万人开了四部无遮大会 , 之后才御驾回宫 。 这次舍身事件 , 仪式和排场都非常大 , 前后持续了16天 。 舍身事件结束后 , 再次改元 。

这次舍身仪式规格之高、参与人员之多、影响力之大 , 在南朝都是空前绝后的 。 梁武帝把此次舍身仪式 , 定位为像郊祀、祭太庙之类的典范仪式 。 因此 , 无论是当世还是后世 , 都把这次舍身作为梁武帝佞佛的标志性事件 。

第三次舍身在第二次17年后 , 也就是中大同元年(546年) 。 当年三月武帝舍身 , 开坛讲经 , 召开法会 。 闹腾得差不多了 , 皇太子领衔群臣奉钱赎身 , 皇帝回宫大赦、改元 。 此次舍身时间长达26天 。


梁武帝4次舍身真相探析:勿信黑屁野史,还原84岁老人真实内心

梁武帝4次舍身真相探析:勿信黑屁野史 , 还原84岁老人真实内心// //

南京鸡鸣寺 , 一度被误传为同泰寺

第四次舍身发生于太清元年(547年) , 年已83岁的老皇帝萧衍按照第二次舍身的全套仪式 , 进行了人生中最后一舍身 。 前后一共折腾了47天 , 群臣三次请赎、奉钱一亿万 , 才不依不舍地回宫当了皇帝 。

崇佛向法 , 舍身表示一下诚意 , 对于虔诚的佛教徒来说 , 倒也无可厚非 。 只是由于梁武帝身份特殊 , 舍身的规模、时间又出了格 , 才招来物议 。

然而舍身事件 , 究竟对梁朝国政有多大的影响呢?

二、儒释道三教合一 , 梁武帝的统治思想并未翻车

非议梁武帝者 , 大概一方面指责梁武帝用佛教思想治国;另一方面 , 不顾国政艰难 , 不管不顾地玩票当和尚 。 同时 , 四次舍身中三次都逼群臣花费大量金钱赎身 , 助长了奢侈风气 。

花钱赎身、舍身怠政 , 这固然无可争议 。 但从大局看 , 几亿万钱算不得多么巨量财富 。 梁武帝时代将流行货币由铜铸造改为铁铸 , 钱币大幅贬值 。 一时间各地纷纷铸造私钱 , 铁钱对比铜钱百不当一 。 到梁武帝晚年 , 甚至铁钱也铸造的不足额 , 以三十五钱的份量当原有的一百钱 。 所以一亿万看起来十分吓人 , 实际上不过了了 。

至于怠政之说 , 有多大危害么?并不见得 。 梁武帝晚年怠政成了习惯 , 朝政大事都交给了朱异等新晋贵臣 , 他花在朝政上的功夫本就稀少 。 太清元年第四次舍身前夕 , 北方发生严重的分裂和战争 , 梁武帝怠政成习 , 懒洋洋地派了两路军队北上骚扰北朝 , 其余时间大多无所作为 。 在这种情况下 , 即使去同泰寺住上十天半月 , 对本就死水一潭的朝政 , 也没有太大影响 。

而真正需要关心的是 , 梁武帝究竟有没有将佛教思想扶持为治国思想体系 , 并由此带来社会价值体系和思想领域的混乱?

这还要从梁武帝的宗教信仰说起 。 萧衍出生于江东 , 江东地区自东晋南朝以来一直盛行道教 , 萧衍的乳名炼儿 , 炼即是其信奉天师道的明证 。 道教的信仰以一种土生土长、自然而然的宗教文化融入其少年生活 。 但当萧衍成人后进入仕途 , 儒学思想便成为他信奉的主要内容 。


梁武帝4次舍身真相探析:勿信黑屁野史,还原84岁老人真实内心

梁武帝4次舍身真相探析:勿信黑屁野史 , 还原84岁老人真实内心// //

深受梁武帝信任的道士陶弘景

儒学信仰肩负着精神寄托和仕途指导理论的双重意义 , 萧衍也像万万千千汉人子弟一样 , 把儒学奉为唯一的、独尊的指导理论 。 道教思想虽然接触更早 , 但因为儒、道两者地位悬殊 , 道文化没有影响儒文化 , 并成为后者的一种补益 。 萧衍自然而然地以儒家思想指导人生和政治实践 , 用道家思想陶冶精神 。 这种两教并融、毫不排斥、并行存在、相互影响的习惯 , 直接影响了后来萧衍接受佛教的态度和方式 。

萧衍成年后方始接触佛教 。 他在《述三教诗》中自叙说:

“少时学周礼 , 弱冠穷六经 。 中复观道书 , 有名与无名 。 晚年开释卷 , 犹月映众星 。 ”

大概点出了他对三教的态度 , 儒学接触的早 , 道学尽显自然 , 佛教最痴迷 。

但梁武帝也就嘴上说说而已 , 作为一个开基立业的成熟的政治家 , 他不会不知道什么是维护统治伦常最有力的工具 。

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学好使?还是阿弥陀佛、四大皆空的佛教徒好使?

梁武帝在统治思想的选择上有着明确的判断 , 他并没有让佛教思想占据哪怕一丁点统治地位 。

几次舍身为僧 , 虽然仪式排场闹的轰轰烈烈 , 但梁武帝一不退位、二不让权 , 国家权柄牢牢控制在手里 。

他一边念着佛经 , 一边却又按照儒家礼法 , 有板有眼地执行祭祀、典礼 , 按君臣父子之道统治着万民 。 骨子里 , 梁武帝仍是一个不折不口的儒教徒 , 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在他头脑中筑起帝王思想的坚固堡垒 , 而这个堡垒又反过来坚决地抵抗其他思想的侵蚀 。 所谓崇佛佞佛 , 也就是个面子工程罢了 。

也就是在梁武帝的控制之下 , 佛教没有超出自己的教义 , 发展出染指政权的思想怪胎 。 佛教势力也只局限于文化层面 , 顶多在聚敛财富方面走得更远 , 而没有像北朝一样 , 不断有胡僧掺合到政治中 。 南朝佛教势力也远远不如北方 。 北朝僧尼200余万 , 占人口的十五分之一 。 而南朝则仅有三万余 , 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约六十分之一 。 南北佛教影响力之高下 , 于此可见其大貌 。

三、舍身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梁武帝崇佛行法 , 到底意义何在呢?

说到底 , 其实也不复杂 , 只不过由于他皇帝身份的干扰 , 把这件事搞复杂了而已 。

梁武帝虽说在天监三年 , 也就是开国第三年 , 就下达了将佛教定为一尊的诏令《舍事李老道法诏》 , 但无论他本人还是当时的社会 , 都没有太把佛教当回事 , 也没有因为这道诏令作为依规 , 去崇佛抑道 。

其实 , 就连这道诏令本身的真实性也存疑 。 成书于陈朝的《梁书》 , 与梁武帝时代距离很近 , 作者姚察就是梁朝人 , 他在《梁书》中并没有提及这道莫名其妙的诏令 。 这道诏令的出处是佛教书籍《广弘明集》 。 这本集子是僧人所撰 , 在涉及儒、释、道之争的问题上一贯喜欢拉偏架 。 凡是崇佛的文章 , 不论可信度有多高 , 哪怕是野狐禅黑屁言论 , 也一概录入 。 编排灭佛的周武帝下地狱被虐待的段子 , 就是这本书干的 。

所以后人对比姚察版《梁书》和《广弘明集》 , 都不大愿意相信梁武帝真干过如此楞头青的事 。 毕竟天师道在江南势力甚大 , 民间也很有基础 。 天监三年 , 梁朝正被北魏摁在地上摩擦 , 数千里北部防线处处烽烟 , 梁武帝怎会火上浇油 , 去搞乱民间意识形态?

甚至到了天监十七年 , 梁武帝下令在国家级的祭祀大典中 , 用果蔬替代血食——这就是后世佛门茹素戒荤的渊源 , 也遭到朝臣的激烈反对 , 以至于梁武帝不得不委委屈屈地在宫中坚持自己的素食习惯 。

真正到了大通元年 , 梁武帝才铺开架子 , 正式开始崇佛 , 并且逐渐有意识地开始把佛事升格为与郊祀、庙祭规格相同的大仪礼 , 群臣也不得不跟着武帝开始耍花架子 。

这是为了什么呢?纵观梁武帝的所作所为 , 大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 , 解决生死这个终极哲学问题 。

大通元年第一次舍身时 , 梁武帝已经是64岁的老人 。 到太清元年第四次舍身 , 他已经84岁高龄 。 每个人到了老年 , 都不免对生死问题越来越重视 , 梁武帝也不例外 。

梁武帝毕生笃信的儒教是入世的哲学 , 其理论重点在于指导现世人生 , 对死后世界没有解释 。 道家推崇的修真羽化 , 看起来只是一个美好的希望 , 从本质上说 , 仍是延长人的现世 , 对来世亦没有什么帮助 。 梁武帝让陶弘景为他炼制丹药 , 他自己也心知度明 , 古往今来 , 并没有羽化登仙、长生不老之说 。

佛教则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 对现世、来世的哲学关系进行了深邃而奥妙的解读 , 并构建出往生的美妙希冀 。 这对梁武帝无疑是非常解渴的 。 怎么看待自己的皇帝生涯 , 怎么评价自己的治绩 , 自么预判自己的往生世界 , 佛学给了他足够的想象和答案 。

从这个角度看 , 四次舍身 , 以及虔诚的向佛 , 都自然而然 。

其二 , 打造圣王的政治人格 。

从政治角度看 , 梁武帝向佛也有着鲜明的目的:学习阿育王 , 打造圣王的人设 。


梁武帝4次舍身真相探析:勿信黑屁野史,还原84岁老人真实内心

梁武帝4次舍身真相探析:勿信黑屁野史 , 还原84岁老人真实内心// //

阿育王像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帝国的伟大国王 , 约前270-234年在位 。 阿育王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试图以佛法治国的帝王 , 他推崇佛法、推广佛教的事迹 , 在世界佛教徒中享有极高的美誉 。

梁武帝对阿育王非常推崇 , 他仰慕阿育王的治绩与佛名 , 专门组织人力翻译《阿育王经》 。 他还多次礼拜阿育王寺、塔 , 并把阿育王佛舍利迎入皇宫奉仰 。

至于舍身为僧 , 更是对阿育王的直接效仿 。 阿育王曾三次舍身 , 同样是臣下以钱赎回 。

或许在梁武帝看来 , 阿育王既是统治孔雀帝国的强大人王 , 又是推广佛法的人间佛圣 , 这两重人格合二为一 , 是所有中国皇帝都没有达到过的境界 。 梁武帝不仅自己崇拜阿育王 , 还暗示臣子们奉承他为“转轮王”““”“皇帝菩萨” , 这其实就是在向阿育王靠拢 , 打造自己的光辉人设 。

人老了 , 大都会有点想法 。 或是想留名于万古 , 或是想江山万世子孙一系 。 梁武帝想当圣王、想寻求精神的寄托 , 倒也情有可原 。

只不过错就错在 , 不顾自己职责所系 , 闹的出格出圈 , 到后来惹人耻笑 , 这就是自作自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