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2018年 , 与中关村标志性建筑“生命”雕塑比肩而立 , 在海淀黄庄路口的海淀医院 , 迎来了它的70岁生日 。

这个于1948年5月诞生在革命圣地西柏坡

1949年随党中央、毛主席一起“进京赶考”

并最终落户在海淀区的医疗机构

秉承“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郑重承诺

70年走出了一条笔直无误的为民路

泥腿子大夫进京“赶考”

在海淀医院院史展上有一张颜色已经发黄 , 特别“接地气”的老照片:画面中十几位穿着老棉裤 , 棉鞋和军大衣上都沾满泥点子的部队医护人员正在整装出发……

据现年近80岁的海淀区卫生局原局长蒋仪回忆:“海淀医院的前身是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卫生科 。 1949年随党中央毛主席从革命圣地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 。 进京后卫生科随华北局机关一起落脚在海淀西苑 , 1953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央直属第七医院 。 1956年9月在完成为中直机关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上 , 医院交由北京市卫生局并更名为海淀医院 , 成为海淀区医疗卫生中心 。 ”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1949年1月24日 , 党校卫生科由平山县西柏坡迁至北平西苑

最早的海淀医院只是一栋灰色的二层小楼 , 病床数量260多张 , 医务人员在华北局党校卫生科人员基础上 , 吸收了一批解放初期的医科大学毕业生、部队专业军人 , 医护人员总数达到200多人 。 成为区属医院后的海淀医院服务对象从中直机关转向海淀区的老百姓 。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 海淀区山前、山后绝大部分地域还都是农村 , 医疗条件比较落后 , 村民头疼脑热的小病就在家门口的小诊所开点药 , 小诊所治不了的大病 , 就要到海淀医院救治 。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50年代的海淀医院前身)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60、70年代的海淀医院)

海淀医院在完成自身医疗任务的同时 , 多年来还承担了对所有海淀区乡镇医院、村卫生所、赤脚医生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 组织医疗队到各个乡镇巡回医疗 。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80年代的海淀医院)

“海淀医院起源于革命圣地西柏坡 , 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血脉中传承着党的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 。 不计较任何个人得失 , 对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 。 ”蒋仪说 。

夜里12点下手术台和一碗清水煮挂面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90年代的海淀医院)

谈到海淀医院的红色传承 , 1992年10月调到海淀医院任常务副院长后任院长的秦来生讲述了他亲历的故事:

“我来到海淀医院两周后的一天 , 值夜班参加外科的夜间手术 , 已经夜里12点了 , 手术才做完 。 我对手术大夫说这么晚了才下手术台 , 你们肚子都饿了吧?大夫们笑一笑说是有点饿了 。 最后在我的安排下 , 食堂给夜班手术大夫每人煮了一碗清汤挂面 。 大夫们后来跟我说 , 就是这样的清汤挂面他们也是连夜做手术后第一次吃到 , 事后还是自己掏的饭钱 。 这件事让我很感动 。 ”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 海淀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还非常艰苦 。 1995年夏天 , 很多地方发大水 , 水最大时 , 医院宿舍里的水都没过了膝盖 , 区长亲自赶到现场组织医护人员和家属转移 。 最终30多户医护人员一家老小在海淀区文化宫临时居住了一个多月 , 才度过水灾 。 ”

自身的生活条件这样艰苦 , 海淀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救死扶伤工作中 , 在国家和人民群众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 , 却不计报酬、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面 。

2003年非典肆虐 , 作为区属医院 , 海淀医院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了海淀区抗击非典前沿阵地的使命和责任并涌现出了多位抗非英雄;援藏、援疆、援非、河北水灾、汶川地震……无论多么艰苦、危险的地方 , 只要党一声令下 , 人民群众需要 , 海淀医院的医务人员都会像西柏坡战地医院不穿军装的战士一样 , 冲到最前面 。

门诊大楼背后的创新故事

“海淀医院这么多年来 , 传承了党的医务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 , 改革开放后又比较早的受到了中关村创新精神和创新环境的影响 , 跟上了思想解放的时代大潮 。 北京第一个自筹资金建设的4万多平方米现代化门诊大楼诞生在海淀医院 , 就是海淀医院领导思想解放、创新观念的结果 。 ”蒋仪介绍说 。

1991年 , 由海淀区政府投资 , 对海淀医院病房楼进行了重建 , 使海淀医院床位增加到500张 , 患者住院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1991年病房大楼落成启用

“病房楼建完了 , 我站在十几层高的楼顶向东看我们的门诊楼 , 老门诊楼还是解放初期建的 , 只有二层高 , 深灰色的外观 , 医生看病的诊室低矮昏暗 , 由于前来看病的患者多 , 门诊楼内每天患者拥挤 , 熙熙攘攘 , 心里非常压抑 。 ”时任海淀医院院长的秦来生说 。

当时海淀区政府刚刚投巨资重建了医院住院大楼 , 正在集中财力物力开发中关村西区 , 一时不可能拿出更多钱改造海淀医院的门诊楼 , 是等靠要还是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自己想办法?

“在北京的公立医院从没有过自筹资金建设几万平方米门诊大楼的先例下 , 海淀医院领导班子经讨论决定将老医院挂号室和图书馆近3000平方米的面积出让 , 自筹资金 , 重建海淀医院门诊楼 。 新门诊大楼参考杭州邵逸夫医院的设计理念 , 提出建造一个具有新时代理念、舒适安静的跨世纪门诊大楼 。 建成后 , 海淀医院的床位数量增至近千张 , 硬件水平在北京市区属医院里首屈一指 , 为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和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员工的就医需求 ,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也完成了海淀医院的又一次跨越 。 ”秦来生说 。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2001年的海淀医院)

牵手北医三院

海淀百姓家门口享受“三甲”服务

2016年3月 , 患冠心病多年的海淀居民张阿姨 , 终于因成功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 , 而摆脱了剧烈胸闷胸痛的长期折磨 。 为张阿姨实施手术的是北医三院知名心脏专家、现任海淀医院院长张福春 。 张阿姨也成为海淀医院与北医三院深度合作的又一位受益者 。

2013年12月29日 , 海淀区公共委、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医院三方正式签署“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合作协议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正式挂牌 。 协议签订后 , 北医三院不仅为海淀医院选派了医术精湛又具有管理才能的张福春任海淀医院院长 , 还定期组织专家队伍到海淀医院会诊 , 让海淀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高水平服务 。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作为区属医院 , 海淀医院从建院起 , 就把治疗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 , 满足普通百姓的医疗需求作为办院宗旨 。 这个办院宗旨在与北医三院深度合作后得到了发扬光大 。 ”蒋仪认为 。

数字显示:海淀医院与北医三院“两院融合发展”的五年来 , 北医三院先后派出专家参与指导手术共2000余台;会诊查房近5000人次;诊疗人次接近16000余人 , 填补了技术空白近60项 , 使普通患者不出海淀就享受到了顶尖医院的医疗服务 。

不仅如此 , 张福春院长还在多方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为海淀医院提出了建立老年友善医院的发展思路 。

如今在海淀医院老年友善医院的病房里 , 对于患有不治之症的临终老人 , 进科后不再提倡化疗、放疗 , 而是以止痛、抗抑郁治疗为主;建立医生、护士、社工师、心理师、营养师等多学科的安宁疗护团队 , 为临终老人提供全方位照护;在硬件上设置单间 , 给患者足够空间 , 保护患者隐私和尊严……这种面向社会弱势群体 , 理念先进、充满人性温暖的“友善医疗” , 正在得到患者、家属、社会和政府越来越多的肯定 , 正在逐步形成海淀医院为民服务的又一张金色名片 。 “严谨、求实、博爱、奉献”八字院训铿锵有力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服务落地有声 。

海淀医院70年的发展 , 折射出的是海淀区医疗事业70载春秋 。 一句“为人民服务”的郑重承诺 , 也是海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70年坚守 。

目前

海淀医院正在建设的新大楼——医技综合楼

将带领海淀医院掀开又一崭新的篇章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新建医技综合楼效果图)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新建医技综合楼鸟瞰效果图)

据了解

这次建设的医技综合楼

将以“住院、手术”为主要功能

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地下4层 , 地上8层

新增床位200余张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新建医技综合楼病房效果图)

今后海淀医院

将继续发挥区域内优势资源

进一步构建与中关村核心区相匹配的

医疗卫生环境

打造健康宜居的和谐氛围

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70年前就很牛!原来,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70年前就很牛!原来 , 海淀医院大有来头……// //

70载风雨兼程初心不改 , 70载乘风破浪春华秋实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70年来 , 海淀区始终追随新中国的脚步 , 在风雨同舟中走过了艰苦探索、改革突破、创新引领、跨越发展的光辉历程 ,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 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 , 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 , 海淀始终肩负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和科技创新产业先行者的责任担当 , 引领全国科技创新潮流 , 成为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

70年筚路蓝缕 , 70年不懈奋进 。 300余万海淀人民 , 在430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呕心沥血、辛劳耕耘 , 使海淀区从一个以落后农业和城市小工业为主 , 贫穷的北京郊区农村 , 变成今天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世界闻名的“中国硅谷” 。 这一历史性成绩的取得 , 是党中央和北京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 , 归功于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一线同志们的埋头苦干、拼搏奋斗 。

70年沧桑巨变 , 70页华彩乐章 。 70年来 , 海淀的土地上 , 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时代先锋 。 他们的丰功伟绩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 是今天的海淀砥砺前行的精神地标 。 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为海淀建功新时代凝聚磅礴力量 , 海淀融媒特别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海淀70年70人70事”系列报道 , 和海淀区70年来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面对面 , 聆听他们讲述时代故事 , 感受海淀向上生长的蓬勃动力 。 中共中央进香山开启新中国成立之旅、“八大学院”奠定全国著名教育区基础、中国首条地下铁道建成、电子一条街兴起、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举行集体学习……这是我们在历史长河中记录下来的经典“海淀故事” , 也是我们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献上的“海淀祝福” , 还是我们要大力弘扬并薪火相传泽被后世的“海淀好声音” 。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 当前 , 海淀正以深化落实“两新两高”战略为牵引 , 奋力续写新时代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铭记历史 , 对标先锋 , 英雄的海淀人民 , 正在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文:李罡

制作: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