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故事会

121.“父子状元”与“父子当龟”

清朝时 , 广东梅县有个才子叫宋湘 , 性格豪爽 , 对联也写得好 。 有一回 , 他路过一个小镇子 , 站在路口上 , 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 , 忽然来了兴 致 。 他找来了笔墨 , 在路口的一间酒铺的白墙上 , 写了一句上联:

一条大路通南北!

写完了以后就走了 。 过了些日子 , 他又路过这个小镇 。 一看自己写的上联还在呐 , 可没人对出下联 。 宋湘就拿笔自己添了个下联:

两边小店卖东西 。 联里嵌上了“东西南北” 。 镇上的人看了 , 都夸宋湘写得好 。 宋湘的家乡有个大官 , 过去是个状元 , 后来他儿子也考上了状元 。 父子俩靠着有权有势 , 平时在乡里横行霸道 , 鱼肉百姓 。 乡亲们恨透了这家子人 。 有一次 , 大官在他家的大红门上 , 贴了一副对联:

诗第一 , 书第一 , 诗书第一;父状元 , 子状元 , 父子状元 。

“诗” , 是指我国古代最旱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书” , 是指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献历史书《尚书》 , 也叫《书经》 。 《书经》和《诗经》 是我国封建时代 , 学生们必须学习的经典课本 。 这副对联在吹嘘 , 这家子是 诗书礼义之家 , 父子双双当过状元 , 天下“第一”!

宋 湘路过这儿 , 一看这副对联 , 心里就有气 。 他早就听说过这家人的可恶 , 就想耍笑那状元父子 。 可巧 , 状元家的斜对过 , 是个大药铺 。 宋湘眼珠一转 , 心里有了主 意 。 他就跟掌柜的商量 , 给他写副对联 , 替他揽生意 。 掌 柜的一看宋才子要白给自己写副对子 , 甭提多高兴了 , 就请宋湘赶快写 。 宋 湘一会儿就写完了 , 掌柜的马上就贴了出去 。 对联写的是:

熟地一 , 生地一 , 熟生地一;附当归 , 子当归 , 附子当归 。

“生 地”、“熟地”、“附子”、“当归”都是中药名 。 宋湘表面上写的都是药铺卖的一些药材 。 可实际上 , 宋湘是在跟状元家的对联唱对台戏 , 用谐音对 , 大骂状元父子 。 上联骂状元父子是“畜生第一”(熟生地一) 。 下联的真正意思是:你们家父亲当乌龟 , 儿子也当乌龟 , 爷俩全是乌龟!

老百姓们看宋湘的对联跟状元家的对联遥遥相对 , 把横行霸道的状元父子 , 骂了个痛快 , 心里真解气 。 大伙儿就成心站在街上 , 冲着状元家大声地念:“父当龟 , 子当龟 , 父子当龟!”

122.林则徐少时答对主考官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 , 他当清朝钦差大臣的时候 , 在广东没收了英、美等国商贩用来毒害中国人的鸦片烟 , 一共有二百多万斤 , 并把这 些毒品在虎门烧了个一干二净 。 这就是有名的“虎门销烟” 。

林则徐小时候 , 努力好学 , 功课特别好 。 有一年 , 父亲带他去考秀才 。 参加考试的人挺多 , 到了考场的大门口 , 特别挤得慌 。 父亲怕挤坏了儿子 , 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膀上 , 往考场里走 。 主考官远远地看见了 , 觉得挺好玩 , 等他爷儿俩走近了 , 就开玩笑地冲他俩说:

骑父作马;

这是说林则徐拿爸爸当马骑 。 周围的人一听 , 都哈哈大笑 。 林则徐的爸爸挺不好意思 , 闹了个大红脸 。 小则徐看爸爸这么不自在 , 马上在肩膀上大 声地对主考官说:

望子成龙!

是说 , 我爸爸这么体贴我 , 是希望我将来能成个有用的人材 。 这也是他在替爸爸说话呐 。

主考官听了 , 惊奇得不得了 。 自己随便说了一句 , 小家伙马上就对出了下句 , 不单对得挺工整 , 还真有志气 。 主考官就笑着对“马”上的林则徐说: “好样的 。 ”爸爸也呵呵地笑了 。

123.俞樾一家的问答联

俞樾[yuè]是清朝末年有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 。 民主革命家章太炎 就做过他的学生 。

有一天 , 俞樾和妻子 , 女儿一块到杭州去玩 , 累了就在冷泉亭上歇着 。 老伴一抬头 , 看见亭子上写着一副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这副对联是明朝末年有名的书法家、画家董其昌写的 。 “泉”是指冷泉亭 , “峰”是指杭州的飞来峰 。 “飞来峰”是西湖有名的景致 , 是一座孤山 。 传说东晋时候 , 有个印度和尚来这儿看见了这座山 , 说是象天竺国[天竺zhú 国 , 我国古时候把印度叫“天竺国”]的灵鹫[jiù]山 , 不知什么时候飞到这 儿来了 。 打那儿起 , 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飞来峰” 。

老伴让俞樾作一副答联 , 俞樾笑着说:

“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 ” 老伴说:“不如说—— 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 ”

俞樾的女儿俞绣孙听了 , 笑着对两位老人说:”我也作了一副答联——

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 ”

上联的“禹”[yǔ]是指大禹 , 大禹治水的传说谁都知道 , 这好懂;可 下联的“项处”是怎么回事呐?

俞樾就问女儿:“这'项处’是指什么?”俞绣孙笑嘻嘻地说:“爸爸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秦末的西楚霸王项羽 , 不是唱过'力拔山兮气盖世’吗?要不是他把这座山给拔起来 , 怎么能飞到这儿来?”

俞樾老俩口听了 , 哈哈大笑 。

据清·俞曲园《春在堂随笔》卷一 , 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一 。

124.出对易对对难

清朝时候 , 浙江有师生俩一块到省城去考举人 。 来到一个叫武林关的关卡的时候 , 天黑下来 , 关卡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 。 老师看着高高的关卡大门 , 叹了口气说:

开关迟 , 关关早 , 阻过客过关;

这 个出句挺有意思:中间的“关关早”是两个“关”字连着用 。 可头一个“关”是动词 , 当“关上”讲;第二个“关”是名词 , 当“关卡的大门” 讲 。 后边的“阻过客过关”呐 , 也连用了两个“过”字 。 可跟前边的“关关” 相反 , 头一个“过”跟“客”合到一块 , 是名词 , 当“过路的客人”讲;后边的“过”是动词 , 当“通过”讲 。 老师在这儿用了同字同音异义 , 说了这 么一句话 。 学生一听 , 老师这是发牢骚呐 , 还是考我呐?要对上下句 , 真够 难的 。 学生想了半天 , 也想不出来 , 心想 , 这真是出对儿容易 , 对对儿难呀!想到这儿 , 学生猛然灵机一动 , 想出了个对句:

出对易 , 对对难 , 请先生先对 。

下联不单对得工整 , 而且中间“对对难”的“对对”两字连用 , 后边“请先生先对”的两个“先”字连用 , 用法跟上联完全一样 , 对得真绝 。

老师一听学生对得这么巧 , 刚才的烦闷 , 也没影了 , 连连夸奖他 。 末了 , 老师没考上举人 , 他的这个聪明学生倒考上了 。

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 。

125.黄鹤楼的一副楹联

黄鹤楼座落在湖北武昌的蛇山脚下 , 早在三国时候就有了 。 传说 , 蜀国有个费文袆[wěi]在这座楼上 , 坐着一只黄色的仙鹤飞走了 , 成了“仙人” 。 打那儿起 , 这座楼就被人们叫做“黄鹤楼 。 ”

到了唐朝 , 好多文人都到这儿来玩 , 还写了不少诗 。 最有名的要数崔颢[hào]题写的《黄鹤楼》了 。 这首诗的前几句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唐朝大诗人李白后来也到黄鹤楼来玩 , 他正准备题诗 , 一眼看见墙上崔颢先前题的诗 , 不由得连连夸奖说:“好 , 写得好!”李白就把手里的笔撂

[liào]下 , 对旁边的人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 崔颢题诗在上头 。 ”是说 , 眼前的美景实在太好了 , 可我不能再写《黄鹤楼》的诗了 , 因为崔颢在这儿已经写出了最好的诗 。

到了清朝 , 有人就根据这个故事 , 在黄鹤楼上写了这么一副楹联:

恨我到迟鹤已去;怪人早来诗先传 。

黄鹤楼过去毁了好多次 , 也重修了好多次 , 最后一次被烧掉是在清朝末年 , 一直没能修复 。 这几年 , 武汉人民又重建了黄鹤楼 。 新建的黄鹤楼有五 层楼高 , 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 煞是壮观 。

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黄鹤楼联》 。

126.刘凤诰妙笔成趣联

刘凤诰[gào]是清朝后期的文学家 , 学问好 , 脑子快 , 还很有风趣 。 有个白胡子老翁听说了他的大名 , 就买了贵重的纸张 , 来找刘凤诰 , 请

他给自己写副寿联 。 当时 , 刘凤诰正在写字 , 见老翁来做客 , 连忙让坐敬茶 。 他听了老翁的来意 , 满口答应 。 铺好了纸张 , 刘凤诰随口问这位老寿星:“您老人家的生 日是哪月哪天啊?”老人笑着回答说:“十一月十一日 。 ”刘凤浩一听 , 就在纸上写了个上联:

十一月十一日;

老人一看 , 吓了一跳 , 心里暗暗叫苦 , 这叫什么对联呀?可惜了儿我这么贵的纸给糟践了 。

刘凤诰看老人有点不高兴 , 装没看见 , 又问:“您今年高寿了?”老翁回答说:“我今年整整八十岁 。 ”刘凤诰随手写出了下联:

八十春八十秋 。

一个春秋 , 就是一年 。 老人今年八十岁 , 正好过了八十个春天 , 八十个秋天 。 上下联对仗得也挺工整 。 数字正好重迭相对;“月”、“日”是时间 , 跟季节“春”、“秋”也正好相对;上联是老人的生日 , 下联是老人的岁数 。 意思好 , 对得好 , 又通俗好懂 , 随手就来 。 真是难得!

老人一看 , 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 千恩万谢地捧着对联走了

127 谜语对联

周鲁跟邹齐是一对好朋友 , 俩人常在一块作对子 。 有一天 , 周鲁出了个上联:

白蛇过江 , 头顶一轮红日;

邹齐一听 , 这有什么呀 , 张嘴就对了个下联:

麻鸭游水 , 脚踏万顷绿波 。

周 鲁笑着说:“你对得倒挺工整 , 可我的上联是个谜语 , 你对的下联也得是个谜语才成 。 ”邹齐细一琢磨 , 一下明白了:人们点的油灯 , 灯心是根 细白绳 , 周鲁把它比作“白蛇”;灯油呐 , 比作江水 , 灯心泡在水里 , 这不 是“白蛇过江”吗?一点上油灯 , 灯心头就有个红红的火苗 , 周鲁把它比作了“红太阳” , 不正象“头顶一轮红日”吗?这个谜语上联比方的还真形象 。 邹齐就说:“你的上联说的是灯心吧?”周鲁笑了:“对 。 这回就听你的了 。 ” 邹齐一时想不出这个谜语下联 , 心里挺着急 , 就在屋里四处张望 , 猛地瞅见了挂在墙上的秤 , 不由心里一动 , 有了主意 , 跟着就说出了下联:

青龙挂壁 , 身披万点金星 。

上联的“白蛇”是跟灯心打比方 , 下联的“青龙”是跟什么打比方呐?就是秤 。 “身披万点金星” , 是指秤杆上那一串密密麻麻的小铜星 , 那些小 铜星表示斤、两、钱这些重量单位 。

周鲁听了 , 拍着手连声说好 。

128.“朝白、午红、暮紫”和“春青、夏绿、秋黄”

清朝时候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里有个小和尚 , 对对子挺有水平 , 远近闻名 。 润州[就是今天的镇江市]太守也听说了 , 就么把小和尚请了来 , 打算试试 他的学问 。 太守给小和尚出了个上联:

使君子花 , 朝白、午红、暮紫;

“使君子” , 是一种中草药 , 夏天开花 , 花瓣儿起初是白色的 , 慢慢变了颜色 。 上联是说 , 使君子花早晨是白的 , 中午变成红的 , 晚上就红得发紫 了 。

小和尚听了 , 马上就对:

虞美人草 , 春青、夏绿、秋黄 。

“虞美人” , 又叫“丽春花” , 是一种挺好看的草花 。 下联是说 , 虞美人这种草花 , 春天是青色的 , 夏天变绿 , 到了秋天 , 就成黄的了 。

太守说了一种花 , 一天里头的早、中、晚 , 颜色三变;小和尚对的也是一种花 , 一年里头春、夏、秋 , 颜色三变 。 不单对得好 , 这两位对植物学还 挺有研究 , 观察得多仔细!

据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三 。

129. “閒看门中月”与“思耕心上田”

清朝有个小学童叫史致俨[yǎn] , 他九岁那年去县里参加考试?考官 叫他试试对对子 , 出的上联是:

閒看门中月;

“閒” , 是“闲”的繁体字 。 是说 , 坐在院里 , 悠闲地从院门里看着那亮晶晶的月亮 。 这还是个拆字联 , “閒”字可以拆成“门”[门]和“月” , “月”正好在“门”里 。 上联从意思到文字技巧 , 都挺不错 。

史致俨稍微一琢磨 , 马上对了一句:

思耕心上田 。 这也是拆字联 , 把“思”字拆成了“田”和“心” , “田”正好在 “心”上头 。 下联的意思也挺不错 。 后来 , 史致俨当了道光皇帝的刑部尚书 , 活了八十多岁 。

据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 。

130.赃官对对儿免受罚

清朝时候 , 浙江平湖县的一个县官是个无锡人 。 这个县官有点文才 , 可就是太贪财了 , 干了不少贪赃枉法的事 。

这一年 , 朝廷派来个巡抚来到平湖 。 巡抚了解了不少县官贪赃枉法的事 , 打算要处治他 。 后来听说他有点学问 , 就把他叫来了 。 巡抚见了平湖县令 , 冷笑着说:“听说你挺有'才’(财) , 我出个上联你试试 。 ”巡抚就说了 个上联:

平湖湖水水平湖 , 未餍所欲;

“餍”[yàn] , 满足的意思 。 这句是说 , 平湖里的水全满了 , 可这个大 湖自己还觉着不够满 。 话里有话 , 巡抚是在挖苦平湖县令:你刮老百姓的钱不少了 , 可你老也没有满足的时候 。 这个上联还是叠字联 , 前半句全是叠字 , 用了两个“平”字[头一个“平”是名词 , “平湖”是名称;第二个“平” 是动词 , 意思是水使大湖满了]、两个“水”字、三个“湖”字 。

县官听了 , 想起了自己老家 , 就对了一句:

无锡锡山山无锡 , 空得其名 。

县 官是说他的家乡无锡城里有一座锡山 , 可锡山上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锡[传说周朝、秦朝时候 , 这座山产锡 , 因此得了“锡山”这个名] , 白有“锡山”这个名了 。 下 联暗含的意思是 , 您听说我有“才”[“财”] , 其实我 也是“空得其名” , 没那么回事 。 下联也是叠字联 , 前半句用了两个“无” 字、两个“山”字 , 三个“锡”字 , 跟上联对得十分整齐 。

巡抚一听 , 觉得这个县官学问确实不错 , 就饶了他 , 没治他的罪 。 巡抚官官相护 , 只看“才” , 不看“德” , 这件事办得不对 。

据清·褚人获《坚瓠集》卷一《巧对》 。


楹联故事会

楹联故事会// //


楹联故事会

楹联故事会// //


楹联故事会

楹联故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