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以熙宁、元丰时期的时代氛围而言 , 神宗皇帝即位时 , 正值弱冠之年 , 有着锐意改革的强烈企图心 。 他所任用的王安石等人 , 也正是共同具有改革倾向的人物 。 旧派人士 , 即使是保守不乐于改革 , 依旧保有积极参政的心态 , 尚愿意在政治议题上作批判和建议 。

以下提出几位较显著的人物 , 包括新派的周邦彦 , 讨论他们初入仕途时积极用世的心态 。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王安石

派系斗争初起 , 苏轼对新法迭有意见 , 为王安石所恶 , 熙宁四年(1071) , 自请外放 , 诏通判杭州 。 即使已身为地方官 , 他也愿意再就政策或当地施政利钝提出解决意见 。

如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密州任上 , 就有<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论河北京东盗贼状>等给执政大臣的论政文书 , 反应密州旱蝗的严重情形 , 请求朝廷豁免秋税 , 或暂停回收青苗钱 。 对盗贼丛出将引起社会的动乱 , 作一番剖析 。 此外对新法可以改进的地方 , 他也提供意见 。 连写作上适合抒情的词 , 对不能施展政治抱负 , 他也表白了苦闷的心情 , 写了<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述怀: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此词是他在赴密州途中 , 用一种发牢骚的方式写出的 。 前片叙述写作当时的情境 , 并触景生情 , 想起了年少时雄心万丈 , 有心报国的往事 , 所以引出了自负的“致君尧舜 , 此事何难”之语 。 后面却沉寂了下来 , “用舍由时”是很无奈的话 , 下面却接着“行藏在我” , 好似一切由我控制 , 但是心中其实倾向于“藏而不行” , 故今后要“袖手旁观” , 词末更说要优游酣饮以终岁月 。 这段话的后面是颓唐话 , 是牢骚语 , “致君尧舜”才是真正的志意 。 在密州任太守一年 , 地僻政简 , 秋后狩猎 , 不觉豪情又涌现 , 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这阕词以会猎的豪迈场面铺陈 , 自觉体健气张 , 词末云“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 意在剿灭胡虏 , 报国之志显然未衰 。

熙宁九年丙辰(1076)中秋 , 苏轼在密州写了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逐渐透出了一种受挫的情绪 , 邓乔彬曾对这首词上片分析道: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这是从《复雅歌词》的传说推理而来 , 夙来词论家亦多不排斥这个“忠爱之言 , 恻然动人”的看法 。 东坡用世的志意似乎逐渐低落 , 但也尚未消磨净尽 。 元丰元年(1078) , 在徐州太守任上 , 苏轼积极筑城抗洪 , 平洪后 , 更积极向神宗申请经费 , 再筑大堤 , 同时在堤上还筑了黄楼以镇水患 。 他将个人积极用世的志意发挥在可以施展身手的地方 , 又配合着时代的大改革 , 很明显地 , 苏轼在他从政的前期 , 一直都保持着相当高昂的“积极参政”的精神 。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苏轼雕像

当然 , 偶尔还是免不了消沉一阵子 , 在<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里 , 后片“天涯倦客 , 山中归路 , 望断故园心眼”一节 , 有归欤之叹 。 当时苏轼才四十三岁 , 却出此言 , 实和出仕以来的际遇不相符合 , 因为从他科考的得意与朝廷对他的优厚待遇来看 , 这十余年也并不是不顺遂 。 但因为与新派诸人的理念的落差 , 让他一直觉得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 才有此感叹 。

然歇尾道“古今如梦 , 何曾梦觉 , 但有旧欢新怨 。 异时对、黄楼夜景 , 为余浩叹 。 ”则由古今如梦而有所脱悟 。 洪亮《苏东坡新传》称:“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带来的精神桎梏 。 ”此言即显出了他放旷的天性 。 所以从总的趋势来看 , 此期苏轼的参政意愿还是相当昂扬的 。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黄庭坚书法拓片

比苏轼小九岁的黄庭坚 , 幼年生长乡间 , 常有高蹈林泉的宿愿 。 熙宁年间他出仕未久 , 关心生民疾苦的儒者情怀 , 却呼之欲出 。 如所作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山谷集·外集》卷十一)以不能解人民倒悬而自责 , 文辞语气很强烈 。 他的另一首<流民叹>更对当时人民受地震之害、政府救灾不力 , 慨然提出他的谋国之策 。 元丰五年三、四月间 , 他写了十二首纪行诗 , 为盐民的苦于榷盐法请命 。 这段时期的诗作较多 , 词作少 , 可以看出他以诗言志 , 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意向是甚为明显的 。 只有一阕词<水调歌头>内容与政治抱负有关 , 其后片说: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词旨盖盛赞当今明主不迷恋红颜 , 专致于国政 , 更有贤相良将辅助 , 期于天下太平 。 这里与同时期其他的俗情词 , 不但词气不同 , 词风表现得豪迈开阔;所表达的志意也大不同 , 有着期望国家强盛太平的积极乐观心态 。 以上所述都可见黄庭坚初入仕途的种种表现 。

秦观与其老师都经历了派系斗争的折磨 , 但是两个人的心态越到晚年越歧异 。 秦观年轻时也慨然有靖边报国之志 , 他曾对陈师道说: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可见他年轻的时候也想立下一番功业 , 而且就是针对着宋朝的二大患“辽与西夏”而发 , 有宋近百年的忧患 , 始终无法解决 , 自然是宋朝当时有志青年所朝夕图谋荡平的 。 因此 , 他极为推崇唐代大将军郭子仪的勋业 , 曾在熙宁五年写<郭子仪单骑见虏赋> , 抒写郭子仪不畏回纥军的包围 , 独往说服敌将 , 使之反而愿为唐朝朝廷效力 , 挽救危急的局势 , 成就一世的功业 。 在秦观年轻的心里 , 钦敬之余 , 必定少不了那效法的壮志 。 元丰初年 , 曾孝序调守边防 , 秦观作诗相赠 , 以“丹青傥不渝 , 与子同裳衣”(<寄曾逢源>) , 表示愿意一同效命沙场的豪情 。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秦观画像

元丰八年(1085) , 神宗病逝 , 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 政治情势开始转而对旧派有利 。 经过几次波折 , 元丰八年(1085)四月秦观终于中了进士 , 时三十七岁 。 首先任定海主簿 , 不过是虚职 。 次年 , 哲宗立 , 授秦观蔡州(今河南汝阳县)教授 。 到任后 , 赋<拟郡学度东风解冻>诗 , 其中二句云:更无舟楫碍 , 从此百川通 。

显示出无限欢欣之情 , 这是他仕宦之始 。 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 , 就引起如此激动的情绪 , 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性情 , 另一面也可以察觉他易受外物影响的个性 。 这时期与黄庭坚等常至东坡宅邸请益切磋 , 是文坛一时盛事 , 后人笔记多有所记 。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师友之间以诗词互作品评 , 艺事精进 , 又互为谐谑 , 其乐融融 。 元祐二年(1087)六月 , 共集于驸马都尉王诜花园 , 与会者十六人 。 有名画家李伯时作<西园雅集图> , 米芾撰<西园雅集图记> , 座中皆一时俊彦 。 秦观日后写<望海潮> , 词中对这一段胜事依旧眷眷于怀 , 以上是秦观一生最顺遂的时期 。 同时 , 他开始认真研究国事 , 着有<国论>、<主术>、<财用>等篇 , 立论很实际而精辟 。 从他文章的总体方向来看 , 都是在讨论如何治国理财 , 显示了他还抱持着很高昂的参政意愿 。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电视剧《苏东坡》中苏轼剧照

将苏轼、秦观有心报国的初志并观 , 其目的是相同的 , 都是以身许国 , 不计成败 。 但是二人对报国途径的选择就有所不同了:苏轼想效法的是范滂澄清天下之志 , 是以人格的风节为依归;而秦观却是以将军平定祸乱 , 以建立勋业为自期许 。 以志节为依归 , 可以终身执持不衰;以军功自期许 , 将伴随体能的衰退而寖衰 。 这就可以明白 , 苏轼晚年犹赋“许国心犹在” , 而秦观晚年却以<踏莎行>深寄幽恨 , 其志趣所以殊别如此 , 报国的取径不同要为一因 。

周邦彦在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七月 , 曾献<汴都赋> , 文中多用古文奇字 , 对新法颇为称颂 , 显示他对新法充满着憧憬 , 为神宗所嗟赏 , 乃命为太学正 。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难施拳脚

宋代词人初入仕途参政——怀才不遇 , 难施拳脚// //

周邦彦词

由此我们知道他是一位新法的拥护者 。 但是由各方面的材料看 , 周邦彦是一位文人 , 对政治热衷的程度并不高 , 他甚至还持着一种保持距离的心态 。 虽然我们可以在其后期的词作当中 , 考察得出偶然还是隐藏着暗忧国政的意识 , 不过整体而言 , 他是一位相当明哲保身的人 。

文人在初入仕途之时 , 多自以为已经进入了政治权力的核心 , 普遍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态 , 所期望的 , 不外乎能将平素蓄积的学养以及受儒学熏陶下“达则兼善天下”的理想加以发扬实践 。 这些心态无不或多或少呈现在文学作品当中 , 即连传统被认为宜于抒情的长短句 , 也都可以寻索得到 。

参考文献:

《全宋词》

《词学廿论》

《岁时广记》

《复雅歌辞》

《词选》

《续修四库全书》

《宋史》

《苏东坡新传》

《黄庭坚诗词文选评》

《后山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清真先生遗事》

《清真集》

《灵谿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