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管理哲学:从楚汉争霸中的一件小事谈决策能力
历史中的管理哲学:从楚汉争霸中的一件小事谈决策能力// //
公元前204年十二月 , 距离刘邦自汉中起兵已经过去了两年 。
在这盘以天下为枰的棋局之上 , 刘邦执黑先行 , 直接还定三秦 , 开了一个好头 。 然后借势东进 , 抢占中原 , 并且以天下之名讨楚 , 趁虚攻入彭城 。
虽然说随即就被项羽打了一劫 , 仓惶退入荥阳 , 但他又一手置韩信于河北 , 盘活了河北的局势;另一手以随何策反英布于淮南 , 为自己争取了几个月的时间 。
但项羽哪能坐视他抄自己老家?所以转头就把英布给收拾了 , 然后再次回兵包围了荥阳 , 断了荥阳与黄河之间的甬道 。
要知道 , 萧何从关中征调的兵员和粮食 , 都是通过黄河顺流直下 , 然后利用甬道运送到荥阳的 , 甬道被截 , 荥阳的粮草顿时紧张起来 。
粮食一紧张 , 刘邦也紧张了 。 于是 , 他求计于自己的谋士郦食其 。
郦食其到底是读过圣贤书的文化人 , 他充分借鉴了前朝的经验 , 给刘邦出了个主意:重新扶立六国后裔 。
他的理论依据是当年商汤伐夏 , 将夏室后裔封在杞国;周武伐商 , 将商室后裔封在宋国 。
他的现实依据是现在秦朝倒行逆施 , 将六国给灭了 , 让六国后裔没地方享受了 。
理论联系实现 , 所以说 , 如果刘邦能再次分封六国后裔 , 那么六国治下的君臣百姓必将对刘邦感恩戴德 。 然后 , 刘邦就可以面南称帝了 , 到时候 , 就连楚王项羽也会心甘情愿地臣服于刘邦治下 。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 所以 , 刘邦马上下令刻了一堆玉玺 , 交给 郦食其 , 让他去民间搜寻六国后裔 , 这就要重立六国 。
但张良听说此事后 , 马上向刘邦进言 , 告诉他您要是真采用这个办法 , 那你统一天下的大业就要彻底完蛋了 。
然后张良对郦食其的建议进行了逐条反驳 , 最后问他一个问题:现在楚国最为强大 , 假如复立后的六国都又投靠了楚国 , 到时候你猜面南背北当皇帝的会是谁呢?
听张良说完 , 刘邦当即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拍 , 破口大骂:郦食其你个杀千刀的 , 险些坏了老子的大事(以下内容过于粗俗 , 系统无法显示) 。
骂完以后 , 马上把刚刻好的六国印玺全部销毁 。
历史中的管理哲学:从楚汉争霸中的一件小事谈决策能力// //
这个事情不大 , 但看到这里之后 , 我不由得沉思起来:假如我是刘邦 , 我会听郦食其的 , 还是听张良的?
领导难当 , 难就难在下属可以随便提意见 , 蒙对了大功一件 , 蒙错了大不了换个老板再来一次;可老板有且只有一次选择机会 , 选对了皆大欢喜 , 选错了承担后果 。 这个后果小一点可能罚酒三杯 , 大一点就得倾家荡产 。
比如项羽在鸿门宴上 , 范增劝他杀刘邦 , 项伯劝他不要杀 。 他做出了选择 , 并且承担了后果——乌江自刎 。
所以领导的能力不体现在是否能在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 , 而在于帷幄之中是否能够决策得当 。
那么我们是如何决策一件事情呢?
一般来说 , 当一件事情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 ,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我以前是怎么做的?
经验之于决策 , 就如同酸梅之于口水一样 , 不需要去品尝 , 只要看一眼 , 就会生出自然而然的反应 。
但世界上没有哪两件事是一模一样的情况 , 所以依靠经验来决策 , 其实是相对最不靠谱的办法 。
就拿楚汉相争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
当初陈馀、张耳也曾劝陈胜分封诸王 , 复立六国 , 结果成功地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那是因为 , 陈胜封出去的地方在当时都是秦朝的地盘 , 被分封的人都是成功地夺取了秦朝地盘的人 。 所以 , 他分封的人越多 , 秦朝的实力就越被削弱 。
而现在 , 占领六国地盘最大的 , 其实还是他刘邦自己 。 所以 , 他再搞分封 , 就相当于拿自己的地盘去树立敌人 。
这就是经验相同 , 却得失各异的例子 。
再说当初宋义坐视秦、赵相争 , 以期达到两虎博牛 , 卞庄得利的结果 。
现在很多人为宋义翻案 , 试图以此来证明宋义其实是被屈杀的名将 。
可是 , 司马光先生早就分析得很透彻了:这套理论应用在彼时 , 是行不通的 。
卞庄刺虎这个办法之所以在战国时期能用 , 是因为那年头影响胜败的因素很多 , 一场战争的胜负未必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 。 比如处在秦、赵长平之战那样的局面下 , 如果有个实力不弱的第三方在旁环伺 , 就可以灵活行事、随机应变 。
而宋义面前的秦、赵 , 实力跟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 胜败之势 , 关乎存亡大局 。 而你楚国能与秦朝抗衡的唯一原因是联合了天下诸侯 , 如果不能奋勇前进 , 火中取粟 , 等到章邯灭了赵国 , 腾出手来 , 你再兵对兵、将对将的跟章邯打 , 怎么可能打得过?
要知道 , 后来项羽破釜沉舟 , 趁章邯与赵国相持不下击败章邯 , 其实也只是险胜而已 , 并没有彻底击败章邯 。 至少从兵力上来说 , 章邯至少还有20万大军 , 仍然是多于诸侯联军的 。
这就是情形相同 , 而时机各异的例子 。
记得在悟空问答上 , 曾经看到个关于“军心在战争中有多重要”的问题 。
当初汉军彭城大败 , 被楚军追到睢水之畔 , 这与韩信在赵国的背水之战何其相似?可结果却是一败一胜 , 这就是军心不同导致的结果 。
汉军攻入彭城后 , 从上至下都抱着极为乐观的情绪 , 结果战意不稳 。 而楚军则是急于挽回败势 , 所以同仇敌忾 。 结果就是 , 在睢水之畔 , 倍众于楚军的汉军 , 反倒被挤入河中 , 死伤惨重 。
而韩信的背水之战则于之相反 , 汉军不胜即死 , 战意坚定;赵军却是胜可进 , 败可退 , 瞻前顾后 。
这就是事情相同 , 而心理各异的例子 。
历史中的管理哲学:从楚汉争霸中的一件小事谈决策能力// //
夫立策决胜之术 , 其要有三:一曰形 , 二曰势 , 三曰情 。 形者 , 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 , 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 , 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 。 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 , 三术不同也——荀悦 。
这段话的意思简单来说 , 就是在决策之前 , 先想好三件事:得失如何?形势或时机如何?心志如何?
那么 , 它的现实意义在什么地方呢?
所谓得失 , 其实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 , 有人求名 , 有人求利 , 有人求长远 , 有人求眼前 。 所以 ,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切决策的根本 。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所以 , 决策其实就是逼着自己 , 必须在两难之间做出选择 。 因为 , 只有在两难之间选择得多了 , 才能培养出果断和一往无前的决策素质 。
只有明确了目的 , 才能看清当前的局势和时机是否对自己有利 。
但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会碰到太多不由我们所掌控的情况 , 这使得决策的结果充满了变数 。 遇到这种情况 , 没有别的捷径可循 , 只有八个字:
实事求是 , 随机而变 。
可问题是 , 并不是所有的决策都是正确的 。 就算我们向着目标 , 顺应形势做出了决策 , 但依然会有遗憾或后悔的地方 。
所以 , 假如真的做了错误的决策 , 怎么办?
就像我玩游戏 , 注册账号、建立角色、选择门派、确定昵称 , 进去以后还要面临比如加点或职业的选择 , 而往往玩一阵子 , 我就会觉得这个昵称不好听 , 这个门派不好玩等等 。
怎么办呢?
我会选择重建账号 , 重选职业 , 重起昵称……
结果就是当初跟我一起玩的朋友都已经满身神装了 , 可我还在升级的路上苦苦挣扎 。
我记得荀子曾说过一句话 , 大意是:把事情做到不后悔就可以了 , 不必非要去追求尽善尽美 。
其实 , 决策无所谓对错 , 不同的决策无非是不同的道路 。 但前提是你得有坚强的心态 , 当发现你的决策使你走上了一条满是荆棘的道路时 , 与其浪费时间回头重来 , 不如咬紧牙关把荆棘之道走成个阳关大道 。
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 , 只是给他树立了一个敌人 , 并不妨碍他在未来的几年间 , 堵在刘邦门口 , 把刘邦打成个夜不能寐 。 只不过 , 真正让他乌江自刎的 , 是他决策的目标始终停留在刘邦身上 , 而非天下 。
而刘邦却把韩信、曹参等最能打的人派去了河北 , 经略魏、赵、燕、齐等国 , 让彭越在楚军粮道上纵横驰奔 , 而他 , 则以百败之姿 , 死死将项羽牵制在荥阳城下 。 四年间 , 他数次游走在兵败身亡的边缘 , 但始终没有调派其它任何将领来接替自己 。
所以说 , 一旦做出决策 , 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后悔上 。 没有错误的决策 , 只有不彻底的前行 。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朝圣大昭寺,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一生的朝拜
- 历史上到底真的有蔡文姬其人?
- 困难总能解决。但是自欺欺人,隐瞒实情,那就完蛋了| 写在历史边上
- 说说《水浒传》中的婚俗文化:娶妻、纳妾、休妻
- 花样历史:没有狂犬病疫苗的古人,是如何一步步给自己解毒的?
- 2020广东事业单位考试:继承中的特殊继承方式你真的了解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