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傅雷图书馆见证一段“文坛佳话”
摘要:一个上海的诗家和一个广西小城的评家 , 合作出版了一本书 , 彼此却始终未曾谋面 。
在傅雷图书馆见证一段“文坛佳话”// //
恕我孤陋寡闻 , 竟然不知在浦东周浦镇矗立着一座美轮美奂的“傅雷图书馆” 。 入得门去 , 但见窗明几净简洁时尚 , 很多年轻读者埋首看书 , 呈现一派温馨宁静的气氛 。 在一楼的左侧 , 是一个崭新而气派的会堂 , 我在这儿渡过了一个温馨而有意义的下午 。
此刻正在举办一场“陆萍诗歌赏析会” , 其间有磁性声音的美妙朗诵 。 而高潮的部分 , 是让读者和观众见证一段“文坛佳话” 。
什么佳话呢?说来有趣而动人:今天主办方别出心裁从广西某小城请来一位神秘嘉宾 , 他就是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撰文赏析陆萍诗歌的诗评家“老陈” 。 当老陈还是小陈的年代 , 三十年前的某一个雨夜 , 小陈百无聊赖加万念俱灰 , 不意在一间泥砖灰瓦的房子里偶然翻阅一张旧报纸 , 读到了陆萍的诗歌《冰》 。 小陈就像被什么灵符镇住 , 内心被刺痛了 , 他觉得潜藏很深又不易言说的那份疼痛 , 被诗人轻而易举地说了出来 。 文学的魅力和陆萍的名字 , 从此就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
三十年过去 , 小陈已成老陈 , 但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有关陆萍的信息 。 幸运的是 , 他赶上了互联网时代 , 诗群里的网上文友找到了陆萍的新浪博客 , 让老陈有机会读到陆萍的很多诗歌 。 这一读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 他一次次被陆萍的诗句击中灵魂 , 开始忍不住写起了赏析文章 。 他调动诗词修养和文学积累 , 剖析陆诗 , 阐述诗意 , 抒发观感 。 令他没想到的是 , 陆萍的粉丝如此之众 , 一切都没有事先规划 , 但奇迹开始创造:诗友们在网上每选出陆萍的一首诗 , 他就写一篇短评 , 然后在微刊上发布 , 结果反响很大 , 粉丝越积越多 , 蔚成气象 。 后来老陈就做成了一个电子版书籍 , 再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慧眼识珠 , 就出版了一本《陆萍诗歌赏析》纸质书 。
一个上海的诗家和一个广西小城的评家 , 合作出版了一本书 , 彼此却始终未曾谋面 。 鉴于此 , 主办方炎黄文化研究会决定制造一场“异乎寻常的第一次握手” , 让两位共同演绎一段文坛佳话 。 事先不能晤面 , 以防人为表演 , 主办方也是煞费苦心 。 陆萍此前心情忐忑 , 不知见面时是握手呢还是拥抱 。 不过这场“设计的相遇”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激动人心 , 两位在台上略略显得手足无措 , 我期待中的拥抱也只是点到为止 。 但他们的腼腆拘谨非常真实地展露了各自的真诚和纯朴 , 具有一种别样的动人风采 。 国人惯有的含蓄让两位当事人努力将感情波澜深藏起来 , 但抑制不住的感动还是在一些细节里溢了出来 , 当他们坐到台下后 , 听着艺术家深情朗诵他们的诗文 , 会心处 , 会时不时相视一笑或轻轻握手 , 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
在傅雷图书馆见证一段“文坛佳话”// //
这个场合我本应只是一个纯粹观众 , 但承蒙陆萍错爱 , 先前盛情邀我为该书写序 , 主办方又赶鸭子上架 , 让我现场评点这“诗文盛景”和“文坛佳话” 。 盛情难却 , 我发出如下两点感慨 。
首先是感慨文学的非功利魅力 。 无论是陆萍的激情写诗 , 还是老陈的快意评诗 , 都是出于内心的召唤 , 那是文学的召唤 , 思想的召唤 , 感情的召唤 , 没有任何功利之心 。 早就爆得诗名的资深诗人陆萍 , 即使在诗坛沉寂的年头 , 依旧没有停下自己的诗情 , 诗歌就是她的气息、声音、血流和脉动 。 听一听她的这首《痛苦是我的私人财产》 , 可谓解读陆萍诗歌的钥匙:“痛苦是我的私人财产/只能由我一人/痛完苦完/无法赠予/也不能相送/哪怕有一天被复制被群发/这份痛苦/还是我的产权/她的私密无以复加/钥匙/藏在我血肉深处/密码/留在我灵魂秘殿/而且在许多鲜亮的时刻/我还动用笑容/为她保险” 。
诗于陆萍而言 , 已然是一种生命方式 , 它的种种苦痛难与人言 , 于是化为诗句 , 稀释痛苦 , 诗化人生 , 乃至凤凰涅槃 。 这一切 , 都与功利无关 , 而她的个人苦痛具有某种代表性 , 于是被读者传诵和分享 。 而品诗的老陈同样如此 , 他无意间被文学的力量打动 , 于是出于真爱 , 开始尝试赏析陆萍的诗 ,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 两个素未谋面的诗家和评家 , 一路写来 ,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 竟然蔚成气象 , 于是有了这本弥足珍贵的书 , 于是有了今天这场聚会 。 而今天冒着酷暑赶来的读者和观众 , 又何尝不是怀着一颗非功利之心?文学的魅力可见一斑 。
在傅雷图书馆见证一段“文坛佳话”// //
感慨之二是引发我关于文学市场的思考 。 虽然写作是非功利的 , 但思想和感情的分享会形成读者市场 。 得互联网的天利 , 十多年以来 , 陆萍的诗作不断在自己的博客上登场 , 由于她那“用痛感来触摸人生”的写作触发了“痛感的普适性” , 于是被有效地传递和放大 , 知音渐多 , 有的甚至成了“铁粉” 。 这让我联想到另一位老友金宇澄的《繁花》写作 , 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 如同诗人陆萍沉寂多年一样 , 小说家金宇澄也是沉寂多年 。 忽一日 , 他在籍籍无名的“弄堂网”上肆意涂鸦 。 贴了数段文字之后 , 突然有读者催促“老爷叔 , 快点写 , 我等不及了” 。 被人期盼的动力 , 促使金宇澄每天下班急于赶回家操弄文字 , 日积月累 , 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写就了日后“拿奖拿到手软”的《繁花》 。 无论是金宇澄还是陆萍 , 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境下 , 撬动了那个“读者市场” 。 这样的读者 ,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 无论是金宇澄小说的“文字之美” , 还是陆萍文字的“诗性之美” , 都是具备了某种灵魂的穿透力 , 在“文学市场”严酷的考验中脱颖而出 ,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
陆萍的写作动机非常纯粹:“选择写诗 , 是尊重自己内在的一种植入式的神秘召唤 , 尖锐地体悟日常 , 潜走人性;感受生死之间甚至时空之外 , 成了我写作最大的价值与乐趣 。 ”然而这价值和乐趣的放大 , 却又得益于拥趸们的欣赏和互动 。 何谓“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本《陆萍诗歌赏析》 , 就是当下网络时代的一个绝妙新版本 。 纵观这段文坛佳话 , 一个“文学市场”的大致轮廓渐渐清晰 。 首先要有“好文学” , 要有撼人魂魄的佳作 , 才有撬动“好市场”的基础 。 但“好文学”不是必然引来“好市场” , 它得有人去留意、关注、开发 , 而“铁粉”们就是最具执行力的人选 。 这本《陆萍诗歌赏析》的问世 , 能衍成一种“样板效应”吗?如果能让更多的诗家与文家受到启发和鼓舞 , 面对文学市场不再发怵和惶恐 , 而是与之共舞 。 若能如此 , 善莫大焉 , 功莫大焉 。
在傅雷图书馆见证这段文坛佳话 , 我觉得不但别有情趣 , 而且别有意味 。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题图为素未谋面的陆萍(左)与老陈相会于傅雷图书馆
- 在黄埔军校默默无闻,抗战时快速晋升,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场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在汉朝气数尽时散放出微弱光辉
- 困难总能解决。但是自欺欺人,隐瞒实情,那就完蛋了| 写在历史边上
- 一问三不知一问三不管,却屡屡立功屡屡提前晋升,原因何在?听终南隐士怎么说
- 一支五万大军突然消失,2500多年后,在一处洞穴被发现
- 嘉峪关到底在哪?答案虽然很简单,但很多人却答不上来
- 雍正死后竟与年世兰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为何从未被盗?
- 许世友曾在陈赓手下担任团长,陈赓说:你真是食大如牛啊!
- 顾雍:站在高处也一尘不染的东吴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