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劝谏君主,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同样劝谏君主 , 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同样劝谏君主,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同样劝谏君主 , 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

来源 | 亲子同文 一题各论

ID: liuziyueliuhaiyun

这个暑期 , 博雅孩子们跟随王翔老师一起 , 在《思维式古文》问题激疑中找到古文学习之道 , 体会古文之美 。

学员们更在课后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 , 下笔撰文 , 和家长深入交流互相激励共同成长 。

今天 , 我们请到刘子越同学 , 为大家分享他和他的爸爸撰写的亲子同题小作文 。


同样劝谏君主,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同样劝谏君主 , 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

刘子越一家

子越父母:

世界纷繁复杂 , 是非善恶 , 莫衷一是 。

十来岁的孩子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 面对实事政治、经济热点 , 历史文化、人生百态、林林总总 , 我们作为父母 , 并不想给他一个现成的答案 , 更希望引导他慢慢学会去思考与判断 。

机缘巧合 , 我们接触到博雅小学堂的课程“给孩子的商业周刊”“2019世界看一看”“博雅思维古文30讲”等等 , 这些优质内容给孩子打开了一个学校教育很少涉及的空间 , 我们和他一起听 , 一起讨论 。

为了鼓励孩子思辩 , 我们开了个公号“一题两论” , 同一个话题 , 孩子有孩子的视角 , 大人有大人的思考 , 不如各自写了答案 , 交换看看 , 常是会心一笑 。

都说人生是一场长跑 , 我感觉父母就是马拉松比赛中的志愿兔子 , 我们能做的 , 就是这一程的陪伴……

贤臣谏君 得其所哉

文 | 空灵狮子鱼 刘子越

每个朝代 , 皆有贤臣谏其君 , 可结果却是五花八门:

《太宗怀鹞》中大臣魏征等于是把唐太宗心爱的鹞害死了 , 皇上却不能对他发脾气 。

《太祖弹雀》中 , 大臣禀报常事 , 打搅了宋太祖“弹雀” , 于是惨遭“堕两齿” 。

《太祖杀周衡》中 , 周衡公开劝谏朱元璋不要失信于天下 , 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为什么这些大臣都是劝谏皇帝 , 却落得如此不同的下场?

一、唐太宗的待臣之道


同样劝谏君主,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同样劝谏君主 , 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

先说唐太宗怀鹞的故事吧 。 想必大家知道唐太宗登基的过程很不光彩 。

他先是杀了哥哥与弟弟 , 又逼父亲退位 。 所以唐太宗如欲得天下人心 , 就得在天下人心中竖立一个“明君”形象 , “盖”掉不光彩的历史 。

因此 , 魏征劝谏太宗不要玩物丧志 , 并最终害死鹞时 , 唐太宗也没有大发雷霆 , 惩罚魏征 。

唐太宗是因为要好好“演戏”才不能对魏征发火 。

二、宋太祖大发雷霆

而宋太祖乃是武夫 , “弹雀”正高兴 , 被打搅了 , 大臣还变相地劝谏他 , 心中生气 , 就一斧打去 , 还是大臣提醒“自当有史官书之” , 宋太祖才反应过来:

不能如此粗暴地对大臣 , 否则将会“抹黑”自己的形象 。

唉 , “演员”素质不同 , 这个没有“导演提词”就压根儿不会“演戏” 。


同样劝谏君主,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同样劝谏君主 , 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

宋太祖赵匡胤

三、朱元璋公报私仇

朱元璋则又是不同 。

他心灵丑恶 , 气量狭小 , 上次周衡当众“谏”他或许让他觉得丢了面子 , 所以一直都想抓周衡的“小辫子” 。

周衡之死乃是必然 , 可谓早死晚死都得死 。 不巧 , 周衡请假6天 , 却在七天后才回来 。

正好 , 朱元璋找到机会 , 赶忙给周衡扣上“无信”的帽子 , 公报私仇 , 杀了倒霉的周衡 。


同样劝谏君主,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同样劝谏君主 , 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

明太祖朱元璋

选择直谏君王 , 这些大臣哪怕知道危险 , 也要“虽千万人吾往矣” 。

而他们的结局不同 , 是因为遇到的君主不同 , 从另一个角度看 , 他们都选择了恪守君子之道 , 也算是“求仁得仁”吧 。

给领导提意见的三种结局

文 | 正经壶说 刘子越爸爸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贤君良臣” , 在排行榜前几位的恐怕少不了唐太宗和魏徵这一对CP 。

唐人刘餗在《隋唐嘉话》里讲述了一个“太宗怀鹞”的故事:

太宗得到一只俊异的鹞 , 魏徵担心太宗玩物丧志 , 以汇报工作为名给太宗讲古代帝王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 。 太宗不敢让魏徵发现自己在玩鹞 , 只好把鹞藏在怀里 。 太宗虽然想让魏徵长话短说 , 可是魏徵却故意扯个没完 , 最终可怜的鹞被捂死在太宗怀里 。

乍看之下 , 这不就是让人啧啧称叹的模范君臣吗?

魏徵为了国家 , 不顾自己生死劝谏皇帝;太宗为了天下 , 听得进逆耳忠言 。 这一帝一相 , 一主一配 , 相得益彰 。


同样劝谏君主,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同样劝谏君主 , 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

电视剧中唐太宗与魏征“君相和”形象

不过稍微再多翻翻书 , 魏徵和太宗之间的一段对话就不得不引起重视 。

一次 , 魏徵告诉唐太宗:“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 , 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 。

太宗当然很吃惊:“这当中有什么区别吗?”

魏徵说:“区别很大 , 良臣除了自己有美名 , 君王也得到很好的声望 , 子孙相传 , 流传千古;忠臣得罪陛下被杀 , 自己虽然能够享有美名 , 可君主得到的却是一个昏庸的恶名 。 ” 据说 , 太宗听了以后 , 十分感动 , 连声称赞魏徵考虑周到 。

各位 , 你们有没有发现魏徵真的很高明 。

通过这段对话 , 魏徵把自己定位在良臣或者忠臣的人设上 , 不管结局如何 , 自己总是能够享有美名的 。 可是对于太宗来说 , 将来的名声如何 , 就得看怎样对待不断给自己提意见的魏徵了 。

对于太宗李世民来说 , 帝位来得可不怎么光彩 。 先是玄武门之变 , 弑兄杀弟 , 然后转头又兵临城下 , 逼迫老爸当太上皇退位给自己 。

因此 , 唐太宗必须把自己塑造成英明神武的形象 , 借此来抵消在民众当中多少有些大逆不道的形象 。

魏徵是多聪明的人啊 , 一眼就看穿了领导李世民的需求 。 所以在普通人看起来 , 说不准哪天就要掉脑袋的“直言进谏” , 反而成了魏徵和李世民“双赢”的手段 。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 , 给领导提意见 , 首先得考虑领导的需求 , 把自己的利益和领导的需求绑定起来 , 这样才是给领导提意见最高明的策略 。

唐宗宋祖 , 焦不离孟 。 说完“太宗怀鹞” , 接着讲讲“太祖弹雀” 。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

宋太祖有一次在后园玩弹弓 , 大臣说有急事求见 。 太祖急忙召见他 , 结果所奏报都是寻常的事 。

太祖责问 , 大臣回答:“我以为这些事要比打鸟雀重要 。 ”太祖一怒之下用斧子柄打他的嘴 , 打掉两颗牙齿 。

大臣捡起牙齿放在怀里 。 太祖骂道:“你怀藏牙齿想要控告我吗?”大臣回答道:“我不能控告陛下 , 不过自然有史官如实写下 。 ” 太祖听了既恐惧又从心里佩服 , 赐给他金帛慰劳他 。

陈桥兵变 , 赵匡胤黄袍加身 , 成了宋太祖 。 赵匡胤本来是大周皇帝柴荣的贴身卫队指挥官 , 到头来却趁人家孤儿寡母 , 抢走了天下 , 传到哪儿都会有人说闲话 。

所以 , 赵匡胤比李世民更着急证明自己才是那个应该君临天下的“The One!”

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 也就是必须证明自己能比其他人都干得好 , 就必须搞好经济(减税)、搞好民生(治理黄河)、维护稳定(一统南朝)……

这些都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天选之子才能搞定的事 , 能够证明赵匡胤是上天之选 , 人心所向 。


同样劝谏君主,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同样劝谏君主 , 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

宋太祖形象

对于宋太祖来说 , 最怕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被历史记为昏庸无能的篡位者和阴谋家 。

进谏的大臣 , 对太祖的需求肯定也是了然于胸 。 所以 , 当领导已经大发脾气时 , 才会不慌不忙搬出史官来说事 。

这下虽然是让领导转怒为喜 , 还得到了赏赐 。 不过这种给领导提意见的手段和前面魏徵相比就差了老远 。

人家魏徵把自己的形象和领导的名声联系在一起 , 用的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 可这位大臣 , 靠的是利用领导的弱点和短处 , 踩着领导的痛脚上位 。 这次赵匡胤怂了 , 可是哪位领导受得了经常被下属抓住把柄呢?

这种给领导提意见的办法 , 只能算是勉强合格 。 看人下饭 , 偶尔用用也就罢了 。 如果经常用或者不管领导是谁乱用的话 , 恐怕迟早会丢官丢脑袋 。

说起提意见的最差结局 , “太祖杀周衡”很有代表性 。

明洪武年间 , 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不久 , 对江浙等富庶地区岢税日复一年加重 , 民怨渐起 , 太祖故而晓喻天下 , 免征该地赋税一年 , 以养生息 。 民皆大喜 。

及至年终 , 可能是国库亏空 , 太祖便欲重启江浙等地征税 , 当朝商议 。 右进言周衡 , 出来谏言 , 大意是皇上此举不可 , 此乃失信于民矣 。 太祖当朝虽有不悦 , 无奈也知周衡言之有理 , 只得作罢此事 。

后来 , 周衡有事请假回家 , 告诉太祖六日后回朝 , 却七天后才回来 , 太祖生气 , 说:我不失信于天下 , 你也不能失信于我 。 于是命令对周衡执行死刑 。

其实根据《大明律例》 , 根本就没有迟到一天就会被杀头的法律 , 这一切只不过是朱元璋为了出一口恶气 , 报复周衡而已 。


同样劝谏君主,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同样劝谏君主 , 为什么有人被嘉奖有人却丢了脑袋?// //

明太祖形象

周衡死得冤 , 却并不意外 。

作为言官 , 出来谏言是份内的工作 , 可是提意见也是要讲技巧、分场合、看人来的啊 。

你看 , 当朝商议 , 就是满朝文武都在的时候 。 这时给皇帝谏言 , 就是当着所有员工给领导提意见 。

管理学有个基本的原则:公开表扬、私下批评 。 领导对下属还要考虑面子问题 , 周衡这么不给皇帝面子 , 不是给自己挖坑吗?

再说 , 提意见还要看人来啊 。 你想想朱元璋是什么人?那是中国历史上数的过来的猛人啊!胡惟庸和蓝玉案 , 朱元璋不分青红皂白屠戮上万人 。 心胸狭隘 , 睚眦必报 , 这是朱元璋的性格特点 。

周衡在提意见之前 , 既没考虑到满朝文武都在的客观环境 , 又没有考虑到领导的性格缺陷 。

这样冒昧谏言 , 肯定是给领导提意见的最差结局 , 他作死的命运已经早早注定 。

所以给领导提意见 , 上策是把领导需求和自己利益统一起来 , 达到双赢 。

中策是看清人 , 分场合 , 这样至少不会引火烧身 , 祸及自己 。

下策就是不分场合 , 不看领导个性 , 直愣愣的顶撞的上去 , 这样只能是自寻死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