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

中国2000余年帝制几乎如出一辙 。 儒表法里而肌理繁杂 , 人事体制且循环往复 。 这套体系在隋唐巅峰后急剧滑落 , 到蒙元结束更是不断内缩为封闭的中原王朝体制 , 直到滑落到崩溃边缘 。

为了补救 , 明朝在不得不在接收部分蒙元遗产的基础上企图恢复唐宋流风 。 但短暂的兴盛很快就显得后劲不足 。 直到万历时代 , 很多方面才有了真正的起色 。 然而这最后一次的中兴的希望 , 终究是两败俱伤 。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

力主改革的 张居正

后世大多认为明朝实亡于万历之怠政 , 甚至还有准确的时间点--万历15年 , 也就是公元1587年 。 但此前的明朝经过史家渲染染的洪武、永乐、仁宣等治世之后 , 已经陷入不可避免的中衰 。 土木堡之变和勋贵集团大部覆灭 , 则更是说明当初的体制出现了严重裂痕 。

守成不作为的君主放手然后王朝陷入儒臣集团、皇权集团和宦官绅商集团的争夺 , 都是对皇权至尊的解构 。 随之而来的就是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官僚集团日趋低效 , 税收财政面也临自下而上的冲击 。 支撑经济的匠籍户口更是摇摇欲坠 。 但历史惯性和利益集团的均势还在维护国家运行 。 只是到了嘉隆两代 , 加剧的权力争夺、政权腐化和内外危机胁迫着王朝最后一次冲击祖制和旧制的束缚 。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

嘉靖时代 明朝已因为外扩无力而陷入内耗

然而 , 进入16世纪以后 , 全球贸易的发展开始让白银加速流入明朝 , 仅中晚期就达到3亿6000万两 。 这极大刺激了原本非常疲软的明朝经济 , 原本被压缩到近乎扁平的市场商业开始复苏并繁荣 。 在首辅张居正的操持下 , 明朝也相应开启了1572-1582年的10年改革开始 。

首先整肃官僚集团 , 重申已经衰落的中央威信和朝廷权威 。 将内阁成为王朝的核心 , 考成法大加推行 , 使得官场为之一震 。 接着 , 开始提供一条鞭法 , 鱼鳞图册土地丈量也在酝酿 。 最后 , 对外交涉和武备整顿、民务河运、人才拔擢等 。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

大量白银输入 就是张居正改革的直观成果

经过这10年教养 , 明朝开始出现短暂的复苏局面 。 当时的太仓有库存白银600多万两 , 太仆寺也存了400万两 , 旧都南京库房也纳入250万两 。 这些资本也成为日后支撑明朝进行战争的军费大头 , 并为内政维稳创造基础 。

然而 , 看似大刀阔斧的改革 , 并没有实际突破和修正 。 甚至只是用个人权势碾压和思想操纵来强制推行 。 随着张居正去世 , 大小官员配合着反攻倒算 , 十年改革立刻付之东流 。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

张居正改革让明朝有了进行万历三大征的资本

这些另无数人扼腕叹息的现象背后 , 隐藏着两败俱伤的矛盾 。 张居正的改革不但冒犯皇权 , 也触怒了整个官僚集团和王朝旧制 。 万历中兴根本上是对传统旧体制的极端回复 , 用威权势力来剔除思想礼教控制下 。 在略微依靠专门技能的官僚政治集团里 , 属于威胁的不稳定因素 。

于是 , 整个王朝也因为改革而进一步加剧了分化 。 皇权、官吏和宦官集团的分立 , 财税体制瓦解 , 土地兼造成小农破产 , 官商豪绅一体架空原有的中央.......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万历中兴:大明王朝在帝国体制下的两败俱伤// //

没有改革 明朝连起码的军事力量都难以维持

因此 , 万历时代的改革与中兴气象 , 不过是明朝旧制度的回光返照 。 随着一切恢复原样 , 除了改朝换代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来跳出这个死循环 。 令人惊叹的是 , 一直到数百年后 , 还有人自作聪明的将明朝灭亡原样归结到这次改革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