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浑水库坝址选定“经过”

伊河 , 是黄河南岸支流伊洛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 是黄河下游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黄河防洪、流域水资源配置以及水沙调控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 伊河流域的治理 , 关乎国计民生 ,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中旬 , 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派丁绳武、沈锡圭2人查勘汾河和黄河后 , 又查勘洛河和伊河坝址 , 编写了《踏勘伊洛两河拦洪水库报告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 , 黄委会站在根治黄河的高度 , 对伊河流域进行多次勘测和规划 。 黄委会在1955年对黄河流域水利工程进行综合查勘时 , 选定在伊河修建陆浑水库 , 并对陆浑水库进行规划设计 。 陆浑水库建成后 , 与三门峡水库、故县水库、小浪底四库联合调度 , 解决黄河中、下游防洪安全问题,实现对伊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


陆浑水库坝址选定“经过”

陆浑水库坝址选定“经过”// //

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到陆浑水库视察

勘测规划

陆浑水库建设前期 , 有关部门曾对伊河流域进行过3次重点查勘 , 还做了部分测绘和地质勘探 。 根据水利部治理黄河的要求 , 做了综合利用规划 。 但修建陆浑水库是在1959年“大跃进”的形势下仓促上马 , 加上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不足 , 致使规划设计多次变更 , 走了不少弯路 , 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

(一)勘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中旬 , 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派丁绳武、沈锡圭2人查勘汾河和黄河后 , 又查勘洛河和伊河坝址 , 编写了《踏勘伊洛两河拦洪水库报告书》 , 认为伊河上的龙门虽有建坝条件 , 但淹没面积广 , 损失太大 , 不宜建库;伊河水小 , 不必拦洪;建议在适当地域建一低坝 , 供引水灌溉 。

1951年4月21日至7月13日 , 省农林厅水利局与黄委会共同组成以魏希思、仝允杲为正、副队长共16人的伊洛河查勘队 , 对伊洛河河道和流域水土保持情况进行查勘 。 先由洛河口查勘至洛阳 , 然后转龙门 , 朔伊河而上 , 查勘至栾川县陶湾 。 这次主要查勘了龙门、陆浑、崖口、任岭、石坳门、石家岭、石门、三官庙、舍牛岭9处坝址 , 对其中部分坝址测绘了地形图 , 做了淹没损失调查 。 在分析、论证各坝址利弊情况后 , 推荐任岭、石家岭、崖口、龙门等7处为建库坝址 , 并建议首选任岭坝址 。 查勘后编写出《伊洛河查勘工作总结报告》 。 1954年 , 省农林厅水利局将查勘资料汇集成《伊洛河流域资料》 。 1954年黄河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黄规委)编制的“黄河技经报告”将陆浑水库列为黄河支流水库第一期工程 。


陆浑水库坝址选定“经过”

陆浑水库坝址选定“经过”// //

陆浑水库原貌

1955年初 , 黄委会组成由郝步荣、杜耀东任正、副队长共60余人的伊洛河的查勘队 , 对伊洛河进行综合性查勘 。 共查勘河道717公里 , 坝址25处(其中洛河12处 , 伊河13处) 。 并对流域内水土保持、灌区、航道和社会经济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

为了有效地控制黄河三门峡至秦厂间洛河流域洪水 , 在洛河流域修建水库 , 拦蓄、调节洪水 , 与三门峡水 库联合运用 , 以减少或免除黄河下游洪水威胁 。 1955年4月 , 由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黄规委、黄委会伊洛河查勘队派员组成伊洛河防洪枢纽踏勘组 , 进行伊洛河防洪枢纽地段查勘 , 了解修建水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 , 并为洛河流域第一期防洪坝址方案提出工作任务 。 在此次查勘中复查了陆浑坝址 。 郝步荣兼组长 , 主要人员有: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师胡海涛、黄规委工程师刘善建、伊洛河查勘队工程师董存华 等6人 , 在查勘队河道组杨训生等10人协同下 , 4月10~27日 , 对洛河宜阳至故县段、伊河龙门至嵩县段进行踏勘 。 复勘了长水、故县、龙门、陆浑等4个坝址 , 新选洛河宜阳、韩城和伊河的古城、中溪等4个新坝址 。 查勘期间 , 苏联专家和国内专家曾先后到现场指导工作 。 5月初写出《伊洛河防洪枢纽踏勘报告》 。 将韩城、故县、龙门、陆浑等4个坝址 , 列为第一期防洪枢纽比较方案的勘测对象 , 对其进行测量、勘探、水文分析和水库淹没损失调查 。 将古城和中溪列为补充防洪枢纽比较方案对象,同时对这两个坝址的勘探工作 , 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


陆浑水库坝址选定“经过”

陆浑水库坝址选定“经过”// //

陆浑水库建成

(二)坝址选定

陆浑水库坝址选定 , 历经较长时间的反复勘查 。 1955年黄委会正式组建查勘队 , 在前两次查勘基础上 , 进行伊洛河流域综合查勘、筛选坝址工作 , 在伊河上初选出12个坝址 。 1956年3月 , 黄委会提出《伊洛沁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 , 陆浑坝址未列为伊河开发的第一期工程 。 报告称:“陆浑坝址左岸破碎很严重 , 裂隙发育 , 风化很深 , 小山包被埋藏在第三纪岩石之下 , 成分颗粒不均匀 , 是胶结非常不好的砾岩 , 漏水严重 , 经过冲刷填充物将会被冲走 , 以致影响坝的安全 , 河床上还有危险情况的潜蚀现象 , 不宜建坝 。 ”1958年7月 , 黄委会编制的《关于治理开发黄河三大规划的简要报告》提出在伊河修建东湾或陆浑水库 。 同年 , 黄委会邀请省人委及有关地、县代表座谈讨论伊、洛、沁3条黄河支流修建水库的方案 。 洛阳地区行署和嵩县人民委员会从减少淹没损失考虑 , 主张在伊河流域修建东湾水库 。 1958年9月 , 伊洛河流域治理工程总指挥部、伊河东湾水库和洛河故县水库指挥部相继成立 。 勘测、设计、施工人员陆续进入工地 , 在没有进行详细勘测、充分论证和工程设计的情况下 , 东湾、故县水库同时开工 , 勘测、设计、施工同步进行 。 不久 , 经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 , 认为东湾水库库容小 , 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伊河汛期洪水 , 决定放弃东湾改为兴建陆浑水库 。 1958年12日 , 黄委会编制“黄河三大规划”第二篇黄河下游综合利用规划(草案) , 提出在伊河修建陆浑水库 。 至此 , 伊河流域修建陆浑水库的坝址最后确定 , 未再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