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文/木子君侃史

曹操辛苦为儿孙打下了基础 , 没想到这些败家子不争气 , 最终曹魏易主 , 天下归一 。 那么曾经与执掌天下如此之近的曹魏政权到底是如何被司马氏所取代的呢?简单来说就是——自找的 。 他们从一开始就在自己的皇帝宝座下面埋下了炸弹 , 一埋就是四颗 , 而且订好了时间 , 只待“一飞冲天”的那一刻 。

一、第一枚炸弹:“我的官员不必忠于皇帝”

古代皇权思想是很重的 , “学成文武艺 , 货与帝王家” , 学习好了文才也罢 , 武艺也好 , 最终都是要效忠皇帝的 , 都是要忠君爱国 , 为朝廷出力的 。

曹操年轻的时候自然也是这么想的 , 要不也不会有孤身一人刺杀董卓的胆量 , 小编相信那时候的曹操还是有一颗拳拳赤子心的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有人说曹操是一心篡汉 , 早有不臣之心 , 小编认为并非如此 , 至少他在篡不篡汉这个问题上 , 内心是极其矛盾的 。 一方面他想当皇帝 , 这个诱惑太大 , 一般人难以抗拒;另一方面 , 他又不敢 , 因为篡汉有莫大的政治风险 。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政治风险呢?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曹魏政权的组织架构 , 我们都知道曹操奉行的乃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 那么显然 , 曹操集团的权力架构是皇帝在上 , 曹操在中处核心 。 而曹魏集团中两个较大的集团势力——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分处左右 ,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岔形结构 。 看似牢固 , 然而这个权力结构的问题在于 , 拥护汉献帝必然拥护曹操 , 反过来拥护曹操也会拥护汉献帝 。

曹操与汉献帝俨然绑在了一起 , 一开始曹操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 毕竟他的话等同于皇帝的话 , 他的决定等同于皇帝的决定 , 他虽然不是皇帝但行使的却是皇帝的权力 , 他身披汉室的大衣行走天下 , 招揽贤才 , 讨伐诸侯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但是到了政权的后期 , 问题就出来了 。

手底下这些人到底因何聚集?是拥护我曹操还是汉献帝?当他想要拿掉头上的这个汉献帝的时候 , 他突然发现自己分不清敌、我、友了 。 而政治斗争最重要的是分清敌、我、友 。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 , 曹操的选择是——“宁可我负天下人 , 不教天下人负我” , 凡是可疑对象统统清洗掉 。

结果耿纪、韦晃被杀 , 荀彧被死 , 孔融、崔琰被杀 , 毛玠被废 。 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 , 他们都有理由被认为是因为忠于汉献帝而拥护曹操的人 。

曹操此举虽然树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 但也为曹魏政权的覆灭埋下了第一颗定时炸弹:他把忠君之士排除出了政府 。 换句话说 , 从曹操迈向皇帝宝座的那一刻起 , 他就在宣称:“我的政府官员不必忠于皇帝 。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那么 , 既然不必忠于皇帝 , 又何必忠于你曹操呢?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风险 。

小编窃以为以曹操的智慧是深知这一点的 , 从他举起屠刀的一刻起 , 他就应该想到他开了怎样一个先河 , 但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 , 他还是动摇了 。

二、第二枚炸弹:为谋逆树立了典范

小编前面讲到曹操埋下了曹魏灭亡的一颗炸弹 , 如果历史按照这个进程发展下去 , 曹魏未必会灭亡 。 曹魏政权虽然存在风险 , 但还不足以致命 。 不过可惜的是 , 曹操的继任者 , 也就是曹丕 , 很好的继承了他爹的优良传统——埋炸弹 , 而且还青出于蓝 。

我们知道 , 中国历史上谋朝篡位的人很多 , 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 有意思的是 , 在曹操之前没有人能够成功篡位建立王朝 , 唯一一个爽了一把的人是王莽 , 其结果是身首异处、留下千古骂名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既然谋朝篡位风险这么大 , 曹操就不得不考虑它的风险 , 毕竟前面血淋淋的例子在那 , 王莽的头颅还在国家博物馆放着呢 , 于是终其一生 , 他还是没有走出最后一步 。

不过这对于曹丕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 以他的智慧完全没有考虑这么多 , 他能想到的就是赶紧把自己头上那个碍眼的家伙收拾了 。

然而 , 跨出这一步简单 , 却为后世树立了一个相当不好的典范 , 他的谋逆之举等于向世人说明“天子 , 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 于是刘备、孙权相继称帝 , 甚至曹魏政权内部的这些大臣也看到了称帝的可能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三、第三枚炸弹:砍断自己的左右手

细想起来 , 三国时代的创业之君都是人中翘楚 , 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是大有作为的人物 。 不过可惜的是他们的守业之君往往才能有限 , 而且像蜀汉、孙吴的二代们都不能说才能有限了 , 简直就是愚蠢 。 相比起来 , 曹操之后的几位曹魏君主算的上是不错了 , 不过可惜依然混招频出 。

曹丕一上台便执行了两个政策 , 也为曹魏政权的灭亡再次埋下了两个炸弹 。

第一个便是削弱曹氏宗室 。

皇帝的宝座往往都是带血的 , 生于帝王家自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 , 这无疑是一种悲剧 。

曹操晚年 , 在王位继承问题上 , 三个嫡子曹丕、曹植、曹彰之间发生了剧烈的斗争 。 而曹操态度的不明确无疑是火上浇油 。 曹丕虽然占有优势 ,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战战兢兢 , 如履薄冰 , 直到曹操咽了气 , 才长舒了口气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曾经兄弟相争的场景无疑给他的心理造成了阴影 , 亲兄弟尚且如此 , 那些宗室皇亲又怎可信 , 于是对他们很是不待见 。

至于怎么处置他们 , 曹丕虽然没有大肆屠戮 , 但也极大的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

首先是曹彰 , 这哥们儿打仗很厉害 , 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多次派其领军 , 并曾经大破乌丸 。 不过等到曹丕继位后 , 我们就几乎再也看不到有关他的记录 。

其次是曹植 , 文采斐然 , 不过情商着实太低 。 虽然免于一死 , 但也从此离开了曹魏的政治舞台 , 郁郁而终 。

至于其他曹氏皇族也差不多 , 被控制得死死的 , “时法制 , 待藩国既自峻迫 , 寮属皆贾竖下才 , 兵人给其残老 , 大数不过二百人 。 ”可见曹丕对这些宗室的防范之严 。 皇族手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实力 , 确实避免了宗室作乱的可能 , 不过也为将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四、第四枚炸弹:偏向汝颍集团

曹丕继位后放的第二枚炸弹便是施行偏向汝颍集团的九品官人法 。

我们知道科举制度是在隋唐时创立的 , 而在这之前选拔人才的方式各朝各代都不尽相同 。 曹魏时期选拔人才的方式便是这九品官人法 。

九品官人法指的是在各州郡设专管选举的中正一职 , 人才皆由其选定 , 选定的人才评为九等 。 而评价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性行” , 也就是好的名望;二是“才” , 也就是才干 。 吏部最终会根据中正评定的人才级别对其授官 。

好的名望当然是重要的 , 这表明一个人的人品道德被人肯定 , 如果又有才能 , 那么便是当之无愧的“人才” 。 此法在科举之前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拔方式 。 不过其问题在曹魏执政的后期也逐渐暴露出来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在魏明帝时 , 九品官人法的评定开始过分的注重“性行” , 也就是名望 。 中正在选拔人才时 , 采用的是“先举性行 , 而后言才”的方针 。 这样一来 , 自然是先看出身门第 , 再看才学 , 到后来甚至是不看才学只看出身了 。 结果 , 这些出身高贵的世族名门 , 势力越来越大 , 到最后终于培养出了司马氏这个超级豪门 。

那么曹丕为什么要施行这个九品官人法呢?这就得从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的斗争说起了 。

前面小编说了 , 曹操政权中有两大势力:一是汝颍集团 , 代表了知识分子兼士族大地主 , 多担任卿相之类的文职官员;二是谯沛集团 , 代表的则是曹氏、夏侯氏等军功集团 , 多在曹魏军中任职 。

曹操在世时 , 自然两个势力平分秋色 , 曹操也不会表现出对某个势力的偏爱 。 不过等到曹丕继位后 , 这种局势就被打破了 , 因为他更偏爱汝颍集团 , 而不太喜欢谯沛集团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为什么说曹丕反而不喜欢以曹氏、夏侯氏为主的谯沛集团呢 ,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 , 汝颍集团多是文人 , 而自古文人重礼 , 强调宗法制 。 而曹丕在储位之争时的优势便是嫡长子(曹昂战死、曹铄早薨) , 这点无疑获得了以司马懿、陈群为首的汝颍集团的支持 。 反观谯沛集团则完全不在乎宗法制 , 更偏向于曹植与曹彰 。 待曹丕继位后 , 对谯沛集团的态度可想而知 。

第二便是曹丕自己便是文人 , 他又不是曹彰那样的莽夫 , 自然无法融入到武将集团中 。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 话不投机半句多 , 没有共同话题是很痛苦的 。

由于曹丕偏爱汝颍集团 , 所以曹丕上台之后汝颍集团上升势头很猛 。 用陈群为镇军大将军 , 录尚书事;用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 , 录尚书事 。 这样一来 , 原来与军权无干的汝颍集团人物 , 就干预了军权 , 而谯沛集团对武装力量的垄断就此结束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九品官人法 , 就是在两大集团斗争的背景下 , 由陈群创制 , 依靠曹丕对汝颍集团的偏爱而出台的一项有利于汝颍集团的制度 。

以上就是曹操与曹丕给自己的政权埋下的四枚定时炸弹 , 随着曹丕坐上皇帝宝座 , 那宝座下面的四个定时炸弹也就开始工作了 , 爆炸只是早晚的问题 。

五、炸弹爆炸只需要一个契机

封建王朝的重心在于皇权 , 也就是皇帝 , 那么弱点也自然在于此 。 一旦皇权弱化 , 那么整个王朝便到了危机边缘 。

239年 , 魏明帝曹叡病逝 , 年仅三十六岁 , 其子曹芳继位 , 年仅八岁 。 看到这想必大家都清楚了 , 套路马上又要来了 。

曹芳年幼 , 自然需要辅政大臣 。 魏明帝选了两个人:曹爽和司马懿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司马懿就不说了 , 王者段位的佼佼者 , 吊打一切不服 , 诸葛亮一死更是没人治得了他 。 我们来看看曹爽 。 曹爽其人才能实在是一般 , 资质着实平庸 , 桓范就曾骂曹爽兄弟跟猪狗一样 。 其充其量也就是钻石席位 。 如果说仅仅是做一名普通的官员问题不大 , 但要想跟司马懿这样的老狐狸较量实在是不够格 。

事实也证明魏明帝所托非人 , 公元249年 , 司马懿韬光养晦了十年之后 , 发动政变 , 以曹爽为核心的谯沛集团无力相争 , 几乎全军覆没 , 大权完全落入了以司马家族为首汝颍集团的手里 。

此时曹魏虽然没有灭亡 , 但朝政大权已然旁落 , 其结局已经注定 。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曹操与曹丕当初埋下的四颗炸弹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三马又岂能同槽?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

若不是曹操父子亲手埋下的这“四颗炸弹” , 三马又岂能同槽?

更多精彩请关注“木子君侃史” , 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 敬请留言 , 必定认真回复!谢谢!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